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收藏历史,他感慨良多,自称五千万起步资金中,有三千万交了学费,“好在2005年后买的作品,目前市场价都至少升十倍,不过我一张都没卖。”
在商海和期货市场杀伐决断的张鸿康,投身当代艺术品收藏已经八年,却始终保持着孩子般天真的热情。“我是中国最铁杆的周春芽粉丝之一,陆续收藏了他的12幅油画。今年世界杯期间,他来我家住了几天,我连他的床单和被罩都绣了春芽老师的名字。”
这个出身医学世家的汉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专业,在阿根廷开过牧场,如今旗下拥有外贸服装加工、工业园开发,医药、地产投资等多家企业,日常亲自在期货市场搏杀。
难忘交学费之痛
早在2002年,张鸿康就陆续开始收藏当代油画,“我五千万入行,觉得这钱可以收一座美术馆了。刚开始是一腔热血,想系统化地收藏美术史上能够有记载的作品,结果钱也花了,根本没进圈子,白白在门外耍了3年。”
他形容自己前三年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知道上哪找核心圈,媒体的报道也极少。我属于很冲动的类型,特别相信朋友,凡是被我看作朋友的人,只要你说个价,我就买了。我只能唯美术学院为尊,某教授的行情。据说被我给提高了三倍。其实知名学院里也有不少平庸画匠,我收了大批不入流的作品,钱倒没少花。收了三四百张画,现在大多数市值不超过十万元,很多画丢在库房里,我都懒得瞧一眼。”
这三年,他曾经花50万买了一张吴冠中假画,而唯一的收获是用37万买了一张吴冠中的真画,目前市场价估计上千万元。
张鸿康与艺术结缘始于陈逸飞:1988年,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李晓华(后来曾是中国首富)带他拜访了陈逸飞。成为朋友后,他开始关注当代艺术。2002年他首次提出想收藏陈的画,交了30万订金后,陈逸飞忙于拍电影。直到2005年陈逸飞在《理发师》摄制基地电话通知张鸿康一周后取画,但天有不测风云,几天后逸飞因病辞世,张鸿康订的三张画,至今仍是悬案。
参加完陈逸飞的葬礼后,郁闷的他走进浦东陆家嘴的画廊,里面展出了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人的作品,“当时这些艺术家还没有成为明星,单幅作品都在2万美元左右。那天我几乎把那家的展品买了一大半,画廊经理说我是第一个前来买画的中国人,还给我打了八折。”
这笔投资事后证明是英明之举,从2005年起,他逐渐进入当代艺术收藏核心圈。他感慨“收藏圈的门槛挺高的,新的藏家一定要认真做功课,否则会被骗得稀里哗啦。当年我冲进来,太急了,交了很多学费。现在,资讯更发达了,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也多了,像我这种历史估计不会重演了。”
剥茧抽丝 去伪存真
谈及八年来的收藏体会张鸿康形容为“剥茧抽丝,寻找真相”。“刚进去时,看到一片都是艺术,个个都是艺术家。时间长了,通过慢慢体会,多次筛选,我才锁定收藏目标。刚开始我看好四五十位画家,后来压缩到十余位,现在锁定的人不到五位。通过收藏,我的鉴赏力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摸索,张鸿康发现,收藏当代艺术品,首先要找准艺术家,艺术家的人品十分重要。“我与眼下国内有名的艺术家几乎都接触过了,画品与人品紧密相连。我曾走访某成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三个人帮他画画,看完后一点收藏的兴致都没了。还有的艺术家炒作自己l很不尊重藏家。有位艺术家的画进了拍卖行,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帮着托一下。我托完了,把一幅幅画买回家,既不能增值,又得不到大家认同,事后该艺术家连句感谢都没有,似乎我变成了他的工具。艺术市场要稳定,艺术家的修养需要提高。如果一个艺术家比企业家收藏家还爱钱,市场肯定乱套。”
2006年张鸿康认识了周春芽,交往三五回后,他就对太太说:“这辈子跟着春芽走了。他的画每一笔都体现自己的灵感和造诣,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韵味,他从来不炒作自己,不跟国外任何机构签约,尽管签约后身价会暴涨,但他说要为藏家负责。好的艺术家是为后代、为美术史着想的。”
刘伟也是他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他做人纯粹,找他订画经常三年画不出来。他只画自己想画的,从不迎合市场,现在这种艺术家太少了。”
张鸿康培养眼力的另一个窍门是参加拍卖会,每年出国参加拍卖会的机票就达数十万元,曾花400万元拍到刘伟《我是谁》系列中的一张精品。“这几年很多当代艺术品拍出天价,我们藏家都会问问为什么,每幅画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艺术家的状态、作品在油画史上的重要性等,通过多年实践,我对市场的把握更加准确。我不是画廊,不是玩市场,我专注于收藏,两年了,我没卖过一幅画。”
收藏艺术品,有人是投资,有人为传世,有人乃喜好。张鸿康最欣赏的藏家是杨斌:“他资产不是最多的,但最有魄力。2006年,杨斌把北京一个丰田4S店卖了3000万,用于收藏当代艺术,这店可是一台印钞机啊!”
