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行素质教育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仍有部分人抱着老传统,与过去应试教育时的观念、方法没什么差别,这种现状必然会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总结几年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看法。一、摒弃呆板单一,科学灵活教学,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二、远离平铺直叙,创设历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认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四、投身素质教育,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提高自身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自开始实施,至今已有几个年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对其已由陌生到逐渐熟悉。头脑中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师们也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模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堂,一时间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还有部分教师面对素质教育的浪潮依然抱着保守的态度,致使陈旧的教法、老化的知识、僵化的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然而,历史学科虽是对已经发生、不可改变的事件的学习,但是却应该常教常新,避免千篇一律。面对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新的挑战。为此,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应该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能力,積极营造有魅力的历史课堂,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摒弃呆板单一、科学灵活教学,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教师多使用单一的“填鸭式”教法。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应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师生双方应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要想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还要有科学的方法。首先,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若要消化和提升所学的历史知识,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本身所反映的应该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史中,有着多如繁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外在关系,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学历史,必须要有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部分来学习、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必须把这段历史放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了解英国的现状即已经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掌握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这样才可以理解: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此时发生这场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对中英两国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清朝战败为什么具有必然性?
二、远离平铺直叙,创设历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的火烧圆明园事件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授课时出示火烧圆明园的图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把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摧毁中国文化、践踏世界文明的丑恶嘴脸直观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相信这种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带来的心灵震撼,远比教师的空口讲述要强烈得多。
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认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中要开展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并且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成功之后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就会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课堂上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让学生成长为有独特个性的人,相信能对事物提出自己见解的人,一定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投身素质教育,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提高自身能力。
首先,身为教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却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要以学生自主地、 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也就是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变,从“教导”变为“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严肃变为和谐活跃;师生之间则要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关系。总的来说,新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其次,要不断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时,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独立的学科教育,即使跨科联系,也是服务于本学科教育的需要。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地跨科渗透。这样教师既要更新专业知识理论,又要进一步拓宽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第三,要完善人格修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会做人”之人,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良好榜样。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一定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理念,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自开始实施,至今已有几个年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对其已由陌生到逐渐熟悉。头脑中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师们也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模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堂,一时间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还有部分教师面对素质教育的浪潮依然抱着保守的态度,致使陈旧的教法、老化的知识、僵化的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然而,历史学科虽是对已经发生、不可改变的事件的学习,但是却应该常教常新,避免千篇一律。面对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新的挑战。为此,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应该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能力,積极营造有魅力的历史课堂,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摒弃呆板单一、科学灵活教学,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教师多使用单一的“填鸭式”教法。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应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师生双方应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要想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还要有科学的方法。首先,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若要消化和提升所学的历史知识,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本身所反映的应该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史中,有着多如繁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外在关系,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学历史,必须要有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部分来学习、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必须把这段历史放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了解英国的现状即已经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掌握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这样才可以理解: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此时发生这场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对中英两国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清朝战败为什么具有必然性?
二、远离平铺直叙,创设历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的火烧圆明园事件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在授课时出示火烧圆明园的图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把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摧毁中国文化、践踏世界文明的丑恶嘴脸直观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相信这种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带来的心灵震撼,远比教师的空口讲述要强烈得多。
三、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认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中要开展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并且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成功之后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就会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课堂上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让学生成长为有独特个性的人,相信能对事物提出自己见解的人,一定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投身素质教育,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提高自身能力。
首先,身为教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却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要以学生自主地、 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也就是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变,从“教导”变为“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严肃变为和谐活跃;师生之间则要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关系。总的来说,新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其次,要不断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时,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独立的学科教育,即使跨科联系,也是服务于本学科教育的需要。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地跨科渗透。这样教师既要更新专业知识理论,又要进一步拓宽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第三,要完善人格修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会做人”之人,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良好榜样。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一定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理念,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