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雨巷》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课文,《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把她当做一首政治诗来解读,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关键词】《雨巷》诗歌赏析 主题探讨 艺术特色
《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一位青年在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邂逅一位姑娘后的情感抒发;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第19卷地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巷梅雨时节的阴沉雨景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暗喻为“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只有梅雨绵绵。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到了党的宣传工作中。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一、诗歌赏析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空荡荡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在雨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流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人物,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这样一个人物。第二节到第六节写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但是,她却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的飘过去!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颓圮的篱笆墙”正是诗人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诗的最后一节,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的独自彷徨,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一遍。收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二、主题探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学生们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下表: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同学们更倾向于爱情诗的理解。
三、艺术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每位学生都可以想象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因而对于这首诗的欣赏,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也许会寻着诗人所呈现的雨巷,把它当做一首单纯抒写忧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去品尝;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却可以更深一层地去发掘它的象征意义,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
《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依然昂着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
【关键词】《雨巷》诗歌赏析 主题探讨 艺术特色
《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一位青年在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邂逅一位姑娘后的情感抒发;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第19卷地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巷梅雨时节的阴沉雨景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暗喻为“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只有梅雨绵绵。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到了党的宣传工作中。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一、诗歌赏析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空荡荡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在雨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流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人物,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这样一个人物。第二节到第六节写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但是,她却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的飘过去!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颓圮的篱笆墙”正是诗人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诗的最后一节,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的独自彷徨,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一遍。收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二、主题探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学生们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下表: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同学们更倾向于爱情诗的理解。
三、艺术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每位学生都可以想象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因而对于这首诗的欣赏,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也许会寻着诗人所呈现的雨巷,把它当做一首单纯抒写忧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去品尝;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却可以更深一层地去发掘它的象征意义,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
《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依然昂着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