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栅理论:撬动思维变革的杠杆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和幕后智囊,他们联手创造了不少高回报的投资纪录。大家钦佩其在纷繁复杂的股海中永立潮头的独到眼光与智慧的同时,更多的是想探寻和洞察其事业成功的关键密码。
   芒格曾学习过多个专业,也从事过多个行业,是跨学科通才的杰出代表。他认为投资的最佳决策模式是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融会贯通的格栅。这是个绝妙的譬喻。格栅,是一种装饰篱笆,用作攀援植物的支架,每一段格栅之间都会有交叉的节点。格栅模型,非常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万物有道,道道相通。由此,我想到了教育。教育的原点和根基是培养完整的人。如若把对学生的培养当作一种教育投入,那么怎样的投入才能帶来最大的收益?格栅理论又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为了培养完整的人,需要进行完整的教育。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架构,有助于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而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是引领学生经由完整的课程载体走向自然和社会,最终抵达综合育人的彼岸。在这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变革的力量,也是教育投入的决策者。
   众所周知,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的特征,它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引领教育改革走向内核的必然是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格栅理论也许会成为撬动这一思维变革的杠杆所在。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叶圣陶的话与格栅理论指向相同。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共性或某种联结,格栅理论可助教师打破学科桎梏,融通学科壁垒,跳出学科教学,回归学科教育的本质。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成为跨学科的通才,抑或是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为学生创设更多指向学科间融合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感知学科,进而深入地“理解运用”多学科思维。
   可以想见,这种多学科、跨领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会在师生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渐次生长。学生自然而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教育要培养的未来的人,其核心竞争力的就是思想力。此时,最大的赢家,不再只是教师。■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制备了23种石蜡、脂肪酸及石蜡-脂肪酸复合相变材料,测试了不同摩尔比下同种相变材料以及复合相变材料在不同测试温度下的导热系数。结果表明:同类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与相变温
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办学质量,更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为市场提供的技能人才质量。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较多地放在了实施各级各类大项目、中长期计划之上,相对而言,对于具有“改革最后一公里”性质的微观课堂,各方关注还不够。因此,将高职院校从名目繁多的项目化建设中解脱出来,将改革的重心和焦点聚焦到及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来,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
高校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阳光体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方略之一,两者在目的、理念以及方向上十分契合,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