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的青睐,他们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是在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为例进行探索分析,希望找到一条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新教学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41
引言
顺应时势,因势而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现状,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比如网络资源、多媒体等。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自发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获取中来。当然,利弊永远是共存的,所以教师们还要做好应对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准备,比如教师本身应当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主动性的提升、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度等。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
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访问之后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对信息技术都不是很清楚,对信息化教学都不以为然,所以,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将书本知识投屏到电子屏幕上是不切实际的,是多此一举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便是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了,但他们的运用策略也是不得当的。比如在“时分秒”的知识传授部分,教师在播放课程视频的时候速度很快,根本不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忽视信息化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必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来为其保驾护航,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各个学校本身并不重视信息化教学,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并且,教师本身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也十分欠缺。因此,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并不完美。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不管何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本身,所以学生必须具备学习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由于教师们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不成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未能被完全激发出来,学习质量也就天差之别。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这本身是极好的特征,但是也正因为好奇心太旺盛,导致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并不会太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引起和延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1]。比如数学加法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与加法运算有关的动态视频或动画,再结合凑十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数学加法运算的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牛头不对马嘴”,但其实事半功倍,学生注意力集中,自然会耐心细心的听教师讲课,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快速,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讲授数学知识,一举多得。
2、创建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会变得越来越抽象,即便是教师们在黑板上详细板书,也依然会有很多的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内容。鑒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搭建一定的教学情境,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思维紧随教师的思路,逐渐去深入了解数学知识[2]。比如教师要搭建一座小房子,要求三角形做顶,长方形做身,顶部面积为12平方米,房身为16平方米,让学生动手画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有助于学生熟记相关的数学公式。当然,用这种方法学习三视图也是效果绝佳的,教师可以制作一定的实物,通过旋转,让学生去观察其侧视图、俯视图等。
3、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教师必须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按照新的教学标准,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数学知识很抽象、很晦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进行分解、剖析,变静为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3]。例如物体观察部分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书本上的静态图形投屏到多媒体上,变静为动,让学生可以多角度的去观察物体,进而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语
网络丰富了生活,而信息技术则轻松了教学和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教师们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且事半功倍。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屏.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0(3):226.
[2]刘文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0(1):41.
[3]古再丽·尤努斯.试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0(7):13.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41
引言
顺应时势,因势而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现状,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比如网络资源、多媒体等。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识,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自发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获取中来。当然,利弊永远是共存的,所以教师们还要做好应对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准备,比如教师本身应当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主动性的提升、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度等。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
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访问之后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对信息技术都不是很清楚,对信息化教学都不以为然,所以,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将书本知识投屏到电子屏幕上是不切实际的,是多此一举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便是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了,但他们的运用策略也是不得当的。比如在“时分秒”的知识传授部分,教师在播放课程视频的时候速度很快,根本不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忽视信息化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必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来为其保驾护航,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各个学校本身并不重视信息化教学,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并且,教师本身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也十分欠缺。因此,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并不完美。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不管何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本身,所以学生必须具备学习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由于教师们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不成熟,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未能被完全激发出来,学习质量也就天差之别。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这本身是极好的特征,但是也正因为好奇心太旺盛,导致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并不会太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引起和延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1]。比如数学加法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与加法运算有关的动态视频或动画,再结合凑十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数学加法运算的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牛头不对马嘴”,但其实事半功倍,学生注意力集中,自然会耐心细心的听教师讲课,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快速,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讲授数学知识,一举多得。
2、创建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会变得越来越抽象,即便是教师们在黑板上详细板书,也依然会有很多的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内容。鑒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搭建一定的教学情境,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思维紧随教师的思路,逐渐去深入了解数学知识[2]。比如教师要搭建一座小房子,要求三角形做顶,长方形做身,顶部面积为12平方米,房身为16平方米,让学生动手画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有助于学生熟记相关的数学公式。当然,用这种方法学习三视图也是效果绝佳的,教师可以制作一定的实物,通过旋转,让学生去观察其侧视图、俯视图等。
3、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教师必须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按照新的教学标准,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数学知识很抽象、很晦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进行分解、剖析,变静为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3]。例如物体观察部分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书本上的静态图形投屏到多媒体上,变静为动,让学生可以多角度的去观察物体,进而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语
网络丰富了生活,而信息技术则轻松了教学和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教师们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且事半功倍。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屏.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2020(3):226.
[2]刘文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0(1):41.
[3]古再丽·尤努斯.试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