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氏绢艺的艺术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z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我国民间美术艺术的奇葩,秦氏绢艺经过四百年的文化洗礼和代代艺人的创新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我国民间工艺的高超水平,我们从它的作品形式、色彩、造型以及技艺等都可以看出它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极大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绢艺 民间工艺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绢艺是民间彩扎工艺的一种形式。“秦氏绢艺”指河南北部滑县秦氏家族绢艺,它起源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400年的发展历史。2007年2月,秦氏绢艺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由秦氏传人秦三杰制作的“秦氏绢艺”的代表作“蝈蝈白菜”以国宝之名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07年11月,绢艺作品《蝈蝈白菜》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作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枝奇葩,秦氏绢艺经过四百年的文化洗礼和代代艺人的创新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我国民间工艺的高超水平,我们从它的作品形式、色彩、造型以及技艺等都可以看出它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极大审美意义。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秦氏绢艺对发展我国民间工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秦氏绢艺”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精巧别致、做工考究、技艺精湛、传统深厚、富于民间乡土气息,作品讲究“气、韵、味、趣”,气正、韵高、味厚、趣雅,堪称华夏一绝,“国之瑰宝”。概括而言,秦氏绢艺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即“广、繁、真、严”,具体讲为:题材较广、工艺繁琐、形象逼真、选料严格。下面作逐一分析:
  一 广泛的题材
  “秦氏绢艺”产地位于河南北部安阳市滑县。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鲜明地记载着中原文明的发展进程,真实地反映了中原大地民风民情,是中原人民勤劳智慧的生动体现。滑县位于豫北平原,隶属安阳市管辖,是一个古老而闻名的大县。秦氏绢艺产地即出于滑县四间房乡王三寨村。四间房乡位于滑县东北部,地处黄河古金堤上,总人口4.08万人。该乡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早在5000年前,就是颛顼、帝喾及其部族活动的中心,距离颛顼、帝喾二帝陵不足20公里。四间房乡还是革命老区,是我党较早的活动地区和革命根据地之一。基于上述底蕴,“秦氏绢艺”深深地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凭借土生土长的制绢艺人的勤劳与智慧,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淳朴思想情感,反映了豫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也因此,“秦氏绢艺”表现内容宽泛,仕女人物、花鸟昆虫、果蔬等无所不能,皆栩栩如生,几可乱真。题材的主要有:绢人(包括煮酒论英雄、四喜娃、梅花仙子等)、螳螂捕蝉、喜从天降、蝈蝈白菜、蝴蝶及各类草虫40余种。有的题材来自传统吉祥图案,如“四喜娃”以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四个娃,一共两个头、四只手、四条腿,形成“四子争头”的有趣画面,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有的题材来自历史典故,如“煮酒论英雄”,神话故事如“梅花仙子”,等。这些作品都极具明显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出其民间信仰的原发化和本土化,为研究中原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极有学术价值的物证。“秦氏绢艺”广泛的内容和题材,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域的平民文化特点,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睿智和纯朴的审美情趣。每一幅绢艺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和丰富的审美内涵,表现出普通劳动者质朴淳厚和纯真的感情,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情感。它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想往,洋溢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群众善良淳朴、乐观向上的情感本色,同时也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追求理想的绚丽色彩。
  二 繁琐的制作工艺
  秦氏绢艺制作技术要求严格,不但需要心灵手巧,而且工序非常繁杂,做一只绢蝈蝈通常由6种绢制成,需二十天时间,118道工序,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材质各不相同,其制作工艺复杂自无法细说。
  下面以蝈蝈为例叙述其制作工序。蝈蝈制作工序大致为:整绢,做身子,作蝈蝈的头,作鞍子,制作蝈蝈腿,制刺,制作眼睛,组装等共计118道工序。作蝈蝈的头具体又分为作头骨、制胡子、制须三道。其中单是须,便有40道工序:抽丝、组丝、合丝、润丝、上胶、排丝、晾丝、剪丝、刻丝、伸丝、定丝、圆丝、甩丝、顿丝、领丝、搓丝、连丝、割丝、压丝、卷丝、烘干、拉线、初整形、整形、定形、上硬质胶、风晾、上软弹胶、彩绘、微泼、漂揉、刻尖、削尖、再初整形、再整形、再定形、透明、超蜜、串透、成装。它抽自雪白的绢丝,最终却形成由粗渐细、带有绒毛的赫色硬须。不同的蝈蝈其胡须并不相同,有觅食的、备战的、喝水的、休息的,构成一只蝈蝈极好的状态写照。
  近年来,秦氏父子对制做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使其制作工序更加完善。经过改进,每一个绢艺的工艺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由起初的手握等简单工具制作到现在更完善的工具制作,同时在白菜的色彩、光亮、原料等均进行改进,从而使其装饰造型形神兼备,形虽简约其意尽达,既有粗达豪放,又有精雕细琢,从而给绢艺艺术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逼真的形象
  中国传统工艺品追求“真”,艺术品以真为高。这一点在“秦氏绢艺”上也有突出体现。“秦氏绢艺”作品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均能以假乱真,给人自然真实之感和美的享受。代表作品“蝈蝈白菜”,独具匠心,栩栩如生。该作品中的蝈蝈,大眼圆瞪,翅薄而透,后腿似强有力地蹬著地面,腿刺清晰可见,细如发丝的长须骄傲地翘起,就连白肚子上的鳞片也细致整齐。手触之,后腿坚硬如铁,大肚虚软,捏而瘪,须柔,倒抚可以感觉到上面根根略涩的绒毛。此时,不由让人想到了“栩栩如生”一词,也许“栩栩如生”也不能完全表达亲眼目睹秦氏绢艺的这些绢蝈蝈的感受。作品中的白菜,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白菜的每片叶都严实地裹到一起,就连白菜的根和须也都做的相当逼真。虽然白菜做起来工序比蝈蝈少,只有48道工序,但白菜也同样是用绢,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做出的。这样,经过艺术家的妙手匠心,两只蝈蝈趴在一棵大白菜身上,就变成了秦氏绢艺的代表作“蝈蝈白菜”。其他代表作如《螳螂捕蝉》、《喜从天降》、《仕女》等,均以栩栩如生著称。再如“绢刻小仙女”,仙女身上的装饰品,让人难辨真伪;绢制红色瓢虫,黄豆大小,其逼真度令人叹为观止。
