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望子成龙的压力,使初中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消除与矫治。充分认识学生自我概念在心理问题形成与心理健康机制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利于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自我概念;初中生;心理健康;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心理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望子成龙的压力,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消除与矫治,这就使得中学生常常表出自卑、孤僻、嫉妒、任性、虚荣、抑郁等不健康心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及周围的朋友、教师和同学等外在因素,同时也需要自身主观的努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入手。
一、客观方面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摆在重要的位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人才观、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能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的影响又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我们都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熏目染、直接、直观的影响。所以老师与家庭的联系就成了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作为教育者,应当不断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以便做出正确引导。只有家长、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文体活动,如组织运动会、拔河比赛、春游等。这类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解除学生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同学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也可通过参加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升国旗仪式、各种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生动有趣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汇演、演讲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主观方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哥德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且能以坚毅达成它。”伟大的理想能使人具有远见,能调动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能激发稳定的内在动力,产生惊人的毅力,充分发挥出人的潜质和才能。如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确定远期与近期的奋斗目标,并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搜集名人刻苦成才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鞭策。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培养自信心,发展创造力。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每一节课前,可组织学生开展“我进步了”、“我能行”等为主题的发言活动;在做每一件事后,都大喊一声“我行”、“我真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积极的心态、充分的自信,完成一天的学习。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使他们逐步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人。
第三,让学生正视现实悦纳自己。青少年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奇心过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对未成年学生来说,几经挫折后,少数同学会失去前进的勇气,感觉度日如年。这时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开导,让他们把闷在心里的痛苦主动向老师、同学和亲友倾诉,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及自身无法改变的生理缺陷,从而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乐观精神。
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靠个人的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活动,努力锻炼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是要加强对学习兴趣、态度和意志的自我培养与训练。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学生主体康复的重要作用,把心理辅导建立在学生自行主动成长的基础上,这也符合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自我概念;初中生;心理健康;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心理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望子成龙的压力,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排解、消除与矫治,这就使得中学生常常表出自卑、孤僻、嫉妒、任性、虚荣、抑郁等不健康心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及周围的朋友、教师和同学等外在因素,同时也需要自身主观的努力。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入手。
一、客观方面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摆在重要的位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人才观、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能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的影响又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我们都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熏目染、直接、直观的影响。所以老师与家庭的联系就成了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作为教育者,应当不断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以便做出正确引导。只有家长、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文体活动,如组织运动会、拔河比赛、春游等。这类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充实感,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解除学生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同学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也可通过参加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升国旗仪式、各种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生动有趣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汇演、演讲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主观方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哥德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且能以坚毅达成它。”伟大的理想能使人具有远见,能调动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能激发稳定的内在动力,产生惊人的毅力,充分发挥出人的潜质和才能。如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确定远期与近期的奋斗目标,并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搜集名人刻苦成才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鞭策。
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培养自信心,发展创造力。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分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每一节课前,可组织学生开展“我进步了”、“我能行”等为主题的发言活动;在做每一件事后,都大喊一声“我行”、“我真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积极的心态、充分的自信,完成一天的学习。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使他们逐步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人。
第三,让学生正视现实悦纳自己。青少年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奇心过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对未成年学生来说,几经挫折后,少数同学会失去前进的勇气,感觉度日如年。这时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开导,让他们把闷在心里的痛苦主动向老师、同学和亲友倾诉,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及自身无法改变的生理缺陷,从而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乐观精神。
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靠个人的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活动,努力锻炼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是要加强对学习兴趣、态度和意志的自我培养与训练。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学生主体康复的重要作用,把心理辅导建立在学生自行主动成长的基础上,这也符合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