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生活化”美育研究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ong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美育工作发挥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教育部将各地方、各学校“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具体措施”列为重点工作。2019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做到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和教育审美化、审美教育化。”基于此,我校在原有美育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生活化”美育研究。
  一、“生活化”美育工作的原则
  《意见》强调,要“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选择“生活化”的美育素材为内容,从生活中发现美,同时美化生活,融合现代文明与未来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学科融合“生活化”
  美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与生活内容紧密联系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利于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例如:在美术课“画一画我们的校园”的内容设计方面,便可以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参观校园”、语文学科习作课“校园一角”相融合。学生在参观校园的基础上,画画校园美景,介绍画中的校园美景,从而将“生活化”审美和审美“生活化”结合起来,深化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二)学段衔接“生活化”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让美育扎实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素养,学校以整体工作为出发点,设置了音乐、美术、书法大教研组。中小学美育教师分工不分家,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特点设置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器乐、舞蹈、课本剧表演、戏曲等,这些课程相互呼应、有效配合,构建了中小学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
  学校重视学生书法教学,在设置软笔书法课程时,低年段以半绘画模式的小篆入手,通过手腕带动引导学生感受毛笔笔锋,以完成字形结构为重点;中年段学习楷书,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笔画和汉字整体美感;高年段学习行楷,提升学生答题、写字的速度。
  (三)目标整合“生活化”
  《意见》提出,美育工作应“凸显艺术学科价值与特点”。为了加强学生对美育知识、技法的学习,激发其创造热情,学校鼓励美育教师对国家教材进行整合升级,以大单元主题教学确立知识、技能目标,拓展生活化、特色化、实践化课程,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多维育人目标整合,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有效对接。学校要求美育教师明确中小学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之间美育课程的不同目标,针对全校学生美育普及项目、艺术一条龙专业人才培养与中考特长考试教学接轨,定准目标和培养方式。
  (四)校本教材“生活化”
  学校加强美育校本教材体系建设,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引进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形式,凸显民族美育精神。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如剪纸、版画、中国画、扎染、京剧、软笔书法等,丰富教学资源;将艺术表现的形式与实际生活的内容联系起来,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剪纸、爱家乡的版画等,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也有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需求,开设的摄影、十字绣、纸艺等美育课程,促使学生能够因需而学、学以致用。
  二、“生活化”美育教学的实施
  生活美育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美育教学改革上。学校通过建构特色的美育工作体系,有计划地开设美育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推进美育评价改革。
  (一)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不仅“开齐开足”美育课,更要“上好”美育课。每周一早上第一节课是美育教研时间,美育教师不但要研究备课、上课,还要研究美育特色培训内容。例如,音乐组共同学习小乐器、美术组共享教师特长分享,便于教师不断专业成长,拓宽艺术领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根据美术教师提出的短短一节美术课,准备、清理绘画材料及学生绘画时间不充足的实际问题,学校特别安排了两节美术课连排,形成每周一节大美术课,解决了美术课的特殊需求。为了提升学生的书法技能,学校在每周四美育课基础上,增加了一节书法课纳入课表,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一二年级硬笔书法,三年级以上软笔书法,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育模式
  美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美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核心素养,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学校带领美术组和音樂组开展教学模式研究。在学期初,将教材进行归类,分成“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类”和“艺术专项特长类”。基础类为普推教学模式,特长类主要发挥教师特长、发掘教材拓展内容,重点围绕生活实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内容呈现出教学效果,形成“生活化”教学模式。
  (三)普及面向全体的美育实践活动
  美育要面向全体,需要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推广惠及全体学生。我校每学年都会设计合唱、合奏、集体舞、书法大赛、课本剧等适宜全员参与的美育实践活动,参与欣赏的过程也是给全体学生艺术审美体验的机会,由艺术教师设计实践准备、实践作业等内容,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带着任务发现美、体验美和享受美。
  (四)推进美育评价改革   为了营造师生积极向上的美育氛围,学校将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教研组为单位,负责组织记录各班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并将学科汇总积分制纳入班主任考核、班集体评比中。学校还积极探索将美育评价纳入到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中,建立并實施学校综合育人评价方案。
  三、“生活化”美育资源的整合
  学校美育涉及方方面面,推进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需要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以美育人的合力。《意见》提出要加大以下三个方面的整合力度。
  (一)整合美育教师资源
  学校充分挖掘具有美育才能的优秀家长资源,积极发现有美育资格的社会办学专业机构,引进学校担任美育校本课与社团教师。这些师资,有效地补充了学校美育教师专业不强、数量不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二)整合美育教学资源
  学校主动与社会艺术馆、文艺馆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每学年,学校都会举办“大连市艺术家进校园”活动,将知名作家、知名管弦乐团、知名民乐团等请进校园,为学生进行高品质的表演和实践授课。尤其是我校管乐、民乐两大乐团,借此机会能与知名表演艺术家们同台演奏,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
  (三)整合美育场馆资源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现场参观美术展、书法展或参观博物馆,充分挖掘学校开放式艺术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学校大厅、走廊公共开发场所的展示价值,办好学生艺术展览,并向社会、家长有序开放。每学期末家长会期间,学校都会安排学生书画作品展、音乐社团展演,以此向家长汇报美育成果。
