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券商不甘心于被银行甩下几条街,被保险、基金、信托超越,一直在强调并实践创新。有报道称,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海通证券(600837.SH)成为首家提供“资金归集”服务的券商,即:可绕过第三方托管银行,让客户能将名下所有银行卡内的资金直接划转至证券账户。
笔者曾在券商工作十四年。老证券人中一直有种说法,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搞银行第三方托管,将资金进出功能交付银行,是自废武功,尽管可以防范挪用客户保证金、赚点差息,却导致自己被银行边缘化。
事实上,券商经纪业务不景气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金账户,在于股市多年走熊,竞争导致佣金率大降。从业务创新的角度出发,券商如果能够拥有与银行类似的基础资金账户,客户透过该账户能够直接进行投资、转账、支付、消费等,对券商经纪业务实现交叉销售、拥有更多客户黏性、提供资金管理服务,应该会有一些帮助。但帮助并不大,因为争取多年最终也只能向银行、支付宝等看齐,并无“杀手锏”。目前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数量都很多,拾人牙慧难有大的出息。海通证券近期股价也没有明显上涨。
2013年以来,一些券商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搞网上商城,有的卖普通商品,有的卖金融产品。折腾动静颇大,但结果如何?笔者没有翔实数据,但它们肯定远差于淘宝、支付宝,因为单个券商用户数量少,活跃股民更少,论流量还不如去淘宝开个网店。
2013年末,A股持仓账户总数为5385万户,有63.39%的股票账户在过去一年中不曾参与交易。前几名大券商的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约为4%-5%左右,这意味着它们仅仅分别拥有200万非休眠用户。在这些非休眠用户中,经常交易的活跃用户数量占比更小。而四大银行、支付宝的实名用户人数都超过1亿。所以券商在“网络流量”、“网络入口”、“用户数量”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业内人士都知道,同样是销售基金、信托、理财产品,银行渠道的容量比券商渠道要大很多。
用户数量方面无优势,产品方面有没有可能特别出彩?难!由于券商实力有限、机制传统、作风保守,比财务补贴、广告投入不如网络公司,比信用度、声誉品牌不如商业银行。中国百姓普遍偏好于保本或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客户更看重银行的信用保证。至于高风险金融产品,券商的客户购买越多,会意味着同样是高风险产品的股票经纪业务流失,相当于双手互搏。比如,券商销售自有股票资管产品,很多客户会抽走原本投资股票或准备投资股票的资金。况且,在提供高风险产品方面,基金、信托等竞争对手的能力也不比券商差。
不看好券商账户创新的理由还可以更简单。券商一直在依靠政府特许牌照赚钱,跳离这个牌照(主要是股票经纪业务)的保护,进入普遍竞争领域(代销商品、第三方支付),又没有什么特殊资源,下场怎么想都不乐观。
目前一些券商的做法其实是“盘活存量”,把现有股民的休眠资金利用好,“一鱼三吃”。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吃点鱼头鱼尾(针对股票保证金的现金管理服务)、喝点汤(代销、代付)。至于吸引增量客户、增量资金,追赶银行、信托,光靠账户创新,难度太大。
笔者认为,券商要想逆袭仍需紧扣主业,争取监管当局在互联网金融、证券柜台交易(OTC)方面给予创新放行。以时下流行的P2P(个人对个人贷款)为例,券商能不能居间撮合有融资融券炒股需求的个人与有闲钱、股票的个人进行对接。前者目前需要支付8.5%左右的年化利率,资金用途也只限于炒股。后者可以享受到券商的股票第三方监管支持,需要承担的风险很低(有抵押、可强制平仓),收益率也有可能高过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5%-6%)。目前的转融通机制由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垄断。
再比如众筹业务,券商可以把它与OTC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的投行、资管专业资源,做出满足一定风险控制要求的证券化产品,进行小范围私募,并在券商平台上进行信息披露与交易。在美国,OTC业务规模大,国内券商则一直在试点。
笔者曾在券商工作十四年。老证券人中一直有种说法,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搞银行第三方托管,将资金进出功能交付银行,是自废武功,尽管可以防范挪用客户保证金、赚点差息,却导致自己被银行边缘化。
事实上,券商经纪业务不景气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金账户,在于股市多年走熊,竞争导致佣金率大降。从业务创新的角度出发,券商如果能够拥有与银行类似的基础资金账户,客户透过该账户能够直接进行投资、转账、支付、消费等,对券商经纪业务实现交叉销售、拥有更多客户黏性、提供资金管理服务,应该会有一些帮助。但帮助并不大,因为争取多年最终也只能向银行、支付宝等看齐,并无“杀手锏”。目前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数量都很多,拾人牙慧难有大的出息。海通证券近期股价也没有明显上涨。
2013年以来,一些券商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搞网上商城,有的卖普通商品,有的卖金融产品。折腾动静颇大,但结果如何?笔者没有翔实数据,但它们肯定远差于淘宝、支付宝,因为单个券商用户数量少,活跃股民更少,论流量还不如去淘宝开个网店。
2013年末,A股持仓账户总数为5385万户,有63.39%的股票账户在过去一年中不曾参与交易。前几名大券商的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约为4%-5%左右,这意味着它们仅仅分别拥有200万非休眠用户。在这些非休眠用户中,经常交易的活跃用户数量占比更小。而四大银行、支付宝的实名用户人数都超过1亿。所以券商在“网络流量”、“网络入口”、“用户数量”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业内人士都知道,同样是销售基金、信托、理财产品,银行渠道的容量比券商渠道要大很多。
用户数量方面无优势,产品方面有没有可能特别出彩?难!由于券商实力有限、机制传统、作风保守,比财务补贴、广告投入不如网络公司,比信用度、声誉品牌不如商业银行。中国百姓普遍偏好于保本或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客户更看重银行的信用保证。至于高风险金融产品,券商的客户购买越多,会意味着同样是高风险产品的股票经纪业务流失,相当于双手互搏。比如,券商销售自有股票资管产品,很多客户会抽走原本投资股票或准备投资股票的资金。况且,在提供高风险产品方面,基金、信托等竞争对手的能力也不比券商差。
不看好券商账户创新的理由还可以更简单。券商一直在依靠政府特许牌照赚钱,跳离这个牌照(主要是股票经纪业务)的保护,进入普遍竞争领域(代销商品、第三方支付),又没有什么特殊资源,下场怎么想都不乐观。
目前一些券商的做法其实是“盘活存量”,把现有股民的休眠资金利用好,“一鱼三吃”。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吃点鱼头鱼尾(针对股票保证金的现金管理服务)、喝点汤(代销、代付)。至于吸引增量客户、增量资金,追赶银行、信托,光靠账户创新,难度太大。
笔者认为,券商要想逆袭仍需紧扣主业,争取监管当局在互联网金融、证券柜台交易(OTC)方面给予创新放行。以时下流行的P2P(个人对个人贷款)为例,券商能不能居间撮合有融资融券炒股需求的个人与有闲钱、股票的个人进行对接。前者目前需要支付8.5%左右的年化利率,资金用途也只限于炒股。后者可以享受到券商的股票第三方监管支持,需要承担的风险很低(有抵押、可强制平仓),收益率也有可能高过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5%-6%)。目前的转融通机制由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垄断。
再比如众筹业务,券商可以把它与OTC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的投行、资管专业资源,做出满足一定风险控制要求的证券化产品,进行小范围私募,并在券商平台上进行信息披露与交易。在美国,OTC业务规模大,国内券商则一直在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