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背景
近三年来,我们在对湘乡市幼儿园进行督查评估时发现,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多数幼儿园普遍存在游戏材料严重匮乏、建构游戏无组织、教师缺乏用心观察和适宜指导等现象,导致活动无法满足幼儿的建构游戏需求,幼儿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在建构游戏过程中,有的教师仅把有限的材料分发给幼儿,让幼儿完全自由地玩耍,教师则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有的教师在投放材料前会制订严格的游戏规则,并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停地指挥,甚至帮助幼儿搭建,强行干预幼儿的游戏。基于此类现状,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教师在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策略进行研究。为了配合课题研究,我们设计了“关于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展开相关调查,以发现建构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湘乡市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班、各项市级幼师培训班学员中进行,共有168名教师参与问卷填写,问卷完成率100%。调查对象主要来自湘乡市23个乡镇办事处,能较全面地反映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调查对象的教龄跨度较大,其中,2年教龄的教师占21.43%,3~5年教龄的教师占29.76%,6~10年教龄的教师占23.81%,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25%,基本能代表各个教龄层次的认识情况。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共设置侣道选择题,包括10道单项选择题和8道多项选择题。其中,第1~4题是调查教师对开展建构游戏的认识与态度;第5~1 3题是调查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开展现状,包括游戏的设计方式、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规则的制订、游戏质量的关注度等;第14~侣题是调查教师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对幼儿的关注度与指导情况。
二、对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认知情况(见表1)
表1显示:91.07%的教师都认为建构游戏在幼儿园游戏中十分重要,可见教师对建构游戏的认识是统一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对在幼儿园开展建构游戏的重要性持不太积极的态度。
分析:随着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去小学化”理念的逐渐深入,幼儿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加了,他们对“游戏化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幼儿建构游戏的认识有了提高,知道建构游戏的重要性,也愿意尝试开展建构游戏。
(二)游戏来源(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36.31%的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活动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計划,22.62%的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来源于幼儿的兴趣生成,35.71%的教师则认为建构游戏活动的来源是幼儿生成为主、教师计划为辅。
通过表3可以看出:39.88%的教师认为借鉴他人的建构区游戏经验开展教学完全可行,58.33%的教师认为可以将他人现成的建构区游戏经验经过改造后开展教学。
分析: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任何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导入游戏,激发幼儿较快进入游戏状态。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建构游戏的活动设计方面,多数幼儿园尚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有的幼儿园虽然会有意识地模仿设计建构活动,但均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主,没有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体”的宗旨;有的乡村幼儿园完全采取“放羊式”的教学,将建构游戏安排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后或离园时开展,以打发幼儿的时间。
(三)材料选择(依据、数量、种类)
1.选择依据(见表4)
表4显示:大部分教师具有“幼儿为本”的理念,能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材料的占72.02%,根据幼儿兴趣提供材料的占70.83%,参考幼儿建议投放的占26.19%。但是,仍有部分教师会根据主观意愿来决定材料投放,其中,根据教育意图来准备投放材料的占44.05%,参考其他班级老师材料投放的占17.26%。
分析:材料是幼儿游戏得以实现的基础,建构游戏的主体是每一位参与的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认知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提供丰富且适宜的建构材料,巧妙地将教学目标和教育意图隐藏于材料中。部分教师仅根据教育意图来准备材料,看似有目标,但并不一定是适宜的;没有具体的目标,参考其他班级老师的材料投放,更不一定适合本班幼儿的认知和发展需要。
2.材料种类(见表5)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选择和投放材料的种类往往反映出对游戏材料的认知。根据表5的调查结果可知:86.9%的教师选择各种形状的大型积木、中型积木和小型积木,52.98%的教师选择木板、大小不等的箱子、易拉罐、绳子、塑料管、小车模型,62.5%的教师选择自制玩具及废旧品;在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有27.98%的教师选择低结构材料,11.31%的教师愿意选择用高结构材料来组织建构游戏。
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对建构游戏材料的分类还不太清晰,他们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促进幼儿游戏和发展的材料来组织游戏,但不能准确区分游戏材料的种类,导致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游戏内容不相适宜。因此,幼儿园有必要为教师厘清关于建构游戏材料的一些概念,以便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投放材料,为幼儿营造适宜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得到有效发展。
3.材料数量(见表6)
表6显示:30.36%的教师投放的材料略少于幼儿的实际需要,25.59%的教师投放的材料略大于幼儿的实际需求,40.48%的教师投放的材料正好与幼儿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认为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教师占3.57%。 分析: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学习方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获得身心发展。游戏材料能否支持幼儿顺利开展游戏活动,是教师在组织游戏时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丰富的游戏材料,能够让幼儿尽情地去探究,从而获得新的体验。调查显示,较高比例的教师认为材料可以少于幼儿的实际需要,更多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投放的材料最好能刚好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材料投放得“适量”,使其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呢?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
(四)方法指导(定位、关注、发展)(见表7)
由表7可知,关于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及对幼儿的关注点方面,86.9%的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幼儿提供材料、创设环境,27.98%的教师则主要是监督幼儿完成游戏活动计划。
