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tiantian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以意象传情达意。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间的月亮,是岁月的见证,是永恒的象征,正所谓“今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
  从上古的《明月何皎皎》到今人数不胜数的咏月诗文,无不浸润着中国文人难释的生命情怀。其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他一生中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三百余首,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到后来的“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他将一生才情寄托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
  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成为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呢?
  象征团圆、美好。代表作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抒思乡怀人,表边塞之苦。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以幻写真,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突发奇想:妻子也只是孤单一人在赏月吧,表现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美好与爱的象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李商隐的《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月光寒”实际上是“心寒”,是对爱情的一种渴求而不能的心灵反映,因为作者写作此诗已经是暮春时节了。晏殊的“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月”是爱情的见证,是爱情的象征。
  描图绘景。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抒写辽阔;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清幽,“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抒写静谧;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勾勒素淡抒写静谧,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勾勒了一幅凄冷、清寂的画面。
  表达羁旅之苦。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以清疏简淡的笔墨描绘了夜宿德江的所见之景,“月近人”则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羁旅、漂泊之苦。
  表达孤独之情。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无人可语,无人解心头之愁,只有举杯邀月,其孤独之情可见一斑。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表现了他落第之后的落寞、孤独、苦闷。
  抒怀才不遇。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的是诗人受排挤,壮志难酬;《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此诗是李白被谤离开长安写的,通过对一个怀着相思之苦的人的刻画,表达了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郁闷。
  写闺中的愁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成了他们的一种寄托和情感的载体,千里与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晏几道的《虞美人》“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写的是闺中的思念和哀怨。
  正是月意象丰富的象征意义,才创造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的咏月诗文。■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教学常规。多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千辛万苦,却收效甚微。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在本质上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学生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对教师的批注则漠不关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  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期刊
随着新课程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走进课堂,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我认为在众多的评价方式中中学语文教师课堂口头评语的特点更直接地反映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自身角色的转变。  凡是喜欢看戏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台好戏,它的台词也一定是生动恰当的。否则戏的思想性再好。也难以吸引观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之后,就好比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教师课堂口
期刊
摘要 “文本细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文本细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中多次写到了“忙”,细读这些“忙”,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谨小慎微、八面玲珑、平易随和等不同人生跃然纸上。  关键词 文本细读《林黛玉见贾府》“忙”    文本细读(CIose readinq),来源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一个主张。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
期刊
日前,我作了一个专项调查,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了解的有关名著知识,多是通过电视媒体的形式获得,而真正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引领学生打开名著义不容辞。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呢?  首先,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
期刊
一篇课文怎样解读才算到位?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育模式下,“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一篇课文让学生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教师只要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有关课文的方方面面知识或答案“转述”给学生,学生只需记住这些知识或答案能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所谓阅读教学。其实只是“教参”的读者在阅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阅读的结果,教师的全部工作也只是当好“教参”的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中介人”而已
期刊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奥地利)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题目“严重的时刻”表明生命流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命运凝聚状态即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个体生命生存情境。本诗围绕生存情境。特选四个“严重的时刻”
期刊
《逍遥游》中庄子谈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乐》篇中谈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它们说明庄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是物我两忘与物我同化,归于自然便是庄子的自然人生。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谈到人
期刊
《姊妹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抒情名篇。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其精妙绝伦的比喻。细味此诗。其妙处在于:  一、妙在新奇独特。诗歌题目叫做“姊妹港”,初读以为是一个港口,仔细玩味之后,不禁拍案叫绝——“姊妹港”是比喻少女两只清澈明净的眼睛。自古及今。关于眼睛的比喻不可胜数:“心灵的窗户”、“宝石”、“寒星”、“自水银里养着的一丸黑水银”。但郑愁予的“姊妹港”可谓别具一格:“你有一湾小小的水域,生薄雾于水
期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鸸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春景》  这首词的大意是:  春天来了,黑色的燕子啄来新泥,忙筑新巢;满树的梨花碎成一片片细白。引来清明。湿润而柔软的绿苔零零散散,愈显慵懒。三四点已是娇媚无限:一两只黄鹂在翠柳间婉转啼鸣。呼朋引伴,求偶育雏。飞絮在明媚的春光中。
期刊
写作能力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要想使这种文化得到提高,写作课既不能作为诸学科中一门孤立的学科来教,也不能作为语文课的一个唯一领域来教。那么。我们如何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写作的需求,让学生产生创作冲动呢?    一、作文命题贴近学生情感,才有真话作文    时常有学生对我说。自己写作文。面对那“硬邦邦”的题目。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些什么。一味照搬或仿造别人的东西(总是爸爸妈妈风雨中接我放学。老师带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