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l_fut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与城市相较,农村学校和学生受客观条件限制,阅读环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量不足。据《城乡少年阅读状况白皮书》显示,有50%左右的农村学生年阅读量不足4本,而城市学生为16本,是农村学生的4倍,存在明显差异。二是缺乏阅读资源。当下农村普遍没有配置图书馆、书店。虽然在一些商店、超市中也会有图书售卖,但商家为获取利润,常常以庸俗、暴力、搞笑等不太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吸引学生,这甚至成为农村学生的主要阅读资源。三是家长不重视阅读。农村学生家长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自身缺乏阅读意愿和阅读习惯,甚至沉迷网络,不能为子女课余阅读做榜样。为孩子购买的书籍功利性太强,以应试训练为主,内容单一无法引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因此,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通过语文教学及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深度阅读,在阅读积累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思维品质和阅读习惯,不让农村成为课外阅读的盲区。
  一、加强图书馆管理,激发阅读兴趣
  如今的农村学校建设规模不亚于城市,大型图书馆成为每一所农村学校的标配,在功能设计和设施配置上日趋合理与完善。这些学校图书馆不仅建筑外形引人注目,且藏书丰富,但却因人员配置、管理水平等问题,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更没有有效助推农村学生的阅读。这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发挥图书馆硬件优势,助推校园阅读活动常态化。
  一是让图书馆规范起来。农村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和电子化管理模式,配备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及时将学校图书进行电子化分类登记、入库、上架。同时,为每个学生办理电子借书卡,通过扫码快速完成借阅或归还的手续,为学生阅读提供方便。
  二是让图书馆热闹起来。农村学校要统一安排全校各班每周两节阅读课,让教师带领全班学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宽敞的空间和丰富的藏书上好阅读课,使图书馆变成学生向往之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提升,阅读兴趣得以激发。
  三是让图书流动起来。学校可以利用午休和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借阅图书,也可以班级为单位大量借阅,只要做到定时借阅,按时归还即可,并将班级借阅量作为班级考核的指标。
  二、优化班级图书角,培养阅读习惯
  除了学校图书馆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个班级中创设一个规范的小型图书角,便于学生时时遨游书海。
  每学期初,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联合推荐必读书目,一般包括四大类:一是语文教材中的名家作品,如《昆虫记》《爱的教育》《叶圣陶文选》《曹文轩文集》等;二是国学类作品,如《论语故事》《四大名著连环画》《神话传说》《成语故事》等;三是名人传记和趣味百科系列;四是故事性强、趣味性浓的小说,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家长委员会经过讨论后,会从推荐书目中选择部分统一购买,也欢迎学生将家中的推荐书籍拿到班级图书角供其他学生阅读,定期更新图书角书籍。图书角里的书籍是班级的公共财产,按“取之于民
其他文献
转湖的缘由  在西藏有转山和转湖的风俗,信徒们在特定的日子,会不辞辛劳的转神山圣湖祈福。马年转神山冈仁波齐,羊年转神湖纳木错。羊年转纳木错的由来,据说开始于公元12世纪末,当时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史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云集到纳木错边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开创环绕纳木错的修行之举。之后就由信徒传承下来。  所以每到藏历的羊年,藏区各地的信徒就会来到纳木错湖边,开始漫长的转湖,以寻求灵魂的洗涤。日久经年,居
在藏族先民描述开天辟地的古歌里,他们运用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将高山大地与牦牛联想在一起,《斯巴宰牛歌》寓意丰富,存在各种版本,都源自对万物成因的追问,传唱至今。  斯巴宰牛歌  斯巴宰牛儿时,  砍下牛头放哪里?  剥下牛皮铺哪里?  割下牛尾扔哪里?  斯巴宰牛儿时,  砍下牛头放高处,所以山峰高高耸;  剥下牛皮铺平处,所以大地平坦坦;  割下牛尾扔山阴,所以山林郁葱葱。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
邹克佳,上个世纪50 年代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中国外交官家庭。  文革中随父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多年,当过农民做过工人。1978 年考入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贸工作及投资工作,先后到过五大洲40多个国家。  2003年开始,他下定决心给自己放了长假,从那时起他一共去过4次西藏,目的是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老邹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很多节假日都是和父亲在暗房度过的。父亲喜欢摄影,国庆夜晚的礼花,经常出
由冈仁波齐、纳木那尼、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两山两湖组成的地带,被藏胞称为“神山圣湖”之地,藏语名为“冈错”。自古以来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就被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誉为神山、圣湖,佛教信徒和苯教徒更把它们看作是圣地和“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亦是呈现课程核心观点的载体。教师要以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和准确理解核心概念为路径,把握教材核心观点,并通过课堂实践,提升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观点;学科育人目标  核心观点是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最为重要或最为根本的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特指鲜明的价值导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在
【摘 要】以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为代表的网络教研新形式,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教研组织者在具体实施中,运用“基于活动主题,细化研讨方向”“提供学习资料,扫清理论障碍”“结合实践录像,进行微格分析”“设立研讨主持,把控交流方向”“及时总结提炼,促进专业发展”等策略,发挥网络延伸现场教研的作用,助力教师成长。  【关键词】名师网络工作室;网络教研;实施策略  教研活
在地铁里把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的《西藏生灵》一口气看完。恰好这个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藏羚羊的痴迷者,20年来他11次进入西藏的羌塘,在那里寻找藏羚羊和其他濒危动物的足迹。书中动人的笔触和美丽的图片几乎把我带到那个神秘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旅行,不是关在车里,而是任凭风吹日晒,慢慢地移步换景。”     一片广袤的僻壤,狂风激荡的原野,贫瘠的荒地上冰峰高耸,这就是藏北
当我们着手开始关于西藏农村变迁的采访工作时,正值拉萨河谷广大农村“春耕”仪式举行,西藏的泥土开始复苏,进入又一年对农作物的滋养孕育。在以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农业仍然在这里呈现出蓬勃的图景。在晚春的雨水与阳光中,不久之后,将是“5·12”大地震一周年,参加到西藏农业劳作的汉族就有众多勤劳可敬的四川人,他们把内地的蔬菜引种到这里,丰富了这里的农产品品种与田野图景。  我们是在后期编辑工
1944——1949 画家与边疆    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抗战的爆发,国民党迁都重庆,大量的文化人到了四川,离藏区非常接近。这时国家意识的抬头,促使文化人关注西藏这个边疆,他们去写生,回来在重庆、成都、上海办边疆画展。边疆概念成为1940年代艺术界的核心词之一。  著名艺术家张大千较早在青海接触到藏族。日本军队占领了北平,张大千从重庆去敦煌研究艺术,发现自己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东西没法用来临摹
上一期里我们曾对林芝松茸的特性和松茸美食有过基本的介绍。这一次,我们的记者专门在松茸季来到林芝松茸的主要产区。跟随藏族同胞体验松茸的采摘过程。同时,记者还采访了专业人士,通过对林芝松茸和意大利阿尔巴白松露的有趣对比,让大家了解更多有关林芝松茸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    松茸季节——采摘初体验    米林县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的林巴村,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居住的村民多为工布藏族、门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