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材料的提供者。在游戏活动中,当然要突出“以儿童为本”的根本理念,但不可忽视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创设游戏环境,一味地为了监督幼儿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计划,那么幼儿的游戏活动可能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陷入凌乱、表面、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所以,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对建构游戏相关领域的认知,对幼儿游戏品质的关注和评价,等等。
三、对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建构材料的投放”这一问题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设计建构游戏
从基本涵义来看,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或玩具进行的构造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的活动,也是幼儿对周围生活经验的反映。因此,教师设计建构游戏必须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必须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而不能仅仅依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进行。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预设活动内容、调整游戏形式等进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建构、探索、合作、发现、生成等舌动环节,最大限度地推动幼儿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实现学习与发展的统一。
(二)投放建构游戏材料
皮亚杰提出:“学前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游戏材料是影响游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游戏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就会不同,他们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也会不同。对此,我们通过研究认为,教师在投放建构区材料时应讲究“适宜“适量“适度”的原则。
1.适宜
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低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和无结构材料。教师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按照各种材料的操作难易度,提供适宜的材料。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制玩具和废旧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增加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2.适量
教师投放材料的数量应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来确定,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为“适量”。如果材料过多,那么教师准备起来的难度就会增大,且有些材料还用不上,造成材料过剩;如果材料过少,就会导致幼儿产生不必要的等待。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保持不泛濫、不欠缺的意识,游戏过程中及时观察、判断幼儿的材料需求量,科学把握好材料投放的“量”,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3.适度
适度的材料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从而有利于幼儿个体成长。如果投放的材料操作难度过大,则可能会使幼儿“不知所措”;难度过小,幼儿可能会“见异思迁”。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持续观察和分析,依据幼儿发展差异,投放并调整建构游戏材料,才能保证游戏的质量和幼儿的稳步发展。
课题研究只有建立在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为教师在建构游戏中观察和指导策略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让课题研究更有价值,让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幼儿和教师服务。
近三年来,我们在对湘乡市幼儿园进行督查评估时发现,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多数幼儿园普遍存在游戏材料严重匮乏、建构游戏无组织、教师缺乏用心观察和适宜指导等现象,导致活动无法满足幼儿的建构游戏需求,幼儿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在建构游戏过程中,有的教师仅把有限的材料分发给幼儿,让幼儿完全自由地玩耍,教师则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有的教师在投放材料前会制订严格的游戏规则,并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停地指挥,甚至帮助幼儿搭建,强行干预幼儿的游戏。基于此类现状,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教师在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策略进行研究。为了配合课题研究,我们设计了“关于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展开相关调查,以发现建构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湘乡市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班、各项市级幼师培训班学员中进行,共有168名教师参与问卷填写,问卷完成率100%。调查对象主要来自湘乡市23个乡镇办事处,能较全面地反映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调查对象的教龄跨度较大,其中,2年教龄的教师占21.43%,3~5年教龄的教师占29.76%,6~10年教龄的教师占23.81%,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25%,基本能代表各个教龄层次的认识情况。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共设置侣道选择题,包括10道单项选择题和8道多项选择题。其中,第1~4题是调查教师对开展建构游戏的认识与态度;第5~1 3题是调查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开展现状,包括游戏的设计方式、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规则的制订、游戏质量的关注度等;第14~侣题是调查教师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对幼儿的关注度与指导情况。
二、对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认知情况(见表1)
表1显示:91.07%的教师都认为建构游戏在幼儿园游戏中十分重要,可见教师对建构游戏的认识是统一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对在幼儿园开展建构游戏的重要性持不太积极的态度。
分析:随着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去小学化”理念的逐渐深入,幼儿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增加了,他们对“游戏化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幼儿建构游戏的认识有了提高,知道建构游戏的重要性,也愿意尝试开展建构游戏。
(二)游戏来源(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36.31%的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活动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計划,22.62%的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来源于幼儿的兴趣生成,35.71%的教师则认为建构游戏活动的来源是幼儿生成为主、教师计划为辅。
通过表3可以看出:39.88%的教师认为借鉴他人的建构区游戏经验开展教学完全可行,58.33%的教师认为可以将他人现成的建构区游戏经验经过改造后开展教学。
分析: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任何活动都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导入游戏,激发幼儿较快进入游戏状态。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建构游戏的活动设计方面,多数幼儿园尚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有的幼儿园虽然会有意识地模仿设计建构活动,但均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主,没有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体”的宗旨;有的乡村幼儿园完全采取“放羊式”的教学,将建构游戏安排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后或离园时开展,以打发幼儿的时间。
