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几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规范书写和使用成语的现象日趋严重,如将“其乐无穷”写成“骑乐无穷”、“一鸣惊人”写成“一明惊人”、“我行我素”写成“我形我塑”。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商业广告中滥用成语对学生造成了影响。
关键词:中职;语文;成语
一、 成语广告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打开电视、网络,翻开报刊、杂志,走进大街、小巷,广告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其中,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成语广告更为引人注意。有些成语广告保持成语的原貌,如某手表广告“一表人才”。而更多的是根据需要仿拟改换成语中的某些字,如某洗发水广告“无‘屑’可击”。仿拟成语广告改换了成语的文字,改变了成语的意义,衍生出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别字,对他们的认知形成干扰,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走进误区。
(一) 误导学生产生错别字
从汉字学的角度看,广告中的仿拟成语是一种不遵守现代汉字用字规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广告语仿拟成语特别是谐音仿拟成语现象出现频繁。这类广告成语读音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念起来口头上没错,别人也能听懂,这容易给学习阶段的青少年的认知带来干扰,使他们误把仿拟的成语当成原形成语来学习,张冠李戴,把字写错,扰乱语文学习的规范化。如把“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贤妻良母”写成“‘闲’妻良母”等。
(二) 误解成语意义
从成语的内容意义上看,成语在广告中的活用会导致对原成语意义产生误解。成语是一种凝固性很强的结构,其意义大都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具有特定意义。对于一部分中职生来说,他们对成语的丰富内涵还缺乏理解,分辨不清成语整体义同特定语境下临时活用义的区别与联系,就会出现把临时活用义误认为是成语本义的情况。如有些学生把“聪明绝顶”的“顶”解释为“秃顶”,究其原因是受某生发剂广告词“聪明不必绝顶”的影响。
(三) 抹杀成语文化内涵
成语是最具生命力的词语,大多取材于诗文语句、历史史实、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反映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既有丰富的内涵,还蕴含浓厚的历史背景。如“步步为营”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意思是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也比喻行动、做事谨慎。可是在某品牌运动鞋广告中,却将“步步为营”改为“步步为‘赢’”。这种改变不仅抹去了成语几千年来的约定的意义——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而且,这种人为的变更,完全没有了“行动谨慎,防备严密”的意思,抹杀了成语中丰富的历史意义和内涵,剩下的只是与商品有关的字面意义,导致成语传统意义的消失,也就破坏了人类文化的结晶。
二、 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应用
面对成语广告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采用一系列应对策略来消除这一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理解、使用成语。
(一) 多方积累,分类整理
成语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时的积累十分重要。我们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方积累。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同学介绍成语典故,将所讲成语书写于黑板上,使学生在记住成语正确用字的同时,深入了解成语的实质内涵,了解成语故事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
(二) 游戏训练,提高能力
用游戏的方式加以训练、考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成语知识将起到极大作用。我经常组织一些成语接龙、成语纠错等趣味游戏比赛,借此考查学生对成语用字的掌握情况。有时我将成语放入错误的语境让学生辨析,或让学生选择在特定语境中应使用哪个成语。有时我给出“成语之最”,让其竞猜成语,如“最昂贵的文章——一字千金”……总之,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每次游戏比赛,同学们感到既紧张又刺激,从中感受到成语积累的快乐,也通过学以致用,学生进一步熟悉成语用法,更深刻认识到应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三) 归结误区,阶段考核
学生对成语的使用总是存在着误区。我将这些误区归类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误区1: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从成语本身角度来看,对于不熟悉的成语,有些学生无法把握其整体意义,容易望文生义,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其中的某些语素想当然地按照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来理解,这样的做法多数会出错。如成语“不刊之论”,学生按字面理解,很容易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实际上此处的“刊”指“消除刻错了的字”而非“刊登”,该成语正确的理解应是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误区2:容易褒贬误用的成语
从成语感情色彩来看,有些成语适用于表褒义的句子,有些成语适用于表贬义的句子。成语运用时要与语境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一致,否则会出现褒贬误用、词不达意的错误。如成语“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属褒义词,只用于表褒义的句子;“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含贬义,只能用于表贬义的句子。
误区3: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从成语使用范围来看,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有的针对人,有的针对事,有的针对物。使用时要注意语言环境的范围,不要用错对象。如成语“巧夺天工”指人工精巧,不能用在指自然景物上;“美轮美奂”应形容房屋,而不能形容花鸟虫兽的形象。
误区4:容易自相矛盾的成语
从逻辑角度看,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仔细推敲,往往会发现前后自相矛盾的问题。如“一位莘莘学子”中“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很明显与“一位”相矛盾。某些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某个词的意义重复,如“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中的“全身”和“遍体”重复,造成成分累赘,这也是经常出现的不当之处。
在使用前面几项应对策略的基础上,我定期对学生进行成语阶段考核,每月出一期成语方面的练习题供学生训练,检验其学习成果。对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成语达人”称号,对进步明显者授予“成语飞跃奖”,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更高的学习热情。
对待成语广告所产生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消除其负面影响,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成语与成语广告,让成语这一我国璀璨的瑰宝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
