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为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近年来煤炭资源型城市陷入发展困境,严重影响到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走势与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必要性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十分缓慢,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尤显步履蹒跚,城市特征不甚明显。直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资源开发的地区多为资源中心,形成城市的数量还不多,且多为城镇,规模不大。近代列强侵华,致使大量煤炭资源得到开采,出现了一批近代新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多呈现畸形发展的态势。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况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按资源分类的一种,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和利用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特点是城市兴起或发展与资源蕴藏和开采规模紧密相关。已有成果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方面,在确定资源型城市定量标准的研究方面:樊杰在定义煤炭资源型城市时,以煤炭采选业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作为煤城的划分标准;陈耀在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时,选取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1亿元,且其占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以上。[1]笔者倾向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定义是因开采地下煤炭资源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且煤炭采选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城市。[2]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及分类
目前,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划分以及其种类的划分,学术界说法不一。在这里,笔者选取了王青云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确定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为118 座。并且对资源型城市按照资源类别划分,我国资源型城市分为煤炭、森工、有色冶金、石油、黑色冶金等类型城市。这其中,煤炭城市有63座,森工城市有21座,有色金属城市有12座,石油城市有9座,黑色冶金城市有8座,其他城市5座,煤炭资源型城市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53%[3]。可见,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型城市中占大多数。
在63座煤炭资源型城市中,按行政级别分类:地级市占29座,县级市34座;按城市规模分类,特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在100-200万之间)有3座,为唐山、抚顺和邯郸,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在50-100万之间)有9座为大同、淮南、鸡西、枣庄、阜新、平顶山、淮北、鹤岗和焦作;其余为中小城市。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一)对煤炭及煤炭产业的高度依赖性
煤炭资源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性、不可再生性和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不可逆转性共同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问题。煤炭产业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条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核心的。
(二)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是因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兴起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单一性,煤炭产区大都走上了追求煤炭开采数量的扩张、忽视煤炭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化开发的道路,导致主导产业单一,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产业长期得不到开发,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
(三)城市经济的衰落
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和煤炭产业,因此,一旦煤炭资源萎缩枯竭,很难摆脱矿竭城衰的命运。近年来,我国部分煤炭资源型城市便经受了这一痛苦历程。例如:煤炭城市阜新在煤炭产业萎缩后,城市GDP“七五”“八五”“九五”3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增长2.0%,大大低于全省午均8%-9%的增长水平;转型前的2000年,城市人均GDP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1/3,人均收入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60%-70%。与阜新同处辽宁省的北票市更是在“九五”期间甚至出现了-4.8%的经济负增长。[4]
(四)城市环境的恶化
工矿业经济活动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严重。在我国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根据1998年的调查,每采万吨煤炭引起地面下沉0.2公顷[5],据此我国每年煤炭开采形成的塌陷土地有1.5万-2万公顷;我国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量高达60-70亿吨,其中煤废渣就有30多亿吨;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立方米。[6]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是按照“一矿一城”的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煤矿开到这里,城就建在这儿。因此,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建城条件很难满足一个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绿化等方面的要求,像黑龙江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是建在丘陵上的;安徽省的淮南市则出现了布局分散的城市建设,这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并且很多城市在当时不注重城市的规划,导致了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合理。
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还面临很多发展局限,比如煤炭企业负担过重、下岗失业人员剧增、人才缺失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何要走转型之路是每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链条式”、直线递进式的产业群构造方式,由煤炭产业和与之相关的若干个产业构成,从而形成产业群体优势。[7]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这种“链条式”的产业群构造方式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从而引发城市的经济危机,阻碍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要素流动过程中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实现城市价值所具有的各种竞争优势的系统合力。[8]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就是煤炭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变化,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程,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可耗竭性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提升竞争力的空间是不足的。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是主导产业也就是煤炭产业的转型。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
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可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新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新经济时代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了历史必然。
四、结语
在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大量矿物原料、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资源型城市先后陷入发展的困境。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剧、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的逐步老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煤炭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诸如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下岗人员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煤炭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到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遇到的种种困境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何要进行转型?这是每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并且探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3][4]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14;39.
[2]国家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院课题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R].北京:2002.
[5]李延江.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煤炭经济出版社,2004:71.
[6]吴奇修.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7][8]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4;65.