(三)材料选择(依据、数量、种类)
1.选择依据(见表4)
表4显示:大部分教师具有“幼儿为本”的理念,能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材料的占72.02%,根据幼儿兴趣提供材料的占70.83%,参考幼儿建议投放的占26.19%。但是,仍有部分教师会根据主观意愿来决定材料投放,其中,根据教育意图来准备投放材料的占44.05%,参考其他班级老师材料投放的占17.26%。
分析:材料是幼儿游戏得以实现的基础,建构游戏的主体是每一位参与的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认知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提供丰富且适宜的建构材料,巧妙地将教学目标和教育意图隐藏于材料中。部分教师仅根据教育意图来准备材料,看似有目标,但并不一定是适宜的;没有具体的目标,参考其他班级老师的材料投放,更不一定适合本班幼儿的认知和发展需要。
2.材料种类(见表5)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选择和投放材料的种类往往反映出对游戏材料的认知。根据表5的调查结果可知:86.9%的教师选择各种形状的大型积木、中型积木和小型积木,52.98%的教师选择木板、大小不等的箱子、易拉罐、绳子、塑料管、小车模型,62.5%的教师选择自制玩具及废旧品;在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有27.98%的教师选择低结构材料,11.31%的教师愿意选择用高结构材料来组织建构游戏。
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对建构游戏材料的分类还不太清晰,他们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促进幼儿游戏和发展的材料来组织游戏,但不能准确区分游戏材料的种类,导致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游戏内容不相适宜。因此,幼儿园有必要为教师厘清关于建构游戏材料的一些概念,以便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投放材料,为幼儿营造适宜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得到有效发展。
3.材料数量(见表6)
表6显示:30.36%的教师投放的材料略少于幼儿的实际需要,25.59%的教师投放的材料略大于幼儿的实际需求,40.48%的教师投放的材料正好与幼儿的实际需要相符合,认为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教师占3.57%。 分析: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学习方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获得身心发展。游戏材料能否支持幼儿顺利开展游戏活动,是教师在组织游戏时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丰富的游戏材料,能够让幼儿尽情地去探究,从而获得新的体验。调查显示,较高比例的教师认为材料可以少于幼儿的实际需要,更多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投放的材料最好能刚好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材料投放得“适量”,使其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呢?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
(四)方法指导(定位、关注、发展)(见表7)
由表7可知,关于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及对幼儿的关注点方面,86.9%的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幼儿提供材料、创设环境,27.98%的教师则主要是监督幼儿完成游戏活动计划。
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材料的提供者。在游戏活动中,当然要突出“以儿童为本”的根本理念,但不可忽视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创设游戏环境,一味地为了监督幼儿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和计划,那么幼儿的游戏活动可能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陷入凌乱、表面、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所以,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对建构游戏相关领域的认知,对幼儿游戏品质的关注和评价,等等。
三、对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湘乡市幼儿园建构游戏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建构材料的投放”这一问题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设计建构游戏
从基本涵义来看,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或玩具进行的构造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的活动,也是幼儿对周围生活经验的反映。因此,教师设计建构游戏必须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必须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而不能仅仅依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进行。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预设活动内容、调整游戏形式等进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建构、探索、合作、发现、生成等舌动环节,最大限度地推动幼儿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实现学习与发展的统一。
(二)投放建构游戏材料
皮亚杰提出:“学前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游戏材料是影响游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游戏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就会不同,他们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也会不同。对此,我们通过研究认为,教师在投放建构区材料时应讲究“适宜“适量“适度”的原则。
1.适宜
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低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和无结构材料。教师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按照各种材料的操作难易度,提供适宜的材料。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制玩具和废旧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增加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2.适量
教师投放材料的数量应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来确定,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为“适量”。如果材料过多,那么教师准备起来的难度就会增大,且有些材料还用不上,造成材料过剩;如果材料过少,就会导致幼儿产生不必要的等待。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保持不泛濫、不欠缺的意识,游戏过程中及时观察、判断幼儿的材料需求量,科学把握好材料投放的“量”,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3.适度
适度的材料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从而有利于幼儿个体成长。如果投放的材料操作难度过大,则可能会使幼儿“不知所措”;难度过小,幼儿可能会“见异思迁”。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持续观察和分析,依据幼儿发展差异,投放并调整建构游戏材料,才能保证游戏的质量和幼儿的稳步发展。
课题研究只有建立在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为教师在建构游戏中观察和指导策略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让课题研究更有价值,让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幼儿和教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