陳晓丹,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鮀滨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职;语文;成语
一、 成语广告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打开电视、网络,翻开报刊、杂志,走进大街、小巷,广告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其中,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成语广告更为引人注意。有些成语广告保持成语的原貌,如某手表广告“一表人才”。而更多的是根据需要仿拟改换成语中的某些字,如某洗发水广告“无‘屑’可击”。仿拟成语广告改换了成语的文字,改变了成语的意义,衍生出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别字,对他们的认知形成干扰,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走进误区。
(一) 误导学生产生错别字
从汉字学的角度看,广告中的仿拟成语是一种不遵守现代汉字用字规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广告语仿拟成语特别是谐音仿拟成语现象出现频繁。这类广告成语读音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念起来口头上没错,别人也能听懂,这容易给学习阶段的青少年的认知带来干扰,使他们误把仿拟的成语当成原形成语来学习,张冠李戴,把字写错,扰乱语文学习的规范化。如把“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贤妻良母”写成“‘闲’妻良母”等。
(二) 误解成语意义
从成语的内容意义上看,成语在广告中的活用会导致对原成语意义产生误解。成语是一种凝固性很强的结构,其意义大都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具有特定意义。对于一部分中职生来说,他们对成语的丰富内涵还缺乏理解,分辨不清成语整体义同特定语境下临时活用义的区别与联系,就会出现把临时活用义误认为是成语本义的情况。如有些学生把“聪明绝顶”的“顶”解释为“秃顶”,究其原因是受某生发剂广告词“聪明不必绝顶”的影响。
(三) 抹杀成语文化内涵
成语是最具生命力的词语,大多取材于诗文语句、历史史实、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反映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既有丰富的内涵,还蕴含浓厚的历史背景。如“步步为营”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意思是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也比喻行动、做事谨慎。可是在某品牌运动鞋广告中,却将“步步为营”改为“步步为‘赢’”。这种改变不仅抹去了成语几千年来的约定的意义——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而且,这种人为的变更,完全没有了“行动谨慎,防备严密”的意思,抹杀了成语中丰富的历史意义和内涵,剩下的只是与商品有关的字面意义,导致成语传统意义的消失,也就破坏了人类文化的结晶。
二、 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应用
面对成语广告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采用一系列应对策略来消除这一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理解、使用成语。
(一) 多方积累,分类整理
成语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时的积累十分重要。我们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方积累。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同学介绍成语典故,将所讲成语书写于黑板上,使学生在记住成语正确用字的同时,深入了解成语的实质内涵,了解成语故事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
(二) 游戏训练,提高能力
用游戏的方式加以训练、考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成语知识将起到极大作用。我经常组织一些成语接龙、成语纠错等趣味游戏比赛,借此考查学生对成语用字的掌握情况。有时我将成语放入错误的语境让学生辨析,或让学生选择在特定语境中应使用哪个成语。有时我给出“成语之最”,让其竞猜成语,如“最昂贵的文章——一字千金”……总之,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每次游戏比赛,同学们感到既紧张又刺激,从中感受到成语积累的快乐,也通过学以致用,学生进一步熟悉成语用法,更深刻认识到应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三) 归结误区,阶段考核
学生对成语的使用总是存在着误区。我将这些误区归类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误区1: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从成语本身角度来看,对于不熟悉的成语,有些学生无法把握其整体意义,容易望文生义,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其中的某些语素想当然地按照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来理解,这样的做法多数会出错。如成语“不刊之论”,学生按字面理解,很容易误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实际上此处的“刊”指“消除刻错了的字”而非“刊登”,该成语正确的理解应是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误区2:容易褒贬误用的成语
从成语感情色彩来看,有些成语适用于表褒义的句子,有些成语适用于表贬义的句子。成语运用时要与语境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一致,否则会出现褒贬误用、词不达意的错误。如成语“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属褒义词,只用于表褒义的句子;“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含贬义,只能用于表贬义的句子。
误区3:容易用错对象的成语
从成语使用范围来看,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有的针对人,有的针对事,有的针对物。使用时要注意语言环境的范围,不要用错对象。如成语“巧夺天工”指人工精巧,不能用在指自然景物上;“美轮美奂”应形容房屋,而不能形容花鸟虫兽的形象。
误区4:容易自相矛盾的成语
从逻辑角度看,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仔细推敲,往往会发现前后自相矛盾的问题。如“一位莘莘学子”中“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很明显与“一位”相矛盾。某些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某个词的意义重复,如“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中的“全身”和“遍体”重复,造成成分累赘,这也是经常出现的不当之处。
在使用前面几项应对策略的基础上,我定期对学生进行成语阶段考核,每月出一期成语方面的练习题供学生训练,检验其学习成果。对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予“成语达人”称号,对进步明显者授予“成语飞跃奖”,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其更高的学习热情。
对待成语广告所产生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消除其负面影响,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成语与成语广告,让成语这一我国璀璨的瑰宝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
陳晓丹,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鮀滨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