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4-02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手段信息化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独有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但是,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中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使多媒体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运用中产生了许多误区。
一、为用而用,不顾教材文本的实际内涵
有些中小学教师常常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我们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像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每位语文教师都要牢记,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有些材料选用不理想,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有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到了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只好找来现在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
二、滥用多媒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
另外,在多媒体主宰的课堂上,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达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四、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識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审美意义和现代化手段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各有所长的,更是无法互相取代的。音像手段的审美效果往往比较直接,但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语言手段的审美相比较间接,但作用的效果具有深刻性。如果我们简单地以音像手段来代替、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看起来似乎是给了学生阅读的便捷,其实是剥夺了他们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手段信息化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独有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但是,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中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使多媒体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运用中产生了许多误区。
一、为用而用,不顾教材文本的实际内涵
有些中小学教师常常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我们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像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每位语文教师都要牢记,牵强地选取材料来制作课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有些材料选用不理想,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有一个课件《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里面涉及到了厅、堂、楼、阁、亭、轩多种古代建筑,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厅”的图片没有找到,只好找来现在建筑中一间装修豪华的“厅”的图片来充数,这就影响了整个效果,甚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误导。
二、滥用多媒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
另外,在多媒体主宰的课堂上,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而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达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四、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識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审美意义和现代化手段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各有所长的,更是无法互相取代的。音像手段的审美效果往往比较直接,但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语言手段的审美相比较间接,但作用的效果具有深刻性。如果我们简单地以音像手段来代替、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看起来似乎是给了学生阅读的便捷,其实是剥夺了他们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