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许多新特点,面对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强调精神生活和鲜明竞争意识的大学生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多种教育空间和教育需要,要以实现“空间性”拓展和“需要性”转变,提高德育功效为目标,把广大在校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空间性 需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21-02
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的出现,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产生的相应变化,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作为民族的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及人生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对于高校工作者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点,提高德育功效,把广大在校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现状透视及主要特征
(一)个人发展和集体责任并重
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集体”“奉献”虽仍受重视,但越来越关注“个人”“利益”,道德目标多已调整为“集体为主兼顾个人”“多奉献多索取”,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在思想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和与社会、集体的和谐一致的同时,较多地追求个人自我展现和发展。
(二)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并重
物质生活的保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成分,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生活水平的享有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对事业成功渴求度上。同时面对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也十分看重精神生活的意义,比如推崇“家庭幸福、生活优裕、精神愉快”等。
(三)个人权利和社会义务并重
当代大学生在多种价值观、多种文化氛围的冲击下,普遍存在责任意识淡薄,注重个人权利享有,忽视社会义务承担的情况。市场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原则,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两个适用领域不同的伦理原则和不同价值取向的矛盾使大学生在道德理想选择时产生困惑。
(四)乐观态度和危机意识并重
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能乐观地看待人生,积极进取,在其日常生活中成就动机占据主要地位。当面对现实的“择业竞争”“学历竞争”等巨大压力时,许多大学生抱有危机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热情。
(五)渴望真诚和保护自我并重
当代大学生对“诚实”“正义”的追求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诚实和相互帮助,但又普遍感到人与人相互间缺乏真诚、缺乏信任,自我保护意识较浓烈。学生迫切地想在彼此间建立一种真诚的朋友关系,却又感到力不从心。
(六)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并重
随着个人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愈发地重视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体现出的平等,倡导机遇、待遇等多方面的公平,以及对于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的希望。同时,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比如在学习、评优、考研甚至在择业方面。随着竞争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积极学习、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竞争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性”拓展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涉及“五个空间”,即课堂空间、宿舍空间和校内公共空间、网络平台空间、校外实践空间,将“小空间”与“大空间”有机结合,得到进一步拓展,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为其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变提供客观便利。
(一)“小空间”的拓展和利用
1.课堂空间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第一课堂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好学生上课考勤、课堂学习和课堂考核关,以主导角色参与学风建设,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学好专业知识。辅导员深入课堂,将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渗透到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中去。
2.宿舍空间
宿舍是学生休息、生活和与人交往的重要场所,管好学生宿舍就要加强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使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倡导文明交往,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形成良好的学生宿舍文化,同时要将辅导员工作和党团工作带进公寓,将宿舍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大空间”的拓展和利用
1.校内空间
利用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校内公共场所,抓好其载体作用,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学习竞赛、文化艺术研讨会等教育性活动,充分发挥具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同时结合学生会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网络空间
用辩证法观点看待网络的存在,鼓励和监督相结合,以网络空间的利用为契机,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将网站作为学生展示自我和集团的平台。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这个载体向所有学生开放,辅导员、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大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3.校外空间
作为校外空间的实践基地,是实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化场所,指导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学习科技知识的重要性,确定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下,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情况不仅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的标准和尺度。某高校秉承“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和就业岗位,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与实践基地建立长久性合作机制,与就业单位保持良性反馈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实践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性”转变
(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性转变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人发展需要的转变意味着学生不仅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基础和根本。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弘扬、培育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1]这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方向的大前提下,创造性地探索出新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社会的功能需要性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社会性功能,是维系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功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导性功能的内涵与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建设性为主的社会性功能,更加贴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机遇的选择需要性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选择环境,注重创新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按照个性的特点规划自己,超越自己,提供有针对性的机遇,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注重不同个体的不同教育方法,培养其把握机遇的能力。
(四)教育的多重需要性转变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寻找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归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则是相对注重对发展人的感性、情感和个性的独特价值的挖掘,强调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属于主体范畴的因素对于客观外在的制约,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精神超越性”[2]。人文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那么就要与人文教育的多重性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
(五)经济的开放需要性转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的挑战和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意识形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现状”[3]的事实。因此,“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开放。
面对全球性经济和教育的新局面,各高校均在办学过程中强调“开放型办学”,其中某高校在创建几年间,便与国外多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期间赴国外交流学习,体验异国文化、增长实践经验,适应现实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拓展工作空间和工作方法是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指导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主体特征、社会要求以及内容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逐步实现相对适应性的转变。我们要从高校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5.
