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乡村空置建筑粗放式的改造现状,提出以尊重环境、地域文化的前提下,以保护乡土建筑肌理和原风貌为目标的建筑改造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嵊州市千坑村的真实案例,论证乡土建筑改造方法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美丽乡村;空置房屋;建筑改造;方法研究
一、空置乡土建筑面临的现状
房屋空置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盘活空置的乡村建筑需要为老旧的建筑通过设计注入新的力量。而如今乡村建筑面临粗放式的拆、改、迁,严重破坏了乡村原始风貌和乡土文化的痕迹。在立面改造中大量使用色彩瓷砖、花岗岩等现代装饰材料,在造型上一味追求欧式造型,致使乡村建筑逐渐趋于雷同。
二、空置乡土建筑改造原则
乡土建筑风貌是乡村人文的有形载体,乡土建筑改造应充分体现原味的、朴实的田园气息。在乡村旅游中充分发挥乡土建筑的多样性、独特性特点,在满足居住功能和方便生活的基础上,处理好建筑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外地人来到此地能真切的体会到独特、纯朴、原味的乡村感觉,让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回忆起乡愁的情感寄托地。
(一)满足合理、健康的功能环境
建筑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老建筑中原有的空间格局有限和单一,远远满足不了现状人们的生活需求,需要通过设计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老建筑由于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限制,在采光、通风、隔音、防潮、保暖等方面严重滞后,这也严重影响人们居住的健康性。
(二)满足环保、低耗的技术要求
在乡土建筑改造中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量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美,充分发挥原建筑的特点,化劣势为优势,避免大拆大建体现“少费多用”的思想。建筑装饰材料尽可能使用当地原生材料,比如夯土、碎石、竹木。材料从生产、使用、废弃再到再生的整个循环周期中都能与生态环境协调。
(三)满足环境的融入、文化的继承
乡土建筑的改造上必须从整体环境上做考虑,将老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和当地的风俗文化中。在建筑外立面改造中要与乡村肌理融合。在建造技术上不妨延续当地传统的建造技术,即是乡土文化的延续和体现,也能保持建筑的原味性,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
三、空置乡土建筑改造方法——以千坑村为例
(一)保护为主
保护为主的方法针对保留较为完好的建筑,特别是对于重点建筑,尤为适用保护为主的改造方法。通过局部修缮不但能减少工程造价,更能很好的保留建筑的原始风貌,还能让建筑的文化性得以延续。保护为主不等于不开发,在建筑外立面改造上,需要对建筑的门窗、屋檐、屋顶、栏杆等细节部位进行修缮,使修缮后的建筑与原建筑风貌基本保持统一。千坑村民宿接待中心既在原乡村建筑外立面的基础上对窗户进行替换,通过屋顶增开天窗补充室内采光。内部空间重新布局设计,建筑表皮基本保留原了建筑的特点。对于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乡村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手法进行处理。通过改变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材料,由水泥砂浆墙面改为黄土肌理的外墙乳胶漆,门窗由金属门窗改为木质的中式风格的门窗。
(二)新旧共存
对于破损较为严重的建筑,建筑结构无法满足功能需求。首先要拆除不可用的建筑局部,在此基础上植入新材料进行加建,达到老建筑与新建墙体结构对比统一。新旧建筑共存要尊重原建筑的形态,比如,屋顶样式的统一,墙体色彩、材料的统一,建筑体量的统一。同时,内部空间要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需要。千坑村中的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结构坍塌,夯土墙部分塌落。在改造中保留较完好的夯土墙,其余部分采用框架结构进行新建,建筑下部为原夯土墙,上部为新建墙体,表面粉饰外墙乳胶漆,屋顶继续延续样式统一的灰瓦屋顶。
(三)传统工艺,新建如旧
对于已经倒掉的建筑,为了再现原乡村的脉络和风貌,通过场地的整理,在原基地上进行新建。新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满足新功能的需要,在建造技术上采用当地的工匠、材料和传统工艺,巧妙的还原鄉村建筑。在建筑造型语言上,通过文化符号传播情感记忆。千坑村的新造建筑采用木制抬梁式支撑结构、木楼板、黄色的夯土墙体、灰瓦屋顶、原木门窗,达到虽为新造但与周围老建筑十分协调的效果。
四、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之际,对乡土建筑改造提出尊重环境、尊重地域文化的要求,以保护乡土建筑肌理和风貌为目标的建筑改造原则和方法,结合嵊州市千坑村的真实案例,论证乡土建筑改造方法的可实施性。为乡土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好的方案策略,真正实现“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高云荣,1988年生,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黄荣荣.生态语境下旧建筑改造的美学价值[J].华中建筑,2009(8):200-203.
