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向善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ush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祝福》时,让人震惊:祥林嫂的不幸令人同情,而学生读着却觉得好笑,特别是读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时,学生竟笑得天真烂漫。这句话很深奥,学生读不懂——更不要说对不幸者真诚地同情、平等地相处、尊重地给予了。不能怪学生,只能怪目前在教学中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向善,怎样利用文本中“善”的火花,去点亮学生“善的本性”呢?
   一、何为“善”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孟子的性善开始,到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到今天,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不休。这是一场没有休止的争论,无意陷入争论的泥潭。至于善本来是什么或就是什么,那过于复杂,就让学者们去探求吧。在这里,只想探讨善应该是什么,或者说像什么——也就是对善的粗浅理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善的极致就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于奉献。正因为这样,上善之人,也就像水一样,广泛施恩却不求报答,包容万物而又悲天悯人。
   水看似柔弱,掬一捧,舀一瓢,喝一口,随心所欲。放之海洋是海洋之大,放之江河是江河之长,放之杯盆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状。可以蒸发上青天成白云,可以渗透到地下成清泉,可以变身成雾淞和冰雪,可以凝结成露珠和甘霖。水的柔弱是真的软弱吗?水的柔弱是真的无能吗?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无脚,却能穿过千山,行万里入海;水无刃,却能切割岩石成万丈深壑;水无形,却能站成冰山壁立千仞;水无力,却能排山倒海成空前灾难。善亦如此,看似柔弱,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二、为什么要“向善”
   当人看到阳光的时候,人的心里就充满了阳光。人的精神离不开肉体,肉体健康也离不开精神的阳光。当人的生活开始改观,也就是世界的改变。从善或从恶的不同出发点看世界,直接影响到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从善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善的世界,到处都是乐观、积极、阳光、爱心、美好、优良、高兴、巧妙、信任等;反之,从恶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世界充斥着沮丧、消极、阴暗、虚伪、丑恶、拙劣、低俗、糟糕等。不管走哪条路,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共识的:不论人之本性之初是善是恶,生而为人,最终都是要趋向于善的。《论语》中曾子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关于向善的主张,从来都是如此,古今无二,中外同归。
   如果不向善,不足以立足社会,立足现实,立足生存,向善应该成为一种理想、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不顾生存,但教育也自有一方纯净的天地,完全可以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有所作为。
   三、向善,语文教学永远的价值追求
   语文是人学,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重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立人”。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它是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其态度、情感、信念、能力、个性特质等,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效果和人格塑造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换句话说,教师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内隐的、长时的教育意义。因此,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而且始终如一。尽管教师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教师有良心和良知!
   一双善于发现善的眼睛,一颗善于创造美的心灵,总能感染另一颗或者无数颗的心灵。语文教学永远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教学并不回避有的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阴暗面,但阴暗面永远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进行比对。引导学生心存善念,富有爱心,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才能施以善行,多做善事,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人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集体,班主任除了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班集体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一个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的科学管理。班主任要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将这个班当作自己的家,人人都爱它,时时都想着它,与它共荣辱,同忧患。   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人格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说老实话。”作文就是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应该提倡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一、当前学生“虚假”作文的主要表现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但纵观学生的作文,敢于说真话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了,学生一提笔就开始“造假”,写的事
期刊
生本教育是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新课程要求把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所得。教师的要放手发动学生,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在自主尝试中去获得知识,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转化教师自己的角色
期刊
审题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作文的等级,也决定了高考考生的命运。那么,评卷教师是如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呢?   评卷教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看三眼”。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   教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他们的“这一眼”,一般习惯性放在这几个
期刊
《诗经》中多次出现的“淇水”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它可以是爱情的场所、爱情的同义语、也可以是爱情的某种“阻滞”以及爱国精神的借代语。从《诗经》对“淇水”的描绘中,可以领略到淇水风光,倾听到郑卫之音的某些美妙的旋律,以及华夏男女对故国的情思,等等。探讨《诗经》对淇水的描写,解读古代的“淇水文化”,可获得多方面的精神享受和美的启迪。   一、淇水——恋爱的伊甸园   《竹书纪年》卷上“帝辛”
期刊
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第一步粗
期刊
古诗词是文学领域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它有生动优美的语言、凝练传神的形象、深邃高远的意境。学会赏析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注重古诗词鉴赏教学,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走进古诗词,通过对话、涵泳、品味、感悟,并伴以积极的情感活动,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让他们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从而满足学生主
期刊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根本就在于“思维能力”。 “听”和“读”是理解和把握他人“思”的行为,“说”和“写”是整理和驾驭自己“思”的行为;“思”是“听”和“读”的过程与终点,亦是“说”和“写”的起点与过程。因此,抓住思维能力提升的规律进行训练,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想
期刊
场景描写,也就是场面描写,它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和社会)。一般由人物、事件、环境等组成,是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情景,小说就是由一个个的场景组合而构成的。   从场景描写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它对任何一部小说的重要性。它所起到的作用有很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场景描写的运用,使得原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说创作,又回归于生活,触手可及,可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界面临诸多困惑。如,语言积累中,学生都能背诵名言佳句,但结合意思填空时,却不知是哪一句;仿写(拓展)句子时,“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教无定法”的理念大家都烂熟于胸,但若想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话,从情感“破”课,即进行愉快教学,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并让学生从中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