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难度加大,学生思维水平有了提升,教师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中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的知识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2.布置预习作业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说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布置预习作业,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另外,布置预习作业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预习,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水平。
3.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不必什么都看。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在预习中要多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些懂,完全懂了,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深入学习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很好。这就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个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4.不妨把提问的“绣球”抛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
在预习初始阶段,教师通常都会直接给予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解决、去探究,其实当学生的预习和自学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偶尔可以把提问的“绣球”抛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强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
把具有开放性实践内容作为预习内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带上作品、经验、方法、技巧等过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火花。合理安排预习,可以解决因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的矛盾和冲突。
5.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运用不同的方法
概念型的内容重点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预习,计算型的内容重点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预习,图形题多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预习。如《比例尺》一课我布置的问题是:(1)书中从几个方面介绍比例尺,看谁预习得全面。(2)这一课,你认为哪些地方能引起你的注意?上课时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汇报,我相机进行板书: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的前项或后项是1),种类,改写(单位统一),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学习知识多而有序,预习热情高涨。
6.两种预习方法
6.1笔记预习法
首先,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予细致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6.2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1.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中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的知识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2.布置预习作业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说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学习时走马观花。布置预习作业,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另外,布置预习作业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预习,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水平。
3.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不必什么都看。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在预习中要多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些懂,完全懂了,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深入学习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很好。这就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个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4.不妨把提问的“绣球”抛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
在预习初始阶段,教师通常都会直接给予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解决、去探究,其实当学生的预习和自学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偶尔可以把提问的“绣球”抛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强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
把具有开放性实践内容作为预习内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带上作品、经验、方法、技巧等过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火花。合理安排预习,可以解决因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的矛盾和冲突。
5.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运用不同的方法
概念型的内容重点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预习,计算型的内容重点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预习,图形题多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预习。如《比例尺》一课我布置的问题是:(1)书中从几个方面介绍比例尺,看谁预习得全面。(2)这一课,你认为哪些地方能引起你的注意?上课时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汇报,我相机进行板书: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的前项或后项是1),种类,改写(单位统一),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学习知识多而有序,预习热情高涨。
6.两种预习方法
6.1笔记预习法
首先,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予细致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6.2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