  四、线上“生活化”美育的实践
  2020年,因为疫情,学生居家学习。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的“生活化”美育实践,包括“生活化”音乐课和“生活化”美术课,都收到了可喜的、显著的成果。
  (一)音乐课程“生活化”
  音乐教育可以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因疫情居家线上授课期间,学校音乐组精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情感结合紧密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音乐组在线上集体教研过程中,本着音乐教育“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情感结合紧密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和家长认同疫情期间的学习内容,如歌伴手势舞《听我说谢谢你》《夜空中最亮的星》和《明天会更好》等。学会了演唱和手势舞后,学校很多孩子们学以致用,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自发地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12月29日晚,当医护人员冒着严寒开展入户核酸检测时,我校家住先进街道德泰岭秀逸城小区的学生邱子涵、邱小苒现场演唱了《听我说谢谢你》,向入室检测的医务人员们致谢、致敬,一对小姐妹以她们最纯朴的方式,给寒冬战“疫”带来了温暖。
  事实证明,因为孩子们亲身经历了疫情,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抗疫过程中辛勤的付出,感受到了来自他们无私的帮助,更产生了强烈的发自内心的表达感恩的愿望。此时,通过美育的形式,教会孩子美育作品,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这样的美育更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通过演唱和表演,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美术课程“生活化”
  与线上音乐课相比,疫情期间线上美术课难度更大,学生身边没有美术教材,没法出门购买美术用具。考虑到教学实际,美术组教师选择用常见的基本材料,以身边真实素材为教学内容,通过录制微视频进行线上教学,学生线下完成艺术作品,达到了良好的美育效果。
  例如,“画画我的餐桌”一课,孩子们从真实生活取材,或丰盛的佳肴,或简单的美食,作品中画出了疫情期间家庭餐桌上折射出的家的温情与生活的美好,也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会了观察美、发现美,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出具有童真、童趣的生活美;用橡皮泥或家用面粉手工制作的“可爱的小动物”更是活灵活现,学生把作品装饰到家里的花盆、家具上,各种造型、摆设,凸显不俗的审美观。临近牛年春节时,剪牛年窗花活动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总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生活化”美育研究为新时代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场革命,通过研究与实践,师生在美育之路教学相长,产生情感共鸣,不但美育“生活化”,更是生活“美育化”。
  (责任编辑:赵春艳)
其他文献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蛙》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
期刊
幼儿园表演游戏以绘本故事、童话等文学作品为依据并作为脚本,借助道具,通过动作、语言、表情、音乐等进行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观察和指导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游戏质量和幼儿的学习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幼儿园表演游戏中常常存在教师对于表演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流于表面,并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幼儿的游戏动态,指导观察不到位等情况,导致游戏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辅助和支持幼儿自主、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表演游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相继出台。我校始终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构了“一个中心,四个阵地,多元评价”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方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四个阵地”,分别是以传统经典课程为阵地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给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童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如何落实?一是通过校园文化的设计和渗透;二是通过制度推动落实;三是通过课程抓细抓小、抓精抓准、抓出实效。  我校提出“恬静教育”和“小背篓”课程办学新理念。前者的核心是“用心做教育,做用心的教育”;后者的核心是“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大”,倡导和坚持“用心把有关教育的小事情做到极致”。学校以此作为理念引领,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往提高了很多,对健康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很多人把空余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有氧健身跑就是其中之一。心血管系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血管系统对我们的健康起着促进作用。为了解有氧健身跑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促进科学健身和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笔者对当地部分中小学生和已有三个月以上运动经历的20位有氧健身跑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对研究对象血压、血脂、免疫力
期刊
范妹锁,男,47岁,从1985年师范毕业至今,他一直在榆次最偏远的寄宿制学校任教,把青春、爱心全部奉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为山区教育谱写了一首动人的奉献之歌。他先后荣获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道德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近20项市级以上称号。  坚守与爱心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这里的教育需要我,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范妹锁  为了改变学生不能食宿的现状,范妹锁利用
期刊
校长听评课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自2017年初《盘锦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校长听评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以来,双台子区教育局按照《实施意见》要求,迅速落实、推进校长听评课工作。4年来,全区14所中小学的60余名校长,将目光转向一线,将步子迈进课堂,从忙于行政转向精于业务,实现了由“经验型”领导向“专业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当前教育需求,新高考给高中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为了更好更快适应高考发展需要,凝聚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多方面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今年年初教育部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印发文件,要求中小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我校深入贯彻落实“五项管理”要求,以多样的形式推进体育作业改革,为学生布置切实可行的课后体育作业,目的是衔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一、体育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