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有的平淡无奇,读之如嚼蜡,兴味索然;有的振聋发聩,读之如品佳酿,兴味悠长。那么,到底是什么赋予了文字如此神秘的力量呢?这就涉及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了。修辞是一种研究语言文字表达好坏的学问,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使文字摆脱平淡,变得耐人寻味,哲理丰厚且形式优美,可见它是一种从里到外的全面的极富美学意蕴的存在形式。唐代著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深谙此道,在《师说》中大量地使用修辞手法,文字光辉耀彩。下面就让我们从韩愈的《师说》一文入手,浅要分析一下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1.顶真。又称为连珠,也叫蝉联,民间称之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尾字,作为下一句的打头字,首尾相接,犹如贯珠。这种修辞手法在论说文中应用可以增强句子之间的连接,使得论述环环相扣,严密而紧凑。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这是本文的开篇和结尾。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阐释了老师的功用;又从人生而有惑的角度讲了惑而不从师的危害,从反面讲了老师的作用。这两句在议论的时候,一环紧扣一环,层次鲜明,且意思连贯,衔接自然顺畅,说明严密,风雨不透。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老师的功用,让人一目了然。结尾一句,也是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讲了作者作《师说》的原因,和开篇遥相呼应,首尾相顾。顶真开篇,顶真收尾,形式之精巧,构思之绵密,让我们唯余叹息。文中还有一处运用顶真修辞句子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此句往复回环,勇于凝练,将“师”与“弟子”在做学问上的境界高低问题一语道破,实可谓名言警句。
2.对偶。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耻学于师”者的丑恶嘴脸: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从形式上来看,此句音节匀称,节奏感强,在行文之中有力地衬托了那些善于说理的散句,达到了整散结合,文质兼美,对比强烈,褒贬分明的效果,并且此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又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话,也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同时兼用了顶真。形式工整对称,内容凝练,对比鲜明,能够将相关的事物的关系表现得相对集中鲜明,深刻地概括出了人人都可为师,没有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或年长年幼之分,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了。
3.引用。引用可以让文章富有一种独特的内涵美,使得文章意旨更加丰富。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作者借孔子的名言来论证要抓住一切可以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来丰富提高自己。孔子的名言是极具说服力的,尤其在议论文当中,名人名言的引用可以让别人更加信服你的观点,而且也正是这些名人名言给文章带来了无穷的文化底蕴。其次,引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语言表达上存在的缺陷。名人名言及诗句的引用,可以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充满厚重的文化氛围,也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一大亮点。只需引来,加以活用即可,因此,引用这种修辞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手法。
4.反问:反问的特点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借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使用问号,也有时是感叹号。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一句,就采用了疑问的形式表达了确定的意思,语气强烈,表达效果突出,强调了以人为师不要在乎对方的年龄大小,只要有“道”,即可为师。
修辞手法就像水中珠,也像山中的玉,正是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文采飞扬,形质兼美的文章流传下来,万世不衰。
1.顶真。又称为连珠,也叫蝉联,民间称之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尾字,作为下一句的打头字,首尾相接,犹如贯珠。这种修辞手法在论说文中应用可以增强句子之间的连接,使得论述环环相扣,严密而紧凑。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这是本文的开篇和结尾。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阐释了老师的功用;又从人生而有惑的角度讲了惑而不从师的危害,从反面讲了老师的作用。这两句在议论的时候,一环紧扣一环,层次鲜明,且意思连贯,衔接自然顺畅,说明严密,风雨不透。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老师的功用,让人一目了然。结尾一句,也是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讲了作者作《师说》的原因,和开篇遥相呼应,首尾相顾。顶真开篇,顶真收尾,形式之精巧,构思之绵密,让我们唯余叹息。文中还有一处运用顶真修辞句子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此句往复回环,勇于凝练,将“师”与“弟子”在做学问上的境界高低问题一语道破,实可谓名言警句。
2.对偶。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耻学于师”者的丑恶嘴脸: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从形式上来看,此句音节匀称,节奏感强,在行文之中有力地衬托了那些善于说理的散句,达到了整散结合,文质兼美,对比强烈,褒贬分明的效果,并且此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又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话,也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同时兼用了顶真。形式工整对称,内容凝练,对比鲜明,能够将相关的事物的关系表现得相对集中鲜明,深刻地概括出了人人都可为师,没有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或年长年幼之分,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了。
3.引用。引用可以让文章富有一种独特的内涵美,使得文章意旨更加丰富。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作者借孔子的名言来论证要抓住一切可以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来丰富提高自己。孔子的名言是极具说服力的,尤其在议论文当中,名人名言的引用可以让别人更加信服你的观点,而且也正是这些名人名言给文章带来了无穷的文化底蕴。其次,引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语言表达上存在的缺陷。名人名言及诗句的引用,可以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充满厚重的文化氛围,也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一大亮点。只需引来,加以活用即可,因此,引用这种修辞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手法。
4.反问:反问的特点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借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使用问号,也有时是感叹号。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一句,就采用了疑问的形式表达了确定的意思,语气强烈,表达效果突出,强调了以人为师不要在乎对方的年龄大小,只要有“道”,即可为师。
修辞手法就像水中珠,也像山中的玉,正是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文采飞扬,形质兼美的文章流传下来,万世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