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课标中提出的“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三个理念和中高年级教材特点,结合“双向五环”教学模式,我把自己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新模式定为:1、课前收集,自主整理—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3、小组合作、交流预展—4、展示倾听、评价补充—5、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一、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社会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知道现在教材内容涉及面广,牵扯的知识点多,而书既无详尽的介绍,也无参考答案备选。如果教师仅凭书中的几个话题,十几幅插图和点到为止的诗、名言、俗语,甚至是歌词来组织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文内容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还要事先备好学生,告诉学生应该做好哪些预习工作,做好哪些准备。如我在上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时,本主题主要围绕着少数民族的节日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意义。教材只有几幅简单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要想深入了解这三个节日,就需要大量的资料。所以课前我就自己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来丰富补充学生由于时间准备不够导致信息量不足的缺陷。
  学生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社会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创设情境是每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也同样需要。品德学科激趣方式有多种:游戏、讲故事、实物、谈话导入、提问导入或多媒体及生活情境导入等居多。如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的教学中,我用看图片猜民族这种游戏的形式导入,直观形象的图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本单元前面学过的饮食、住房、服饰进行了回顾,自然而然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
  三、小组合作、交流预展
  这个阶段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进行的。学生根据课本和课前搜集资料完成导学案,并选择一部分进行重点交流。小组内交流时,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重点交流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准备汇报的方案,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表演。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中,我在导学案中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4个问题,问题2和问题3可以分为五个板块: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节日、民族歌舞。学生在完成问题的基础上,从这五个方面中选择一个进行重点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的展示绝不会单一。
  四、展示倾听、评价补充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除了自己倾听并及时纠正补充外,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这一阶段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语言、图片、唱歌、舞蹈、表演等等形式自信、快乐地展示着自己,而评价补充则是对学生认真倾听的最好证明。
  五、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品德与社会课就应该从生活中来,在课堂中学,到生活中用。所以小学社会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所以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节课的结尾激情结课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后再搜集一些民族节日或歌舞,并讲给或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大半年了,虽说有过困惑,有过困难,但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们变了,在课堂上,他们的胆子变大了,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表现;变得活了,他们争先恐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像小老师小评委一样评价同伴、挑战权威;变得主动了,他们兴趣浓厚,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个性张扬。这更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让双向五环的教学模式更实用、更高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更大的舞台。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通过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分析数学知识;组织数学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进行。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
期刊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呢?下面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布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同其它学科不一样,是一门既有抽象性、又有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思维单纯、记忆力较好,有较强的形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超市、医院、学校、工厂等。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智能水平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价格却越来越低,所以现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大部分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虽然学生们经常使用计算机,但是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认识或许并不深刻。对于他们有的人来说,计算机就是一种打字的工具,有的人觉得计算机就是一种娱乐工具,玩玩游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而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衡量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水平考试。对数学教师来说,深入研究数学命题技巧,是课改的需要,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命题也是正确地发挥新课改理念下的评价功能、
期刊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教育途径、社会途径和自我途径等。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途径。生物教学和实验课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1.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一个生物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生物科学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的发展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基本的想法。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
期刊
我从事语文教育20余载,课后闲谈,有不少同仁流露出这样的困惑:批改作文真累!你看,学生在写作时语句通顺了,词藻华丽了,内容却越来越空洞,情感也越来越虚假,教师批改作文时味同嚼蜡;学生在作文评讲时只关注成绩,至于教师评语,一瞟而过,教师的辛劳付之东流……  这一切引起了我的深思:教师需要对作文的评价方式换一种思路。我们批改作文为哪般?还不是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从而激发写作欲望。作为教师,
期刊
对于学生来说,要很好的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是不容易的。英语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靠的是与环境有意义的互动,在学校,我们应以生活化的主题呈现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愉快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英语大纲》中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们设法通过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活动进行教学[1]。如何让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语言,使学生高兴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
期刊
“诗歌不能没有联想”。联想是串联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沟通诗人情感的一条纽带。找准了联想的切入点,由实入虚地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等于找到了打开诗歌情感大门的钥匙。  一、为什么要由实入虚  诗歌“借景抒情”就是“以情为先导,由实入虚”地进入意境。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内心复杂的思乡念家之情: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人、天涯、夕
期刊
交际法也被称为功能法、意念法 ,或功能---意念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重视语言结构、培养运用外语、有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交际法要求依据学生特定的外语需要进行教学活动;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培养学生有目的、创造性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反对命令、强迫、机械的训练。交际法在更新观念上起了极大的作用,对外语教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较大影响。  交际法注重真实的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