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为我们勾画了语文教学极富魅力的新境界,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徜徉、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思维灵动起来。杨叔子教授说:“对人的教育不‘绿’,对人脑的开发不‘绿’,那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能‘绿’?”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扬起“绿色课堂”的旗帜,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 “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充满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相信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二、 “绿色课堂”是蕴含情意的课堂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振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提高。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人文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含的情感相吻合,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怀着对阿炳的无限同情,先出示文中的插图投影,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随着优美的乐曲,我饱含深情地导入:“又是一个中秋夜,饱经风霜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风景秀丽的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熟悉的优美景色了。只有那泉声回响在他的耳畔。听着、听着,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听……”紧接着,我播放起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自然就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我的声音哽咽了,嗓音也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凝思静想,有的学生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师生再去分析研讨,揭示中心,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可见教师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他们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得以升华。
三、 “绿色课堂”是体现积极互动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要“灵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乌鸦喝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并体会放进瓶里的石子与水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学生们你放一颗,我放一颗,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仔细体会和理解了词语“一颗一颗”和“慢慢”的意思。最有价值的是,有学生在实验以后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水太少的时候,无论放多少石子乌鸦都喝不到水。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来,便提出了很有创新性的问题,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因此,在“绿色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引领者。
四、 “绿色课堂”是营造和谐的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给予鼓励,不要怕学生失误。
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根据学生不懂的地方,对教学预设进行重组后教学。虽然学生只提了一个不懂的问题:“爸爸所说的身边的‘无字词典’究竟是指什么样的词典呢?”但我觉得却很有价值,就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在阅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悟出:“这无字词典指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学问”。随即又有学生发问:“生活里到底有多少学问呢?怎么学会查阅这本词典呢?”这时,有不少学生连声附和,这时,我放手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大自然”;有的说:“我们还要多观察多思考”“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我尊重学生的解读,非常欣赏地肯定了这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是那么的真实、朴实,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学生的思想都能自由驰骋。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引领着学生品读、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可谓和谐,才能品味出教学原生态的一碧千里。
五、 “绿色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让学生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里。
如我教《小露珠》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已经知道小露珠给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等小动物们带来了欢乐,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小露珠,当它要消失时,大伙儿与它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想象,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句句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泉水般涌了出来:小青蛙说——小露珠是晶莹通透的美玉,我喜欢它;小蟋蟀说——小露珠是闪闪发光的珍珠,我喜欢它;小蝴蝶说——小露珠是夜空中眨眼的星星,我喜欢它。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形象化的语言。课堂上涌动着诗的灵性,勃发着诗的激情,弥漫着诗的芳香,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在充满绿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绿色的人文课堂里吧。
(作者单位:无锡市亭子桥中心小学)
一、 “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了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充满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相信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二、 “绿色课堂”是蕴含情意的课堂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振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提高。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人文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含的情感相吻合,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怀着对阿炳的无限同情,先出示文中的插图投影,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随着优美的乐曲,我饱含深情地导入:“又是一个中秋夜,饱经风霜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风景秀丽的二泉,但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熟悉的优美景色了。只有那泉声回响在他的耳畔。听着、听着,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听……”紧接着,我播放起二胡曲《二泉映月》。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自然就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我的声音哽咽了,嗓音也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凝思静想,有的学生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师生再去分析研讨,揭示中心,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可见教师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他们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得以升华。
三、 “绿色课堂”是体现积极互动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要“灵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乌鸦喝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并体会放进瓶里的石子与水的关系,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学生们你放一颗,我放一颗,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仔细体会和理解了词语“一颗一颗”和“慢慢”的意思。最有价值的是,有学生在实验以后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水太少的时候,无论放多少石子乌鸦都喝不到水。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来,便提出了很有创新性的问题,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因此,在“绿色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引领者。
四、 “绿色课堂”是营造和谐的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给予鼓励,不要怕学生失误。
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根据学生不懂的地方,对教学预设进行重组后教学。虽然学生只提了一个不懂的问题:“爸爸所说的身边的‘无字词典’究竟是指什么样的词典呢?”但我觉得却很有价值,就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在阅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悟出:“这无字词典指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学问”。随即又有学生发问:“生活里到底有多少学问呢?怎么学会查阅这本词典呢?”这时,有不少学生连声附和,这时,我放手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大自然”;有的说:“我们还要多观察多思考”“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我尊重学生的解读,非常欣赏地肯定了这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整个教学过程是那么的真实、朴实,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学生的思想都能自由驰骋。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充分地信任、尊重学生,引领着学生品读、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可谓和谐,才能品味出教学原生态的一碧千里。
五、 “绿色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让学生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里。
如我教《小露珠》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已经知道小露珠给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等小动物们带来了欢乐,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小露珠,当它要消失时,大伙儿与它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想象,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句句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泉水般涌了出来:小青蛙说——小露珠是晶莹通透的美玉,我喜欢它;小蟋蟀说——小露珠是闪闪发光的珍珠,我喜欢它;小蝴蝶说——小露珠是夜空中眨眼的星星,我喜欢它。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形象化的语言。课堂上涌动着诗的灵性,勃发着诗的激情,弥漫着诗的芳香,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在充满绿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绿色的人文课堂里吧。
(作者单位:无锡市亭子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