【作者简介】
王磊(1987— ),男,山东枣庄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城市史。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必要性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十分缓慢,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尤显步履蹒跚,城市特征不甚明显。直至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资源开发的地区多为资源中心,形成城市的数量还不多,且多为城镇,规模不大。近代列强侵华,致使大量煤炭资源得到开采,出现了一批近代新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多呈现畸形发展的态势。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况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按资源分类的一种,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和利用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特点是城市兴起或发展与资源蕴藏和开采规模紧密相关。已有成果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方面,在确定资源型城市定量标准的研究方面:樊杰在定义煤炭资源型城市时,以煤炭采选业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作为煤城的划分标准;陈耀在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时,选取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1亿元,且其占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以上。[1]笔者倾向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定义是因开采地下煤炭资源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且煤炭采选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城市。[2]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及分类
目前,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划分以及其种类的划分,学术界说法不一。在这里,笔者选取了王青云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确定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为118 座。并且对资源型城市按照资源类别划分,我国资源型城市分为煤炭、森工、有色冶金、石油、黑色冶金等类型城市。这其中,煤炭城市有63座,森工城市有21座,有色金属城市有12座,石油城市有9座,黑色冶金城市有8座,其他城市5座,煤炭资源型城市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53%[3]。可见,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型城市中占大多数。
在63座煤炭资源型城市中,按行政级别分类:地级市占29座,县级市34座;按城市规模分类,特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在100-200万之间)有3座,为唐山、抚顺和邯郸,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在50-100万之间)有9座为大同、淮南、鸡西、枣庄、阜新、平顶山、淮北、鹤岗和焦作;其余为中小城市。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一)对煤炭及煤炭产业的高度依赖性
煤炭资源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性、不可再生性和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不可逆转性共同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问题。煤炭产业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条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核心的。
(二)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往往是因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兴起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单一性,煤炭产区大都走上了追求煤炭开采数量的扩张、忽视煤炭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化开发的道路,导致主导产业单一,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产业长期得不到开发,难以形成综合发展能力。
(三)城市经济的衰落
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和煤炭产业,因此,一旦煤炭资源萎缩枯竭,很难摆脱矿竭城衰的命运。近年来,我国部分煤炭资源型城市便经受了这一痛苦历程。例如:煤炭城市阜新在煤炭产业萎缩后,城市GDP“七五”“八五”“九五”3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增长2.0%,大大低于全省午均8%-9%的增长水平;转型前的2000年,城市人均GDP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1/3,人均收入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60%-70%。与阜新同处辽宁省的北票市更是在“九五”期间甚至出现了-4.8%的经济负增长。[4]
(四)城市环境的恶化
工矿业经济活动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严重。在我国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根据1998年的调查,每采万吨煤炭引起地面下沉0.2公顷[5],据此我国每年煤炭开采形成的塌陷土地有1.5万-2万公顷;我国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量高达60-70亿吨,其中煤废渣就有30多亿吨;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立方米。[6]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是按照“一矿一城”的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煤矿开到这里,城就建在这儿。因此,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建城条件很难满足一个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绿化等方面的要求,像黑龙江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是建在丘陵上的;安徽省的淮南市则出现了布局分散的城市建设,这都大大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并且很多城市在当时不注重城市的规划,导致了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合理。
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还面临很多发展局限,比如煤炭企业负担过重、下岗失业人员剧增、人才缺失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何要走转型之路是每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链条式”、直线递进式的产业群构造方式,由煤炭产业和与之相关的若干个产业构成,从而形成产业群体优势。[7]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这种“链条式”的产业群构造方式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从而引发城市的经济危机,阻碍了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要素流动过程中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实现城市价值所具有的各种竞争优势的系统合力。[8]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就是煤炭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变化,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程,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可耗竭性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提升竞争力的空间是不足的。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是主导产业也就是煤炭产业的转型。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走转型之路是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变的必然
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可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新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新经济时代工业制造业的贡献率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了历史必然。
四、结语
在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大量矿物原料、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资源型城市先后陷入发展的困境。随着煤炭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剧、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的逐步老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煤炭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诸如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下岗人员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煤炭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到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遇到的种种困境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何要进行转型?这是每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并且探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3][4]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14;39.
[2]国家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院课题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R].北京:2002.
[5]李延江.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M].北京:煤炭经济出版社,2004:71.
[6]吴奇修.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7][8]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4;65.
【作者简介】
王磊(1987— ),男,山东枣庄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城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