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必须懂法、知法、守法、用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同志强调,“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解读文本的“法眼”,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意,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认为这样做还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就语文学科而言,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能把法制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达给学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制教育。
一、内容优势,传达观念
法制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在建设法制国家的过程中,法制观念是推动法制发展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古代风情、历史事件,又有当代文明、现今流行,更有遐想预测、未来展望。因其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广阔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可以就《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进行宣传教育。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丹顶鹤、黑板上贴一贴、文本中读一读等形式,感受到了丹顶鹤的外形美和姿态美。在这一系列的体验中,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丹顶鹤。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目前全世界丹顶鹤大概有1200只,我国有670多只,它是需要我们人类保护、拯救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然后我趁势让学生欣赏了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的MV,让学生从MV中感受到那个女孩与丹顶鹤和谐共处的快乐,感受到那个女孩为救丹顶鹤的无畏,感受到丹顶鹤对女孩的依恋。学生在这首歌曲中,泪花隐隐,心灵受到了震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毋须多言,保护珍稀动物的思想已经根植于学生头脑中。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挖掘法制教育的着力点,从而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云雀的心愿》一文,可以渗透《森林保护法》。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应该如何如何保护森林等问题展开讨论,把《森林保护法》中的内容,自觉地转化成自己的观念。
二、形式优势,培养意识
为解决法制教育无固定时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不仅是简单的课文,其文本形式也多样。每册的教材中,有课文、有练习、有交际、有习作,这也是其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通过这一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练习中,有一则环形的漫画,一个人拿着叉抓青蛙,青蛙正在捕食蚊子,蚊子正飞向那个人,并有一只已经在吸人的血了。这样一则漫画,传达给学生的是保护青蛙,保护益虫的观念。在教学这个练习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下有关青蛙的资料,并让学生观察周边是否有买卖青蛙的现象,了解周围的餐饮业有无用青蛙做的菜肴。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计算:一只青蛙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如果每天有500只青蛙被捕捉,连着三个月,那将少消灭多少只害虫。计算出来的数字是惊人的,学生也进一步认识到捕食青蛙的危害。在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加入到保护青蛙的行列,不食青蛙,也让周围的亲戚朋友不要捕食青蛙。
语文学科形式的多样性,促进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入性和体验性。在教学《沙漠在绿洲》后,让学生就阿联酋人心里是如何想的,作为游人又会作何感想写一段话。通过让学生过动手写一写,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一些条款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教学优势,规范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语文学科的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上,语文学科的教学甚至已经超越了学科的束缚,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拉萨的天空》、《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文章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一下小导游,带领大家走进这美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后,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并让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让他们把母亲对孟郊的爱以及孟郊对母亲的孝顺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就本地的水质、环境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完成调查报告。在教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报告和《环境保护法》制订优化环境的方案,并把方案向社会进行宣传,向社会发出倡议。语文学科的教学已经高于文本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学科的教学优势,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渗透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其法制观念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的语文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法制教育。
作者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心校
一、内容优势,传达观念
法制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在建设法制国家的过程中,法制观念是推动法制发展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古代风情、历史事件,又有当代文明、现今流行,更有遐想预测、未来展望。因其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广阔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可以就《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进行宣传教育。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丹顶鹤、黑板上贴一贴、文本中读一读等形式,感受到了丹顶鹤的外形美和姿态美。在这一系列的体验中,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丹顶鹤。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目前全世界丹顶鹤大概有1200只,我国有670多只,它是需要我们人类保护、拯救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然后我趁势让学生欣赏了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的MV,让学生从MV中感受到那个女孩与丹顶鹤和谐共处的快乐,感受到那个女孩为救丹顶鹤的无畏,感受到丹顶鹤对女孩的依恋。学生在这首歌曲中,泪花隐隐,心灵受到了震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毋须多言,保护珍稀动物的思想已经根植于学生头脑中。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挖掘法制教育的着力点,从而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云雀的心愿》一文,可以渗透《森林保护法》。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应该如何如何保护森林等问题展开讨论,把《森林保护法》中的内容,自觉地转化成自己的观念。
二、形式优势,培养意识
为解决法制教育无固定时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不仅是简单的课文,其文本形式也多样。每册的教材中,有课文、有练习、有交际、有习作,这也是其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通过这一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练习中,有一则环形的漫画,一个人拿着叉抓青蛙,青蛙正在捕食蚊子,蚊子正飞向那个人,并有一只已经在吸人的血了。这样一则漫画,传达给学生的是保护青蛙,保护益虫的观念。在教学这个练习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下有关青蛙的资料,并让学生观察周边是否有买卖青蛙的现象,了解周围的餐饮业有无用青蛙做的菜肴。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计算:一只青蛙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如果每天有500只青蛙被捕捉,连着三个月,那将少消灭多少只害虫。计算出来的数字是惊人的,学生也进一步认识到捕食青蛙的危害。在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加入到保护青蛙的行列,不食青蛙,也让周围的亲戚朋友不要捕食青蛙。
语文学科形式的多样性,促进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入性和体验性。在教学《沙漠在绿洲》后,让学生就阿联酋人心里是如何想的,作为游人又会作何感想写一段话。通过让学生过动手写一写,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一些条款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教学优势,规范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语文学科的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上,语文学科的教学甚至已经超越了学科的束缚,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拉萨的天空》、《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文章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一下小导游,带领大家走进这美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后,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并让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让他们把母亲对孟郊的爱以及孟郊对母亲的孝顺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就本地的水质、环境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完成调查报告。在教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报告和《环境保护法》制订优化环境的方案,并把方案向社会进行宣传,向社会发出倡议。语文学科的教学已经高于文本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学科的教学优势,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渗透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其法制观念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的语文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法制教育。
作者单位:昆山市淀山湖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