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对整节课具有导向和评测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个别案例的分析,概括出目前主要的问题,并进行关系研究。
【关键词】确立与达成;问题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案例研究
为具体说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确立与落实中现有的问题,本节着重分析相关案例。案例是笔者在实习期间通过听课以及搜集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设计汇总而来。本节笔者选取的文章为《荷塘月色》,案例28个。
(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案例举隅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美景,分析情景交融写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掌握赏析散文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颇不宁静”的原因,培养爱国感情。
案例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荷塘月色》教学目标案例分析
首先,教学目标的陈述语不够准确,意图不明确。以上几个案例中大量使用了“了解”“把握”“理解”“体会”等词语,这类词的共同特点是内隐性非常强,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目的性不够清晰。张秋玲曾指出“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服务于教学:为教学提供行进的方向,向学生传递教学的意图,为监测学习效果给出标准”。例如案例一,“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是教师希望学生学习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教师所说的“理解”,与学生接收到的“理解”会存在差异。
其次,教学目标脱离具体教材,目标异化。由上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半的案例在不给出课文题目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哪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目标在陈述上出现错位。尽管课程改革已经推行数年之久,但是许多教师在观念上仍改变不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新课改要求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明显出现这个问题的是案例三中的两个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来培养和“通过”什么来帮助学生,很明顯主体是教师。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问题概述
笔者依据搜集的资料以及在实习期间对实习学校任教教师的实地观察,将高中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类。
(一)阅读教学目标陈述语模糊笼统
阅读教学目标陈述不准确、模糊笼统是目前教学目标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目标异化
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依据。
(三)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很多教师把它当成了教师教的目标。
(四)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评价也很重要。
(五)忽视阅读教学目标的评价,目标可测性不强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有一个最终环节即目标评价,很少会有教师关注这一点。
三、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相关因素分析
(一)教师的概念认知存在问题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就教师实践而言,教师本身对教学目标的概念没有本质的认识,教学目标必定是导向的、可测的,可以将教师自己想要学生做的事或者达到的效果传达给学生的,由于教师本身并没有弄清楚何为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进行语言陈述时也不会意识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否是有效。另外一个则是理论方面的原因,阅读教学目标的陈述是一个存在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至今仍旧没能得到善,笔者认为这与理论的实用性不强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本解读存在问题
而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师的职业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别人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我就怎样确定教学目标,跟着“大部队”走。习惯于在拿到一篇新课文时先通过网络搜集他人教案,再完全拿来当做自己的用或者稍微调整,而不是先研读文本,也从不依据文章所在的单元有怎样的教学要求,不考虑编者的意图,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职业态度。
(三)“生本位”意识淡薄
新课改推行多年,学生主体的观念应该早已深入人心,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也应时刻有意识的将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客观原因来说,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但是国内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没有发生多大改变。第二,从主观原因来说,教师尽管接受了由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这一转变很难在短时间内拔除,因此也就难以实现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四)目标落实难操作
第一,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论作指导。目前国内对高中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研究,更多集中在确立这一环节上,很少关注到达成的问题。第二,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未能随机应变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落实方法,导致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而无法落实。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存在的问题散布于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起始的确立阶段还是中间的落实环节,乃至最后的评价环节,都存在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近年来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提醒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重理论的实用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编号:SJZZ16_0295.
作者简介:燕冉,女,汉,山东省寿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布卢姆等编,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布卢姆等编,施良方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程达.教学目标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确立与达成;问题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案例研究
为具体说明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确立与落实中现有的问题,本节着重分析相关案例。案例是笔者在实习期间通过听课以及搜集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设计汇总而来。本节笔者选取的文章为《荷塘月色》,案例28个。
(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案例举隅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美景,分析情景交融写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掌握赏析散文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颇不宁静”的原因,培养爱国感情。
案例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荷塘月色》教学目标案例分析
首先,教学目标的陈述语不够准确,意图不明确。以上几个案例中大量使用了“了解”“把握”“理解”“体会”等词语,这类词的共同特点是内隐性非常强,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目的性不够清晰。张秋玲曾指出“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服务于教学:为教学提供行进的方向,向学生传递教学的意图,为监测学习效果给出标准”。例如案例一,“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是教师希望学生学习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教师所说的“理解”,与学生接收到的“理解”会存在差异。
其次,教学目标脱离具体教材,目标异化。由上述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半的案例在不给出课文题目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哪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目标在陈述上出现错位。尽管课程改革已经推行数年之久,但是许多教师在观念上仍改变不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新课改要求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明显出现这个问题的是案例三中的两个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来培养和“通过”什么来帮助学生,很明顯主体是教师。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问题概述
笔者依据搜集的资料以及在实习期间对实习学校任教教师的实地观察,将高中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类。
(一)阅读教学目标陈述语模糊笼统
阅读教学目标陈述不准确、模糊笼统是目前教学目标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目标异化
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依据。
(三)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很多教师把它当成了教师教的目标。
(四)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评价也很重要。
(五)忽视阅读教学目标的评价,目标可测性不强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有一个最终环节即目标评价,很少会有教师关注这一点。
三、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相关因素分析
(一)教师的概念认知存在问题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就教师实践而言,教师本身对教学目标的概念没有本质的认识,教学目标必定是导向的、可测的,可以将教师自己想要学生做的事或者达到的效果传达给学生的,由于教师本身并没有弄清楚何为教学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进行语言陈述时也不会意识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否是有效。另外一个则是理论方面的原因,阅读教学目标的陈述是一个存在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至今仍旧没能得到善,笔者认为这与理论的实用性不强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本解读存在问题
而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师的职业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别人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我就怎样确定教学目标,跟着“大部队”走。习惯于在拿到一篇新课文时先通过网络搜集他人教案,再完全拿来当做自己的用或者稍微调整,而不是先研读文本,也从不依据文章所在的单元有怎样的教学要求,不考虑编者的意图,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职业态度。
(三)“生本位”意识淡薄
新课改推行多年,学生主体的观念应该早已深入人心,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也应时刻有意识的将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客观原因来说,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但是国内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没有发生多大改变。第二,从主观原因来说,教师尽管接受了由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这一转变很难在短时间内拔除,因此也就难以实现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四)目标落实难操作
第一,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论作指导。目前国内对高中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研究,更多集中在确立这一环节上,很少关注到达成的问题。第二,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未能随机应变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落实方法,导致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而无法落实。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存在的问题散布于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起始的确立阶段还是中间的落实环节,乃至最后的评价环节,都存在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近年来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与达成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提醒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重理论的实用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编号:SJZZ16_0295.
作者简介:燕冉,女,汉,山东省寿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布卢姆等编,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布卢姆等编,施良方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程达.教学目标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