[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1993(4):121-126.
[3]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J].政工研究动态,2007(6):6-7.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3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空间性 需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21-02
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的出现,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产生的相应变化,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作为民族的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及人生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对于高校工作者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点,提高德育功效,把广大在校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现状透视及主要特征
(一)个人发展和集体责任并重
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集体”“奉献”虽仍受重视,但越来越关注“个人”“利益”,道德目标多已调整为“集体为主兼顾个人”“多奉献多索取”,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在思想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和与社会、集体的和谐一致的同时,较多地追求个人自我展现和发展。
(二)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并重
物质生活的保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成分,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生活水平的享有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对事业成功渴求度上。同时面对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也十分看重精神生活的意义,比如推崇“家庭幸福、生活优裕、精神愉快”等。
(三)个人权利和社会义务并重
当代大学生在多种价值观、多种文化氛围的冲击下,普遍存在责任意识淡薄,注重个人权利享有,忽视社会义务承担的情况。市场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原则,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两个适用领域不同的伦理原则和不同价值取向的矛盾使大学生在道德理想选择时产生困惑。
(四)乐观态度和危机意识并重
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能乐观地看待人生,积极进取,在其日常生活中成就动机占据主要地位。当面对现实的“择业竞争”“学历竞争”等巨大压力时,许多大学生抱有危机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热情。
(五)渴望真诚和保护自我并重
当代大学生对“诚实”“正义”的追求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诚实和相互帮助,但又普遍感到人与人相互间缺乏真诚、缺乏信任,自我保护意识较浓烈。学生迫切地想在彼此间建立一种真诚的朋友关系,却又感到力不从心。
(六)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并重
随着个人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愈发地重视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体现出的平等,倡导机遇、待遇等多方面的公平,以及对于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的希望。同时,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比如在学习、评优、考研甚至在择业方面。随着竞争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积极学习、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竞争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性”拓展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涉及“五个空间”,即课堂空间、宿舍空间和校内公共空间、网络平台空间、校外实践空间,将“小空间”与“大空间”有机结合,得到进一步拓展,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为其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变提供客观便利。
(一)“小空间”的拓展和利用
1.课堂空间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第一课堂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好学生上课考勤、课堂学习和课堂考核关,以主导角色参与学风建设,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学好专业知识。辅导员深入课堂,将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渗透到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中去。
2.宿舍空间
宿舍是学生休息、生活和与人交往的重要场所,管好学生宿舍就要加强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使学生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倡导文明交往,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形成良好的学生宿舍文化,同时要将辅导员工作和党团工作带进公寓,将宿舍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大空间”的拓展和利用
1.校内空间
利用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校内公共场所,抓好其载体作用,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学习竞赛、文化艺术研讨会等教育性活动,充分发挥具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同时结合学生会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网络空间
用辩证法观点看待网络的存在,鼓励和监督相结合,以网络空间的利用为契机,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将网站作为学生展示自我和集团的平台。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网络这个载体向所有学生开放,辅导员、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从而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大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
3.校外空间
作为校外空间的实践基地,是实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化场所,指导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学习科技知识的重要性,确定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下,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情况不仅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的标准和尺度。某高校秉承“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和就业岗位,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与实践基地建立长久性合作机制,与就业单位保持良性反馈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实践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性”转变
(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性转变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人发展需要的转变意味着学生不仅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基础和根本。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弘扬、培育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1]这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方向的大前提下,创造性地探索出新机制,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社会的功能需要性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社会性功能,是维系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功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导性功能的内涵与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建设性为主的社会性功能,更加贴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机遇的选择需要性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选择环境,注重创新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按照个性的特点规划自己,超越自己,提供有针对性的机遇,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注重不同个体的不同教育方法,培养其把握机遇的能力。
(四)教育的多重需要性转变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寻找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归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则是相对注重对发展人的感性、情感和个性的独特价值的挖掘,强调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属于主体范畴的因素对于客观外在的制约,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精神超越性”[2]。人文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那么就要与人文教育的多重性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
(五)经济的开放需要性转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的挑战和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意识形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现状”[3]的事实。因此,“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开放。
面对全球性经济和教育的新局面,各高校均在办学过程中强调“开放型办学”,其中某高校在创建几年间,便与国外多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期间赴国外交流学习,体验异国文化、增长实践经验,适应现实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拓展工作空间和工作方法是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指导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主体特征、社会要求以及内容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逐步实现相对适应性的转变。我们要从高校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5.
[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1993(4):121-126.
[3]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J].政工研究动态,2007(6):6-7.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