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象似性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似(icon)符最初是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Peirce)提出来的。皮尔士认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于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Perice,1940:106)。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结构的形成与人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等密切相关,特定的概念和某一形式相连有着真实而自然的认知地位;体验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为象似性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土壤:语言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海曼(John Haiman)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言论推动了象似性研究的发展(Haiman,1985),他认为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应。
  不仅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象似性,在特定语言文字的规约下,不同的标点有其不同的使用场合,因此,标点符号也具有象似性。鲁迅先生作为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文学大师之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章玄思之深,作品中蕴含的意义之丰,不可一言蔽之;他对标点符号的应用非常重视,其标点符号的适切运用为其作品增色不少。下面以其常见作品为例,来分析标点符号的象似性。
  
  一、标点符号与人的心理动因象似性
  
  (1)“嚄,阿Q,你回来了!”
  “回来了。”
  “发财发财,你是——在……”
  “上城去了!” (《阿Q正传》)
  例(1)中,“你回来了”作为一句招呼语,末尾用叹号,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回来了。”作为对掌柜的话的应答,用的是直陈语气,因而语气是平淡的,与阿Q惯常得意忘形的言行相比,这种简捷的回答也有些深不可测的意味。这使得掌柜的对于阿Q这种不寻常的冷静与矜持产生了疑问,因此下文中的破折号和省略号有试探的含义,并且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酒店掌柜的谙于察言观色也通过标点符号流露出来;接下来的感叹号揭示出阿Q洋洋得意的神态,与掌柜的的初始招呼形成具有对比意味的映照。如果该对话改为:
  “嚄,阿Q,你回来了。”
  “回来了。”
  “发财发财,你是在干什么?”
  “上城去了。”
  这样一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的揭示就逊色得多,不仅不能传神,人物的性格也趋于扁平,失却了鲜活饱满的立体感,对人性百态的刻画也就因此而显得苍白无力。
  (2)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
  “老爷!……” (《故乡》)
  例(2)中,只运用了极其俭省的笔墨——两句对话,共9个音节,一个叹词,两个称呼,一个短句,结构上相当简单。七个字描述了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主要是在很大程度上调度标点符号的功用:叹号,逗号,破折号,问号,省略号等。五种标点符号表达了阔别后重逢时的百感交集,标点符号背后是无穷无尽的话语,这和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心理状态象似。闰土则是战战兢兢、吞吞吐吐、笨嘴拙舌、欲言又止,几乎没有说一句完整的话。怯生生的一声“老爷!……”,这一个“!”和一个“……”号,极其形象地描述了终年辛苦、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闰土对自己少年时代的亲密朋友的敬畏、隔膜之状。标点符号的功效同样可以通过比较得出: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是的,老爷。”
  可见,文字中丰裕的灵性和情感就这样随着标点符号的退出而一下子被淘空了。
  
  二、标点符号与人的个性方式象似性
  
  上文中是标点符号使用与人的心理状态象似。所谓言为心声,同样的话语符号,表达方式不同,所揭示的内心情感就有很大差别。语言符号只有在适切的标点符号的约束下,才能将欲表达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根据不同人物的阶层、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鲁迅是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除了遣词造句的适切外,标点符号的运用至关重要。标点符号相当于拟声,有揭示和调控人物个性的作用,提供对文本信息更深层的理解。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已所说的话并不多,但形象却生动鲜明。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
  “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句中的省略号既有孔乙己颔首沉思、故弄玄虚之姿,又有矜持地端起架子为人师之态;“对呀”之后的感叹号既含有在小伙计面前炫耀知识丰富的优越感,又有找到知音可以对话交流的欲望。他热切主动地询问酒店小伙计“茴”字四种写法的问号上,又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孔乙己所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将精力浪费在没有任何意义的故纸堆里,自然地流露了在孤苦无靠中的寂寞和他心地单纯、善良的一面。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作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偷书一事上,孔乙己有自己的理解。虽然明知偷窃这样的事情不光彩,但倘若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且行为对象是书,就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了:不管怎样,那也是读书人的本行啊。因此省略号不仅指示着孔乙己虽然不能理直气壮回话但还是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的过程,还含有孔乙己自视甚高,不屑一辩的意味。其灵魂深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通过标点符号指示的话语状态揭示了出来。标点指示的断续、迟疑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
  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就有怎样的外在表现。标点符号辅助语言文字,使揭示的所思所想强化。言语行为表现反过来又能揭示人物性格特点。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如:
  (5)“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故乡》)
   短短的11个字中,用了三个感叹号,杨二嫂一惊一诈的泼辣妇女形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乡村妇女的满不在乎、无所顾忌通过实实在在的疑问和判断揭示得淋漓尽致,同时暗示出“我”的变化之大。
  (6)“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故乡》)
  句子短小,语言符号共41个字,9个标点符号。表达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我目前的经济状况,我留存木器的弊端,她取走的利处等等。作为普通的乡下妇女,她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和忸怩作态的礼貌,直来直去,将自己的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表述得清楚明了,揭示出杨二嫂的精明、简单、平凡、普通、絮叨。再如:
  (7)“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就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
  “阿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还是咄咄逼人的问话和简单的判断,很符合杨二嫂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杨二嫂和闰土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但由于她是经营豆腐的小本生意人,因职业的关系,形成了她泼辣、机巧和精通世故的性格特征。这些言语,把她那口快舌尖、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再看标点符号在下列对话中的作用:
  (8)“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下来。”
  “拿来我看!”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作为先生不会忘却的老师,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中国人的友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治学严谨:他和学生交谈问讯意见的时候,用的是“?”,语气是和蔼的;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是则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拿来我看”一句话后边是个叹号,语气是严厉的,坚定的。
  标点符号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示节奏的。节奏是语言与生命律动的一致性体现,或者说是“言语的生命意识”(钱冠连,2002)。节奏即是对生命现象的临摹,它以超出简单机械的发音之外的形式而表现为与生命律动和情感变化相对应或同步的声、气、息,即喜怒哀乐均与身势语言呈现象似关系。适切的节奏即标点符号,这是鲁迅作品获得长久生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Haiman ,J.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 Isomorphs and motivation. [J]. Language,1980.
  [2]Perice, C.S. The Philosophy of Peirce [M]. Buchler, T. (ed) NY: Harcourt, Brace,1940.
  [3]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李瑾,山东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一术语是从英语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翻译过来的,在英语文献里通常简称为TBLT。这是一种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途径。根据这一教学途径,设计语言教学大纲以及编写语言教材不再按一定的顺序罗列或介绍语言项目(linguistic items),而是设计一系列的任务。目前,我国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已开始广泛运用在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而在对外汉语教学
目前,“被+XX”结构已成为了互联网上的流行语。本文通过对“被+XX”结构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被+X”结构作为新词语的表达功用和语用效果。
随着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救市”措施来应对危机。与危机一块而来的“救市主”,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网络报刊上。  (1)何时救市?中国政府会是股市的救市主吗?(中金中线,2008年3月12日)  (2)美联储非“救市主”(《金融实务》2008年第4期)  (3)真正的“救市主”是民众(搜狐房产,2008年10月21日)  (4)美国新财长——“救市主”炼成记(《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