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率的临床干预措施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ge228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降低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率的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03年7月到2013年7月间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患者228例术后出血情况,并分析病症干预方法。结果 临床诊疗研究显示术后出血人数为18人,导致术后出血的因素有术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以及手术时机选择等。结论 科学开展术前检查工作,严控导致术后出血的各种风险因素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出血率,可以提高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能力。
  [关键词]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76-02
  麻醉医学的不断发展与抗生素使用的日益成熟,使得剖宫产技术得到改进,提升了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再加上人们观念的变化与医患关系的紧张,首次剖宫与再次剖宫都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虽然伴随着诸多技术的提高,使得剖宫产技术成为解决难产的有效途径,但是剖宫产手术中的随机问题以及手术后遗症都不能被忽略。而手术中的大出血是剖宫产无法逃避的常见并发症,也直接威胁母婴的生命。本文根据对本院228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手术临床资料,探究了术中大出血的特点与原因,并讨论了降低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率的干预措施。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临床分析数据选取我院2003年7月到2013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患者228例,患者年龄为21-44周岁,平均年龄为(30±2.55)岁,孕周为37.45±1.89周。其中术后出血患者为18例,其出血量为700-2150ml不等。
  1.2 临床干预措施
  1.2.1 术前干预措施 凡入院患者,诊疗医师对患者立即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重点包括核对预产期掌握胎儿成熟度,月经史、既往生育史,前次剖宫产指征、手术经过以及方式、术后恢复等),全面的体格检查,完善必要的实验室及器械检查(尤其是B超检查了解子宫疤痕愈合分级,胎盘种植位置与疤痕间的关系,判断有无合并凶险型前置胎盘),常规入室试验了解胎儿宫内储备。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主诉腹痛者必须鉴别是否存在子宫疤痕破裂或先兆破裂。常规进行术前病例讨论,开展术前准备、备血及配血工作。如果发现患者患有其它并发症,及时对其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做好患者心理的疏导工作,及时缓解孕妇紧张的临产心理。严格交接班制度,确保时刻关注患者产程情况和生命体征。如患者无临产先兆,准备择期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有产兆或出现其他手术指征者,在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领导下立即开展手术。
  1.2.2 手术中的干预措施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纠正贫血、积极治疗子痫前期、纠正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等,要及时积极纠正,而急诊剖宫产者术前准备工作应迅速完成。孕妇分娩出胎儿后,立即常规为孕妇子宫体注入20u左右的缩宫素,正确协助孕妇娩出胎盘,尽量避免手剥胎盘或牵拉胎盘时粗暴地将脐带扯断。如果发现胎盘粘连,尽可能将胎盘彻底剥除,但应注意保护孕妇的身体,如果剥离困难,需考虑胎盘植入,必要时为避免增加孕妇子宫的出血量,保留部分无明显出血的胎盘组织,局部使用注射或者术后甲氨喋呤静脉注射。对胎盘剥离面尤其是前置胎盘剥离面出血,使用子宫收缩剂效果不理想者,应采取缝合术缝合子宫[1]。
  如术后出血量过多,需及时找出产妇术后出血原因,并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氧饱和度,对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的术后出血现象,首先轻揉产妇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其次准备应用二线宫缩剂如米索前列醇片400ug舌下含化或卡前列索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250ug子宫局部注射。效果不佳者或紧急情况下,采用双手压迫法或宫腔纤条填塞法、子宫压迫缝合术等。经以上处理后,大部分出血能够得到控制,经上述药物和保守性治疗,仍然无法控制产后出血者,必要时需当机立断行子宫切除术。
  1.2.3 术后出血干预措施 本次临床患者术后出血时间大多为手术中-产后7天左右,引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以及产妇胎盘附着区域感染、复旧不全、宫内膜炎和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后者多见于术中子宫缝合过密过紧和切口出血等现象,在处理时应强化宫缩力度,当宫缩无效时可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
  2 结 果
  经临床诊疗研究发现,从患者身体方面来说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术后出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有胎盘剥离层面出血和胎盘黏连、子宫创面血管迸裂以及子宫切口迸裂等。从手术时间来说急诊手术是导致产后出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3 讨 论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是十分严重的产后并发症,在诊疗时相关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出血量[2]。文中分析统计了再次剖宫产孕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对比给出了每个因素的影响大小。除了手术必要准备工作外,孕妇的心理疏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应始终保持孕妇呼吸系统的通畅性,当孕妇子宫出血量过多时,应迅速补充孕妇所需的血量,并应密切关注孕妇的意识状况及生命体征,积极干预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应鼓励孕妇说出术中感受,认真做好孕妇的心理开导工作,积极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务必使孕妇尽快将身心情况调整至正常水平[3]。笔者经分析认为,对易出现术后出血孕妇,医疗人员必须提前做好术前判断工作,应对产后出血高危孕妇进行专案管理、对剖宫产后出血的不良因素积极纠正、严格管理三个产程,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对产妇的伤害[4],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除此之外,笔者参考多位学者的研究资料总结出,针对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工作的效果较为明显,此次临床诊疗结果也证实了相關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时间护理中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德英,罗敬,张义丽.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14):1898-1899.
  [2] 古航,温娜.产后出血量的正确测量[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91-92.
  [3] Villar J,Valladares E,Wojdyla D,et al.Caesarean de]ivery rates and Pregnacy outcomes:the 2005 WHO global survey on,maternal and Periatal health in Latin America[J].Lancet,2006,367(9525):1819-1829.
  [4] 汤翠芳,连玉红,徐旺珍.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06-130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青霉素G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予以总结,并提出相关注意事项,为青霉素G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性依据。  【关键词】青霉素G;临床应用;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94-02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青霉素G则隶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对细胞壁的合成
期刊
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是颌下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术后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国内外文献报道例数不多.本例手术未能根治切除后予放射治疗,放疗后服用益气温阳中药连续5年,停
期刊
[摘要] 探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过程中,护士学习相关文件,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方案,在提高认识、优化流程、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提高了护士优质服务理念,提升了个人价值感,夯实基础护理,增进了护患和谐,很大提高了心内科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
期刊
患者,女,41岁,无锡人,于2009年10月20日至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入院前4个月,患者出现纳差、腹胀、恶心和呕吐,消瘦,4个月内体重减轻15 kg,逐渐出现巩膜和皮肤黄染等症状.入院
期刊
1960年Contorni首先报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现象,1961年Fisher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本病是由于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分出椎动脉之前的近心段发生部分或完
【摘 要】目的:探讨拉莫三嗪、丙戊酸联合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部分性癫痫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59例经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在口服丙戊酸同时给予拉莫三嗪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入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t=3.34,P0.05)。结论:拉莫三嗪、丙戊酸联合治疗单用丙戊酸治疗无效的部分性癫痫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
期刊
[目的]探讨MED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植骨融合(MED-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 2014年9月本院微创脊柱外科就诊的72例
【摘要】牙科综合治疗机是口腔医疗设备中的重要机器,是医疗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从牙科综合治疗机的构成入手,对保养与维护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保养与维护牙科综合治疗机,从而更好的保证医疗设备效能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牙科综合治疗机;保养;维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5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