张鸿康认为,“未来收藏群体将急剧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第一代创业者鉴于发家史等原因,通常很低调,他们的孩子却受到最好的教育,留过学,受外国上流社会影响。富二代接班后,会走正路,做事高调,并通过收藏来彰显品位。中国财富阶层现在搞收藏的人还太少,而国外上榜富豪很少不收藏艺术品的。”
他坚信:中国排前十的当代艺术家作品,还有很大增值空间。“五年前春芽的画平均每张20~40万元,当时收藏群体仅20余人,现在增加到200人,每年新增画量是固定的,抢的藏家多了,价钱自然涨。现在很多人是跟风投资,涨一倍就卖,象炒股。而真正好的艺术家作品,翻多少倍也没人出,它是身份的象征。”
张鸿康家中窖藏了上千瓶洋酒,品尝过中外各地的美酒后,他喜欢轩尼诗X.O圆融、浓郁的韵味,正如他踏遍世界各大拍卖行,去伪存真,收获经典藏品的感受。
在商海和期货市场杀伐决断的张鸿康,投身当代艺术品收藏已经八年,却始终保持着孩子般天真的热情。“我是中国最铁杆的周春芽粉丝之一,陆续收藏了他的12幅油画。今年世界杯期间,他来我家住了几天,我连他的床单和被罩都绣了春芽老师的名字。”
这个出身医学世家的汉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专业,在阿根廷开过牧场,如今旗下拥有外贸服装加工、工业园开发,医药、地产投资等多家企业,日常亲自在期货市场搏杀。
难忘交学费之痛
早在2002年,张鸿康就陆续开始收藏当代油画,“我五千万入行,觉得这钱可以收一座美术馆了。刚开始是一腔热血,想系统化地收藏美术史上能够有记载的作品,结果钱也花了,根本没进圈子,白白在门外耍了3年。”
他形容自己前三年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知道上哪找核心圈,媒体的报道也极少。我属于很冲动的类型,特别相信朋友,凡是被我看作朋友的人,只要你说个价,我就买了。我只能唯美术学院为尊,某教授的行情。据说被我给提高了三倍。其实知名学院里也有不少平庸画匠,我收了大批不入流的作品,钱倒没少花。收了三四百张画,现在大多数市值不超过十万元,很多画丢在库房里,我都懒得瞧一眼。”
这三年,他曾经花50万买了一张吴冠中假画,而唯一的收获是用37万买了一张吴冠中的真画,目前市场价估计上千万元。
张鸿康与艺术结缘始于陈逸飞:1988年,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李晓华(后来曾是中国首富)带他拜访了陈逸飞。成为朋友后,他开始关注当代艺术。2002年他首次提出想收藏陈的画,交了30万订金后,陈逸飞忙于拍电影。直到2005年陈逸飞在《理发师》摄制基地电话通知张鸿康一周后取画,但天有不测风云,几天后逸飞因病辞世,张鸿康订的三张画,至今仍是悬案。
参加完陈逸飞的葬礼后,郁闷的他走进浦东陆家嘴的画廊,里面展出了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等人的作品,“当时这些艺术家还没有成为明星,单幅作品都在2万美元左右。那天我几乎把那家的展品买了一大半,画廊经理说我是第一个前来买画的中国人,还给我打了八折。”
这笔投资事后证明是英明之举,从2005年起,他逐渐进入当代艺术收藏核心圈。他感慨“收藏圈的门槛挺高的,新的藏家一定要认真做功课,否则会被骗得稀里哗啦。当年我冲进来,太急了,交了很多学费。现在,资讯更发达了,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也多了,像我这种历史估计不会重演了。”