  之所以其作品逼真,是基于创造者丰富的阅历、刻苦的研究和全身心的投入。实地访问秦三杰得知,秦三杰是从6岁开始,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习绢艺。为了培养秦三杰成才,其父让9岁的秦三杰跟随民间艺人韩学州、陈锦堂学习绘画、雕塑,这为秦三杰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基本功。上世纪50年代,秦三杰到福建参军服役。虽然一时不从事绢艺术,但在他的心中仍然时时牵挂绢艺。空闲时间,他就会拿着随身携带的一些小工具,在画板和绢布上面比比划划,研磨绢艺。秦三杰转业后到了上海一家工厂,经一位领导的培养,他先后到上海国画研究院学习4年的绘画;接受了国画大师张大壮、瓷盘画家吴维鸿、雕塑家林鸿喜、佘刚旭、郑才守等人的亲自指教。为了研究蝈蝈的自然形态,他又到云南考察4年,在西双版纳认识了数种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蝈蝈。厚积薄发,创作者丰富的阅历、专业的知识,保证了作品的逼真度。
  四 严格的选料
  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秦氏绢艺”工艺选料严格。“秦氏绢艺”使用的绢非常讲究,为取得不同的效果使用多种用料,常用有大缎子、平缎子、绉缎、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等等品种,从而使其始终保持不变质、不褪色、不变形。一只绢蝈蝈通常由6种绢制成,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材质各不相同。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人秦竹林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他采用现代仿真电烫工艺,增加了绢制大白菜卷叶加皱的稳固程度,达到了永不变形的完美效果,能够让绢制白菜的叶脉清晰可见,白色的菜帮,淡黄色的菜叶,色彩过渡相当自然。严格的选料和对工艺的重视,提高了“秦氏绢艺”的观赏性,有效地保证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枝奇葩,秦氏绢艺经过四百年的文化洗礼和代代艺人的创新和发展,我们从它的作品形式、色彩、造型以及技艺等都可以看出它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极大审美意义。第一:秦氏绢艺历经400年的风雨和十几代艺人的潜心研发,它来自于生活,源于民间,贴近百姓,贴近自然,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它的发展史,对研究我国手工艺技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民间的民俗风情、意识形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秦氏绢艺是民间美术的杰出代表,它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我国手工技艺均属罕见,其作品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工序复杂、制作细腻,为我国手工技艺的起源、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无形中也培养了普通民众对美术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美术的推广与发展,为繁荣祖国的美术殿堂做出了贡献,对研究民间美术的特征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三:秦氏绢艺均为手工制作,作工讲究认真细腻,其作品始终保持长期不变质、不退色、不变形,况且大多数作品象征吉祥如意,尤其是草虫,历代名人对其情有独钟。所以,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秦氏家族代代传人严格遵循“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祖训,至今未变,目前仍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上,规模一直得不到发展,况且现仍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耗时费工,无法批量生产。同时,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绢艺品种,随着艺术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制作绢艺的技艺越来越精巧,题材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秦氏绢艺”现在的生存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五 结语
  为了更好地发展秦氏绢艺,壮大当今我国民间工艺,笔者认为,应作到以下幾个方面:一是秦氏绢艺艺人应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了的审美观,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萃取形象,为秦氏绢艺传统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改建现有生产作坊,加大开发新品种力度,使绢艺作品质量数量上都有较大地提高,形成适度规模,使其成为本地区龙头品牌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更换现有陈旧、原始的制作器具,加快作品制作,不断提高创新,逐渐扩大秦氏绢艺的影响力;四是做好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一些代表作品,如“蝈蝈白菜”、“四喜娃”等,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篡成文,出版保存,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美术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古老文化历史传统的了解,同时促进了我国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国际交流中不可低估的人文特色。
  总之,发掘、抢救、保护秦氏绢艺工艺,对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高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巫西群:《走进秦氏绢艺》,《中国文物报》,2007年第4期。
   [2]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冯骥才:《豫北古画乡发现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 张玉能:《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陈洁,女,1974—,河南滑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β-丙氨酸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及化工等领域.β-丙氨酸的合成方法有化学法和生物法两种,通过β-氨基丙腈的水解是合成β-丙氨酸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腈类物
会议
摘要 中国油画经过短短一百年的历史,在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容入到油画当中,无疑是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油画 笔墨精神 中国画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笔墨是中国画表现与传达美的基本绘画语言,它既有灵活的结构,稳定的程式性,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又是目的,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