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基于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才能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带来的陌生感,使得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聚焦生活化,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生活化教学,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26-02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是对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概括。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突破文字的障碍,深刻理解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学中用、用中学,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一、以课本为依托,走进生活。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只是学生平时忽略观察,使得他们对课文不能全面有效的理解,造成理解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在观察中获得与课文共性的认知,从而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的同时,还拓展视野。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草种的村落》,各种草间的昆虫对学生而言可能司空见惯,但他们很少留意这些生物及他们生活的环境。教师就可以以此为锲机,提出观察任务,感受不同昆虫的生活和性格特征。从而切实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有些内容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躬行”才能获得真知。这也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传统理论说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体会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并在实际体验中形成技能,发展素养。一举两得。
二、创设有效情境,再现生活。
情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枯燥的文字具有“免疫力”。情境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对文字内容产生有效的反应,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由此可见,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增强教学效果。
以六年级语文《少年闰土》一课为例,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重点通过四件事情“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的描写,凸显闰土的性格。但这些生活场景由于时代和区域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考虑到此,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为学生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仿佛走进课本真实的世界中,看到一个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手拿钢叉的海边少年,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印在学生脑海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理解生活。
语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多,范围广。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教育性,这些特点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魅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活动的语文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点涟漪。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在活动中提高能力,理解生活。
如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生活周围调查收集关于破坏环境的事例,写出调查报告。并作为课文演讲比赛的材料。由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能够实事求是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得演讲内容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激起在场的每一个人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愤怒以及对人口膨胀的担忧等。真正起到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目的。且这次实践活动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改变他们认为语文学习无用的看法,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此之外,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还开展了阅读、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见识、有所长进。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同时,还让他们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生活。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总之,要想缩减文字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加强语文实践,实施生活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用语文丰富人生、用生活照亮语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友美.浅议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A]. 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 2017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26-02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是对语文教学本质属性的概括。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突破文字的障碍,深刻理解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在学中用、用中学,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一、以课本为依托,走进生活。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只是学生平时忽略观察,使得他们对课文不能全面有效的理解,造成理解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在观察中获得与课文共性的认知,从而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的同时,还拓展视野。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草种的村落》,各种草间的昆虫对学生而言可能司空见惯,但他们很少留意这些生物及他们生活的环境。教师就可以以此为锲机,提出观察任务,感受不同昆虫的生活和性格特征。从而切实体会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有些内容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躬行”才能获得真知。这也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摈弃传统理论说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体会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并在实际体验中形成技能,发展素养。一举两得。
二、创设有效情境,再现生活。
情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枯燥的文字具有“免疫力”。情境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对文字内容产生有效的反应,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由此可见,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增强教学效果。
以六年级语文《少年闰土》一课为例,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重点通过四件事情“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的描写,凸显闰土的性格。但这些生活场景由于时代和区域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考虑到此,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为学生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仿佛走进课本真实的世界中,看到一个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手拿钢叉的海边少年,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印在学生脑海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理解生活。
语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多,范围广。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教育性,这些特点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魅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活动的语文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点涟漪。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在活动中提高能力,理解生活。
如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生活周围调查收集关于破坏环境的事例,写出调查报告。并作为课文演讲比赛的材料。由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能够实事求是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得演讲内容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激起在场的每一个人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愤怒以及对人口膨胀的担忧等。真正起到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目的。且这次实践活动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改变他们认为语文学习无用的看法,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此之外,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还开展了阅读、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见识、有所长进。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同时,还让他们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生活。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总之,要想缩减文字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加强语文实践,实施生活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用语文丰富人生、用生活照亮语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友美.浅议农村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A]. 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