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不再仅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一个真正的阅读效果。针对这一目标,情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变得日益重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结合本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寓情于教,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形成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1. 研究教材,发现引起情感的因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一篇好的文章的情感态度是渗透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中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通过教者对文章的内涵加以解释以及适当给学生讲解和作品有关联的背景知识,之后再让学生把已知的信息带入文章,加以理解,体会作品的“味”。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中,诗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了,何况又传来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如果教者在课前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教材,没有去发掘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它当作景物描写的话,那么学生们就不能够在情感上和诗人产生沟通和理解,也就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了。相反,如果教者课前细心地研究教材的情感,理清顺序,那么学生再阅读时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情感,从而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真正涵义了。
2. 联系生活,理解情感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源于生活,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丰富感情的表露。这就要求教者在授课过程中,除要仔细琢磨和推敲文字,理解作者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外,还应该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例如在《游子吟》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者首先问学生们离家求学的时候是否会思念家人?你们的父母是否也一样想念自己在外的孩子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对这首诗进行一些联想和想象,然后再开始这首诗的学习。“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就从两件最普通的东西中,突出地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的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弦。
3. 以情生情,延伸情感
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在凭借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产生情感体验,延伸情感,进行读写结合。①以景传情。通过课文《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大屠杀惨况的描述及观看影片《南京大屠杀》,让学生深刻体会国弱人受欺,国富民强的道理。可出题:归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②以人育人。(略)③以物托志。《白杨礼赞》一文中对白杨树给予拟人的描写,充分揭示了当时抗日军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也可让学生试以一种树木为题,写写自己的感受。④以事启人。《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语言举止的描写,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对比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提倡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反对拜金主义,可以以“浮世绘”为话题,把学生的真实情感写下来。只要学生的心灵被唤醒,就能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就能情动而辞发。
“文章不是无情物”。加强阅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将大大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生的思考,从而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 邹韵文
1. 研究教材,发现引起情感的因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一篇好的文章的情感态度是渗透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中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通过教者对文章的内涵加以解释以及适当给学生讲解和作品有关联的背景知识,之后再让学生把已知的信息带入文章,加以理解,体会作品的“味”。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中,诗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了,何况又传来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如果教者在课前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教材,没有去发掘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它当作景物描写的话,那么学生们就不能够在情感上和诗人产生沟通和理解,也就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了。相反,如果教者课前细心地研究教材的情感,理清顺序,那么学生再阅读时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情感,从而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真正涵义了。
2. 联系生活,理解情感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源于生活,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丰富感情的表露。这就要求教者在授课过程中,除要仔细琢磨和推敲文字,理解作者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外,还应该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例如在《游子吟》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者首先问学生们离家求学的时候是否会思念家人?你们的父母是否也一样想念自己在外的孩子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对这首诗进行一些联想和想象,然后再开始这首诗的学习。“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就从两件最普通的东西中,突出地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的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弦。
3. 以情生情,延伸情感
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在凭借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产生情感体验,延伸情感,进行读写结合。①以景传情。通过课文《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大屠杀惨况的描述及观看影片《南京大屠杀》,让学生深刻体会国弱人受欺,国富民强的道理。可出题:归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②以人育人。(略)③以物托志。《白杨礼赞》一文中对白杨树给予拟人的描写,充分揭示了当时抗日军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也可让学生试以一种树木为题,写写自己的感受。④以事启人。《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语言举止的描写,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对比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提倡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反对拜金主义,可以以“浮世绘”为话题,把学生的真实情感写下来。只要学生的心灵被唤醒,就能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就能情动而辞发。
“文章不是无情物”。加强阅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将大大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生的思考,从而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价值。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