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课标中提出的“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三个理念和中高年级教材特点,结合“双向五环”教学模式,我把自己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新模式定为:1、课前收集,自主整理—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3、小组合作、交流预展—4、展示倾听、评价补充—5、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一、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社会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知道现在教材内容涉及面广,牵扯的知识点多,而书既无详尽的介绍,也无参考答案备选。如果教师仅凭书中的几个话题,十几幅插图和点到为止的诗、名言、俗语,甚至是歌词来组织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文内容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还要事先备好学生,告诉学生应该做好哪些预习工作,做好哪些准备。如我在上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时,本主题主要围绕着少数民族的节日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意义。教材只有几幅简单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要想深入了解这三个节日,就需要大量的资料。所以课前我就自己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来丰富补充学生由于时间准备不够导致信息量不足的缺陷。
学生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社会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创设情境是每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也同样需要。品德学科激趣方式有多种:游戏、讲故事、实物、谈话导入、提问导入或多媒体及生活情境导入等居多。如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的教学中,我用看图片猜民族这种游戏的形式导入,直观形象的图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本单元前面学过的饮食、住房、服饰进行了回顾,自然而然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
三、小组合作、交流预展
这个阶段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进行的。学生根据课本和课前搜集资料完成导学案,并选择一部分进行重点交流。小组内交流时,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重点交流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准备汇报的方案,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表演。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中,我在导学案中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4个问题,问题2和问题3可以分为五个板块: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节日、民族歌舞。学生在完成问题的基础上,从这五个方面中选择一个进行重点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的展示绝不会单一。
四、展示倾听、评价补充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除了自己倾听并及时纠正补充外,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这一阶段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语言、图片、唱歌、舞蹈、表演等等形式自信、快乐地展示着自己,而评价补充则是对学生认真倾听的最好证明。
五、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品德与社会课就应该从生活中来,在课堂中学,到生活中用。所以小学社会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所以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节课的结尾激情结课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后再搜集一些民族节日或歌舞,并讲给或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大半年了,虽说有过困惑,有过困难,但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们变了,在课堂上,他们的胆子变大了,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表现;变得活了,他们争先恐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像小老师小评委一样评价同伴、挑战权威;变得主动了,他们兴趣浓厚,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个性张扬。这更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让双向五环的教学模式更实用、更高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更大的舞台。
一、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社会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知道现在教材内容涉及面广,牵扯的知识点多,而书既无详尽的介绍,也无参考答案备选。如果教师仅凭书中的几个话题,十几幅插图和点到为止的诗、名言、俗语,甚至是歌词来组织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文内容相关资料: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还要事先备好学生,告诉学生应该做好哪些预习工作,做好哪些准备。如我在上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时,本主题主要围绕着少数民族的节日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意义。教材只有几幅简单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要想深入了解这三个节日,就需要大量的资料。所以课前我就自己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来丰富补充学生由于时间准备不够导致信息量不足的缺陷。
学生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社会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创设情境是每门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也同样需要。品德学科激趣方式有多种:游戏、讲故事、实物、谈话导入、提问导入或多媒体及生活情境导入等居多。如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的教学中,我用看图片猜民族这种游戏的形式导入,直观形象的图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本单元前面学过的饮食、住房、服饰进行了回顾,自然而然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
三、小组合作、交流预展
这个阶段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进行的。学生根据课本和课前搜集资料完成导学案,并选择一部分进行重点交流。小组内交流时,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重点交流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准备汇报的方案,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表演。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中,我在导学案中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4个问题,问题2和问题3可以分为五个板块: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节日、民族歌舞。学生在完成问题的基础上,从这五个方面中选择一个进行重点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的展示绝不会单一。
四、展示倾听、评价补充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除了自己倾听并及时纠正补充外,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这一阶段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语言、图片、唱歌、舞蹈、表演等等形式自信、快乐地展示着自己,而评价补充则是对学生认真倾听的最好证明。
五、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品德与社会课就应该从生活中来,在课堂中学,到生活中用。所以小学社会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所以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节课的结尾激情结课后,我还布置学生课后再搜集一些民族节日或歌舞,并讲给或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大半年了,虽说有过困惑,有过困难,但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们变了,在课堂上,他们的胆子变大了,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表现;变得活了,他们争先恐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像小老师小评委一样评价同伴、挑战权威;变得主动了,他们兴趣浓厚,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个性张扬。这更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让双向五环的教学模式更实用、更高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