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初中历史课程对育人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通过何种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呢?在此,笔者结合具体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结合教学内容,强化育人实践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展示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树立大课堂观,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去。在课外活动中,去触摸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内容时,教师有效渗透乡土史,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设置小课题《我所了解的张謇》,让学生去了解这个载入历史教科书的本地名人。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的方式,如阅读名人传记、参观名人纪念馆、采访专业研究人员等。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可以采用课堂交流、手抄报、小论文等方式。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既学会了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收获了实现学习目标的成就感,激发了对自己的家乡、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解读历史人物,陶冶道德情操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历史人物的思想、善行和恶行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因此,挖掘历史人物的故事,是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历史人物中,有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比如,孔子、孟子、文天祥、范仲淹、李大钊等;也有一些企图拉住历史车轮的人物,比如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袁世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希特勒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一起解读杰出历史人物,可以使学生对这些人物的高尚品德生出崇敬之心,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立志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通过解读那些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劣迹的人物,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人的负面影响,并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让学生免受消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解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从他们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比如,通过介绍林则徐,了解他虎门销烟的壮举,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誓死护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强决心。
三、深化教学内容,落实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基于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等设计教学。要对教材中的美德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让整个历史课堂都生出一种求真、尚善、赏美的气氛。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的章节内容,加强历史典故的应用。与学生一起讨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典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了解历史人物的典故,让美德的光芒照耀心灵,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教材中的美德故事内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促进美好道德观念的提升。比如,在教学有关春秋战国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历史典故《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为国家利益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不凡胸襟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然后要求学生以同理心思考,如果自己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争执,应该怎么做。
四、创设恰当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恰当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真、体悟善,创造美,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对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决策、出征篇、英雄篇、现实篇几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要将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当学生浸润在恰当的情境之中时,他们对情感的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人性塑造的教学,才是历史教学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真谛。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历史课程中渗透育人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究。只有通过深入解读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创新性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将历史学科的内容转化为对道德培养的实践。
一、结合教学内容,强化育人实践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展示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树立大课堂观,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去。在课外活动中,去触摸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内容时,教师有效渗透乡土史,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设置小课题《我所了解的张謇》,让学生去了解这个载入历史教科书的本地名人。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的方式,如阅读名人传记、参观名人纪念馆、采访专业研究人员等。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可以采用课堂交流、手抄报、小论文等方式。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既学会了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收获了实现学习目标的成就感,激发了对自己的家乡、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解读历史人物,陶冶道德情操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历史人物的思想、善行和恶行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因此,挖掘历史人物的故事,是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历史人物中,有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比如,孔子、孟子、文天祥、范仲淹、李大钊等;也有一些企图拉住历史车轮的人物,比如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袁世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希特勒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一起解读杰出历史人物,可以使学生对这些人物的高尚品德生出崇敬之心,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立志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通过解读那些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劣迹的人物,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人的负面影响,并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让学生免受消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解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从他们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比如,通过介绍林则徐,了解他虎门销烟的壮举,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誓死护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强决心。
三、深化教学内容,落实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基于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等设计教学。要对教材中的美德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让整个历史课堂都生出一种求真、尚善、赏美的气氛。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的章节内容,加强历史典故的应用。与学生一起讨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程门立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典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了解历史人物的典故,让美德的光芒照耀心灵,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教材中的美德故事内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促进美好道德观念的提升。比如,在教学有关春秋战国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历史典故《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为国家利益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不凡胸襟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然后要求学生以同理心思考,如果自己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争执,应该怎么做。
四、创设恰当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恰当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真、体悟善,创造美,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对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决策、出征篇、英雄篇、现实篇几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要将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当学生浸润在恰当的情境之中时,他们对情感的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人性塑造的教学,才是历史教学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真谛。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历史课程中渗透育人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究。只有通过深入解读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创新性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将历史学科的内容转化为对道德培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