[2]徐强.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冯婧萱.旧建筑改造中表皮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关键词:美丽乡村;空置房屋;建筑改造;方法研究
一、空置乡土建筑面临的现状
房屋空置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盘活空置的乡村建筑需要为老旧的建筑通过设计注入新的力量。而如今乡村建筑面临粗放式的拆、改、迁,严重破坏了乡村原始风貌和乡土文化的痕迹。在立面改造中大量使用色彩瓷砖、花岗岩等现代装饰材料,在造型上一味追求欧式造型,致使乡村建筑逐渐趋于雷同。
二、空置乡土建筑改造原则
乡土建筑风貌是乡村人文的有形载体,乡土建筑改造应充分体现原味的、朴实的田园气息。在乡村旅游中充分发挥乡土建筑的多样性、独特性特点,在满足居住功能和方便生活的基础上,处理好建筑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外地人来到此地能真切的体会到独特、纯朴、原味的乡村感觉,让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回忆起乡愁的情感寄托地。
(一)满足合理、健康的功能环境
建筑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老建筑中原有的空间格局有限和单一,远远满足不了现状人们的生活需求,需要通过设计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老建筑由于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限制,在采光、通风、隔音、防潮、保暖等方面严重滞后,这也严重影响人们居住的健康性。
(二)满足环保、低耗的技术要求
在乡土建筑改造中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量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美,充分发挥原建筑的特点,化劣势为优势,避免大拆大建体现“少费多用”的思想。建筑装饰材料尽可能使用当地原生材料,比如夯土、碎石、竹木。材料从生产、使用、废弃再到再生的整个循环周期中都能与生态环境协调。
(三)满足环境的融入、文化的继承
乡土建筑的改造上必须从整体环境上做考虑,将老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和当地的风俗文化中。在建筑外立面改造中要与乡村肌理融合。在建造技术上不妨延续当地传统的建造技术,即是乡土文化的延续和体现,也能保持建筑的原味性,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
三、空置乡土建筑改造方法——以千坑村为例
(一)保护为主
保护为主的方法针对保留较为完好的建筑,特别是对于重点建筑,尤为适用保护为主的改造方法。通过局部修缮不但能减少工程造价,更能很好的保留建筑的原始风貌,还能让建筑的文化性得以延续。保护为主不等于不开发,在建筑外立面改造上,需要对建筑的门窗、屋檐、屋顶、栏杆等细节部位进行修缮,使修缮后的建筑与原建筑风貌基本保持统一。千坑村民宿接待中心既在原乡村建筑外立面的基础上对窗户进行替换,通过屋顶增开天窗补充室内采光。内部空间重新布局设计,建筑表皮基本保留原了建筑的特点。对于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乡村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手法进行处理。通过改变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材料,由水泥砂浆墙面改为黄土肌理的外墙乳胶漆,门窗由金属门窗改为木质的中式风格的门窗。
(二)新旧共存
对于破损较为严重的建筑,建筑结构无法满足功能需求。首先要拆除不可用的建筑局部,在此基础上植入新材料进行加建,达到老建筑与新建墙体结构对比统一。新旧建筑共存要尊重原建筑的形态,比如,屋顶样式的统一,墙体色彩、材料的统一,建筑体量的统一。同时,内部空间要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需要。千坑村中的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结构坍塌,夯土墙部分塌落。在改造中保留较完好的夯土墙,其余部分采用框架结构进行新建,建筑下部为原夯土墙,上部为新建墙体,表面粉饰外墙乳胶漆,屋顶继续延续样式统一的灰瓦屋顶。
(三)传统工艺,新建如旧
对于已经倒掉的建筑,为了再现原乡村的脉络和风貌,通过场地的整理,在原基地上进行新建。新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满足新功能的需要,在建造技术上采用当地的工匠、材料和传统工艺,巧妙的还原鄉村建筑。在建筑造型语言上,通过文化符号传播情感记忆。千坑村的新造建筑采用木制抬梁式支撑结构、木楼板、黄色的夯土墙体、灰瓦屋顶、原木门窗,达到虽为新造但与周围老建筑十分协调的效果。
四、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之际,对乡土建筑改造提出尊重环境、尊重地域文化的要求,以保护乡土建筑肌理和风貌为目标的建筑改造原则和方法,结合嵊州市千坑村的真实案例,论证乡土建筑改造方法的可实施性。为乡土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好的方案策略,真正实现“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高云荣,1988年生,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黄荣荣.生态语境下旧建筑改造的美学价值[J].华中建筑,2009(8):200-203.
[2]徐强.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冯婧萱.旧建筑改造中表皮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