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6年级这个班的语文教学经验得失来看,我总结了一下: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对作文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自己很重视,学生却不重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十分令人担忧。普遍表现为词句贫乏,叙述顺序杂乱,段落不清晰,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标点符号不会用等等,更别说达到自主作文做到表情达意了。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最后仍然写不出象样的文章。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
如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我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学生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生在读中缺乏指导,没有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没有形成一定的语言积淀,所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积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积累情感的宣泄方式。当积累达到饱满程度后,学生写的话就变得真切感人,而这一切,得归根于教师的阅读指导。
指导好学生的阅读,首先得要上好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充分地利用好课文,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每册语文课本的封面和课文中的一些插图,色彩鲜艳,意境深远,是指导学生看图写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每册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分属不同的体裁,语言活泼、典范,生动有趣,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有从阅读入手,做到读写的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从理论上来看,它居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一: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一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其二: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力的发展靠积累、靠模仿、靠内化、靠积淀。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阅读过程是一个由输入、储存、处理、输出等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而读写分离的阅读往往使这个系统支离破碎,它往往只重视输入、储存信息,忽略了处理信息,特别是信息的输出。读写结合重视信息的输出,使阅读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且读写结合使写作找到一种新的形式,它把语文学习置于“吸收”—“发表”的动态转化中,使阅读所得能够迅速转化为写的成果,实用性较强。
如果能精心地上好每一篇课文,贯穿好作文因素的训练,它会有特别好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写作兴趣,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让学生能运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激活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知识积累。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活”,“仿”中求“创”, “仿”中求“新”,从而让学生做到愿写、能写、乐写。
(四)开发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只要读写结合进行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五)陶冶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既学会作文,又学会做人。
如何有效积累挖掘课文习作素材,从而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充实其语言储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研究怎样从课本出发,挖掘课文中习作资源,有效积累习作素材,储备语言。
在每篇课文的重点习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习作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说写练习中,为自己的表达服务。把说、写、评、导、改融合在学生习作训练的全过程中,这样从部分到整体,整体中有部分,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2、探索课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将课本阅读教材与作文教学打通,依据大纲对各年段作文的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活用课本,通过读写结合,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习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创新垫定扎实基础。
3、享受校园生活
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生活是他们的写作资源之一。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生活是他们的写作资源之一。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课文学完之后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使作文教学和课本学习融为一体。
如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学生爱写、会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我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学生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生在读中缺乏指导,没有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没有形成一定的语言积淀,所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积累语言的表达方式,是积累情感的宣泄方式。当积累达到饱满程度后,学生写的话就变得真切感人,而这一切,得归根于教师的阅读指导。
指导好学生的阅读,首先得要上好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充分地利用好课文,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每册语文课本的封面和课文中的一些插图,色彩鲜艳,意境深远,是指导学生看图写话,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每册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本,分属不同的体裁,语言活泼、典范,生动有趣,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有从阅读入手,做到读写的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感悟积累是什么?就是通过阅读来吸收,来积淀语感经验,来积累语言材料。运用是什么?运用就是倾吐,就是表达。从理论上来看,它居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一: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一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其二:读写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力的发展靠积累、靠模仿、靠内化、靠积淀。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阅读过程是一个由输入、储存、处理、输出等构成的信息加工系统。而读写分离的阅读往往使这个系统支离破碎,它往往只重视输入、储存信息,忽略了处理信息,特别是信息的输出。读写结合重视信息的输出,使阅读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且读写结合使写作找到一种新的形式,它把语文学习置于“吸收”—“发表”的动态转化中,使阅读所得能够迅速转化为写的成果,实用性较强。
如果能精心地上好每一篇课文,贯穿好作文因素的训练,它会有特别好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写作兴趣,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让学生能运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激活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知识积累。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活”,“仿”中求“创”, “仿”中求“新”,从而让学生做到愿写、能写、乐写。
(四)开发智力资源。知识贫乏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阅读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这既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又促使后进生及早转化。通过以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只要读写结合进行下去一定会促使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五)陶冶思想情操。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思想教育因素,课堂教学对课文进行具体“解剖”的进修,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阅读可以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引向知识海洋,引向真理的高峰,他们随时可以与伟人见面,与英雄交谈,既能认识客观规律,又能改造主观世界,既学会作文,又学会做人。
如何有效积累挖掘课文习作素材,从而解放学生作文观念,丰富其写作内容,充实其语言储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研究怎样从课本出发,挖掘课文中习作资源,有效积累习作素材,储备语言。
在每篇课文的重点习作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习作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说写练习中,为自己的表达服务。把说、写、评、导、改融合在学生习作训练的全过程中,这样从部分到整体,整体中有部分,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可控、高效、开放、有序的系统。
2、探索课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主要做法是将课本阅读教材与作文教学打通,依据大纲对各年段作文的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活用课本,通过读写结合,有计划地分散落实一些习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创新垫定扎实基础。
3、享受校园生活
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生活是他们的写作资源之一。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生活是他们的写作资源之一。要把这种资源开发出来,就要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课文学完之后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尽情表达各自内心世界的感受,使作文教学和课本学习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