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辛自强在《儿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图式与策略的获得》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阅读,理解结构化知识并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保障。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是自学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活动中培养。低年级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就等于在塑造成功。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难、培养自信。小学阶段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相信学生,释放学生数学阅读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欠佳,阅读能力很差。一开始做练习作业时,都是老师帮助读题目,分析题意的,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一些学生平时作业正确率很高,在测试中成绩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平时老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独立阅读的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学生还没认识拼音时,我读题一个字,要求学生用铅笔头点一个字,遇到低年级数学题目中常用字(第、前、后、左、右……),就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带领学生完整读题,再指名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个读题前奏:“小手借给我”,学生举手回应:“小手借给你”,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读题的效果。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我要求学生给题目注上拼音,独立读题,先读出声音,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养成做题前自主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为了防止光读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在数学阅读实践中,注重做题时把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每次读完题目,我会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读懂了什么,怎么想的,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对于说得好的学生,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让他们在数学阅读实践中不断感受阅读收获的成功体验,增强数学阅读的自信。
2. 落实预习,激活学生数学阅读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数学课本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依据。它是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窗口和工具。有些数学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窗口,常把数学课本当做习题集使用,忽视指导学生对内容的阅读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实践中我发现恰当的预习教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增强了听课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等因素的制约,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常感课前预习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设计相应的预习阅读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将要讲哪些内容,其中哪些自己可以看懂,哪些还有困难,并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为学生的阅读导向,使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阅读的针对性强,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但是阅读数学书,很少有学生将其作为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激发兴趣,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悦读”。
1. 创设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还处在与小猫小狗为伴、与洋娃娃说悄悄话的年龄,生活在梦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如果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具和激励的语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教学“多一些,少一些”。课始,我手捧大量用彩纸剪的智慧星对大家说:“我们的动物朋友听说咱们班小朋友特别聪明,就让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美丽的智慧星,它们再三叮嘱一定要奖给专心听讲、爱动脑筋、举手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其实这些智慧星是小猴和小狗比赛时做的,想知道比赛的结果吗? ”学生数学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课件上出示的小猴说:“我做了 34个”小狗说:“我做的比你多一些”接着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图中的信息,猜测小狗做了多少个,逐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实践证明,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添加一些激励语言,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活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比赛
当学生练习有了一定经验,就会凭经验做题,而忽视题目的根本要求,很多学生往往题目只读一半就开始做题。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变换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比如:让读题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小朋友都努力把题读好,希望自己是昀棒的那个;还有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的方法,这样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的游戏中,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3. 引入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
爱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谜语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数学的能力。我曾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有人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从河的这边运到对岸去,船一次只能载人和其中的一样东西,运的次数不限,怎样运才能使狼不吃羊,羊不吃白菜呢?”孩子们对这类题兴趣强烈,他们思考非常认真。之后我注意收集类似习题,孩子们也已经不再满足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数学题,希望得到更多这样的练习。为此我向家长推荐有关数学课外阅读的书籍,促进孩子自主阅读。我还专门设立每周一次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建立展示自我的平台。实验结果如我所愿,孩子自主数学课外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能力也显著提高。
三、教给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有它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进行指导,所以应该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低年级数学主要阅读情景图和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内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认为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昀好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低年级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弱,对教材中含有比较复杂信息的数学情景图,要引导有顺序地进行观察。例如,教学一年级第一课《数一数》,要引导学生从左到右或自上而下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并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数学问题情景中的多余信息,难以筛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通过阅读理解,建立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数学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许多不同的困难,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小学)
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就等于在塑造成功。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难、培养自信。小学阶段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相信学生,释放学生数学阅读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欠佳,阅读能力很差。一开始做练习作业时,都是老师帮助读题目,分析题意的,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一些学生平时作业正确率很高,在测试中成绩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平时老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独立阅读的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学生还没认识拼音时,我读题一个字,要求学生用铅笔头点一个字,遇到低年级数学题目中常用字(第、前、后、左、右……),就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带领学生完整读题,再指名读。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个读题前奏:“小手借给我”,学生举手回应:“小手借给你”,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读题的效果。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我要求学生给题目注上拼音,独立读题,先读出声音,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养成做题前自主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为了防止光读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在数学阅读实践中,注重做题时把学生的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每次读完题目,我会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读懂了什么,怎么想的,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对于说得好的学生,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让他们在数学阅读实践中不断感受阅读收获的成功体验,增强数学阅读的自信。
2. 落实预习,激活学生数学阅读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数学课本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依据。它是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窗口和工具。有些数学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窗口,常把数学课本当做习题集使用,忽视指导学生对内容的阅读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实践中我发现恰当的预习教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增强了听课的效果。低年级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等因素的制约,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常感课前预习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设计相应的预习阅读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将要讲哪些内容,其中哪些自己可以看懂,哪些还有困难,并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为学生的阅读导向,使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阅读的针对性强,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但是阅读数学书,很少有学生将其作为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激发兴趣,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悦读”。
1. 创设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还处在与小猫小狗为伴、与洋娃娃说悄悄话的年龄,生活在梦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如果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具和激励的语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教学“多一些,少一些”。课始,我手捧大量用彩纸剪的智慧星对大家说:“我们的动物朋友听说咱们班小朋友特别聪明,就让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么美丽的智慧星,它们再三叮嘱一定要奖给专心听讲、爱动脑筋、举手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其实这些智慧星是小猴和小狗比赛时做的,想知道比赛的结果吗? ”学生数学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课件上出示的小猴说:“我做了 34个”小狗说:“我做的比你多一些”接着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图中的信息,猜测小狗做了多少个,逐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实践证明,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添加一些激励语言,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活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比赛
当学生练习有了一定经验,就会凭经验做题,而忽视题目的根本要求,很多学生往往题目只读一半就开始做题。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变换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比如:让读题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小朋友都努力把题读好,希望自己是昀棒的那个;还有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的方法,这样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的游戏中,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3. 引入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
爱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谜语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数学的能力。我曾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有人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从河的这边运到对岸去,船一次只能载人和其中的一样东西,运的次数不限,怎样运才能使狼不吃羊,羊不吃白菜呢?”孩子们对这类题兴趣强烈,他们思考非常认真。之后我注意收集类似习题,孩子们也已经不再满足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数学题,希望得到更多这样的练习。为此我向家长推荐有关数学课外阅读的书籍,促进孩子自主阅读。我还专门设立每周一次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建立展示自我的平台。实验结果如我所愿,孩子自主数学课外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能力也显著提高。
三、教给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有它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进行指导,所以应该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低年级数学主要阅读情景图和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内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认为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昀好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低年级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弱,对教材中含有比较复杂信息的数学情景图,要引导有顺序地进行观察。例如,教学一年级第一课《数一数》,要引导学生从左到右或自上而下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并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对于数学问题情景中的多余信息,难以筛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和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通过阅读理解,建立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数学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许多不同的困难,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