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新时期,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等多项战略构想。本文对“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比较论述,勾勒出新时期全国迅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时期;四个全面;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习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的理念,“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们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而早在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两者都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通过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比较论述,不难看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协调国家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策略的先进之处。
一、全面执政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
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就如何治理国家,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所做出的一个理论总结。“四个全面”体现了问题导向、科学思维、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它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人民群众的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比如说经济发展新常态,比如说稳中求进,比如说创新驱动,比如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如说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比如说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和挑战,都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有新思维、新思考、新应对、新作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针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来的。简单的说四个全面是一个总体战略,而“一带一路”则是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他是解决如何促进区域联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战略。
“四个全面”是纲,是大局是大战略,而“一带一路”则是新时期的一项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在“四个全面”作为指导思想下发展的一项计划,“一带一路”服从并体现党中央的所提出的“四个全面”理念。“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领导中国人进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而“一带一路”则是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所领导下的一项区域经济计划,他们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在党领导下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
二、“四个全面”是“一带一路”的具体体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培育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无论是新体制、新格局还是新优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都有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的内涵是,新常态的中国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进入到亚太和欧洲,构建贯穿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为什么中国要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走出去?笔者认为,“依靠鼓励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是小经济模式,对于中国作为大国来讲,下一步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多会推动进口和出口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工業、农业、服务业并举,西方发达国家、转型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开放并举的新战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省时提出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反响。而“四个全面”都在发展“一带一路”的新理念上有所体现: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要翻番,要从全球视野思考,推动周边穷人、穷国、穷地区都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在国内和周边合作中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推动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在“一带一路”方面推动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四,全面依法治国,“一带一路”也要按照国际的规范、标准开展合作。
三、结语
“四个全面”与“一带一路”都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为推动中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四个全面”着眼于全党全国这一大局,就新时期下党如何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推动伟大祖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做出了回答,而“一带一路”战略则是党中央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而提出的一项区域经济建设战略,“四个全面”是大局,是总纲领导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而一带一路又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四个全面”战略。他们都是党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都是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2,415.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作者简介:
黄林辉、赵丽君,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于雪玲,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新时期;四个全面;一带一路;战略布局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习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的理念,“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们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而早在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两者都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通过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比较论述,不难看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协调国家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策略的先进之处。
一、全面执政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
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就如何治理国家,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所做出的一个理论总结。“四个全面”体现了问题导向、科学思维、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它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人民群众的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比如说经济发展新常态,比如说稳中求进,比如说创新驱动,比如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比如说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比如说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和挑战,都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有新思维、新思考、新应对、新作为。“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针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来的。简单的说四个全面是一个总体战略,而“一带一路”则是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他是解决如何促进区域联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战略。
“四个全面”是纲,是大局是大战略,而“一带一路”则是新时期的一项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在“四个全面”作为指导思想下发展的一项计划,“一带一路”服从并体现党中央的所提出的“四个全面”理念。“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领导中国人进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而“一带一路”则是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所领导下的一项区域经济计划,他们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在党领导下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
二、“四个全面”是“一带一路”的具体体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培育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无论是新体制、新格局还是新优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都有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的内涵是,新常态的中国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进入到亚太和欧洲,构建贯穿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为什么中国要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走出去?笔者认为,“依靠鼓励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是小经济模式,对于中国作为大国来讲,下一步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多会推动进口和出口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工業、农业、服务业并举,西方发达国家、转型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开放并举的新战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省时提出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反响。而“四个全面”都在发展“一带一路”的新理念上有所体现: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要翻番,要从全球视野思考,推动周边穷人、穷国、穷地区都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在国内和周边合作中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推动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在“一带一路”方面推动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四,全面依法治国,“一带一路”也要按照国际的规范、标准开展合作。
三、结语
“四个全面”与“一带一路”都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为推动中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四个全面”着眼于全党全国这一大局,就新时期下党如何更好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推动伟大祖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做出了回答,而“一带一路”战略则是党中央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而提出的一项区域经济建设战略,“四个全面”是大局,是总纲领导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而一带一路又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四个全面”战略。他们都是党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都是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2,415.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作者简介:
黄林辉、赵丽君,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于雪玲,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