剥茧抽丝 去伪存真
谈及八年来的收藏体会张鸿康形容为“剥茧抽丝,寻找真相”。“刚进去时,看到一片都是艺术,个个都是艺术家。时间长了,通过慢慢体会,多次筛选,我才锁定收藏目标。刚开始我看好四五十位画家,后来压缩到十余位,现在锁定的人不到五位。通过收藏,我的鉴赏力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摸索,张鸿康发现,收藏当代艺术品,首先要找准艺术家,艺术家的人品十分重要。“我与眼下国内有名的艺术家几乎都接触过了,画品与人品紧密相连。我曾走访某成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三个人帮他画画,看完后一点收藏的兴致都没了。还有的艺术家炒作自己l很不尊重藏家。有位艺术家的画进了拍卖行,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帮着托一下。我托完了,把一幅幅画买回家,既不能增值,又得不到大家认同,事后该艺术家连句感谢都没有,似乎我变成了他的工具。艺术市场要稳定,艺术家的修养需要提高。如果一个艺术家比企业家收藏家还爱钱,市场肯定乱套。”
2006年张鸿康认识了周春芽,交往三五回后,他就对太太说:“这辈子跟着春芽走了。他的画每一笔都体现自己的灵感和造诣,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韵味,他从来不炒作自己,不跟国外任何机构签约,尽管签约后身价会暴涨,但他说要为藏家负责。好的艺术家是为后代、为美术史着想的。”
刘伟也是他最喜欢的画家之一,“他做人纯粹,找他订画经常三年画不出来。他只画自己想画的,从不迎合市场,现在这种艺术家太少了。”
张鸿康培养眼力的另一个窍门是参加拍卖会,每年出国参加拍卖会的机票就达数十万元,曾花400万元拍到刘伟《我是谁》系列中的一张精品。“这几年很多当代艺术品拍出天价,我们藏家都会问问为什么,每幅画都有自己的故事,包括艺术家的状态、作品在油画史上的重要性等,通过多年实践,我对市场的把握更加准确。我不是画廊,不是玩市场,我专注于收藏,两年了,我没卖过一幅画。”
收藏艺术品,有人是投资,有人为传世,有人乃喜好。张鸿康最欣赏的藏家是杨斌:“他资产不是最多的,但最有魄力。2006年,杨斌把北京一个丰田4S店卖了3000万,用于收藏当代艺术,这店可是一台印钞机啊!”
张鸿康认为,“未来收藏群体将急剧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第一代创业者鉴于发家史等原因,通常很低调,他们的孩子却受到最好的教育,留过学,受外国上流社会影响。富二代接班后,会走正路,做事高调,并通过收藏来彰显品位。中国财富阶层现在搞收藏的人还太少,而国外上榜富豪很少不收藏艺术品的。”
他坚信:中国排前十的当代艺术家作品,还有很大增值空间。“五年前春芽的画平均每张20~40万元,当时收藏群体仅20余人,现在增加到200人,每年新增画量是固定的,抢的藏家多了,价钱自然涨。现在很多人是跟风投资,涨一倍就卖,象炒股。而真正好的艺术家作品,翻多少倍也没人出,它是身份的象征。”
张鸿康家中窖藏了上千瓶洋酒,品尝过中外各地的美酒后,他喜欢轩尼诗X.O圆融、浓郁的韵味,正如他踏遍世界各大拍卖行,去伪存真,收获经典藏品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