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整体设计的模式就是主张根据教学内容多课时统一设计、作一整体安排,反对将专题教学内容分割开来,零碎教学;它要求教学设计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并把教材的表述作为历史情境的一种表现,通过探究的方式把教学主题、案例分析、学生探究、发散与拓展、评价、收获与存疑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在知识的动态运行之中,以案例形式让学生去探究、去选择,突出学生知识学习的生成与运用。下面从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对这一模式作一粗略的推介。
关键词 高中历史;专题教学
一、理论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认识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在课程结构上,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要求中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和交流合作[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组对新课程的内容选取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强调历史新课程体系必须具备下列七个方面:①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②课程内容应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③课程内容应有利于课程和教材的多样化;④课程应加大文化史、科技史、法律史、社会生活史的比重;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应体现不同的层面;⑥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征;⑦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2]。基于上述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设计的理念,把上述目标、内容、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抛开割裂它们关系的分裂的“纯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机地采取整体设计和整体教学。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应是一个完整的专题。如在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时,笔者就紧紧围绕国家主权的两条主线:①列强侵华史(或称中华民族屈辱史),②中国军民维护主权抗击侵略的历史(或称中华民族抗争史)。探究两个问题即对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的认识和中国军民是如何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丰碑的感悟,不以章节子目为单元讲授,而是把探究的问题以“时空隧道”式组合起来,构成本专题学习的两个部分,这样的整体设计的探究使百年危机、百年抗争史的线索清晰,更有利于学生对百年历史的理性思考,也体现了课标要求多样性的结合。
2.基于教材结构的变化
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的基本脉络,重在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②以专题形式排序,具有跳跃性思维的特点。③结构变化大,材料芜杂。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每个模块共有多个“学习专题”组成。每一“学习专题”由“专题导学”、 “学习内容”和“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三部分构成。“专题导学”包括“导语”和“学习建议”两个栏目,主要介绍本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学习内容”是“学习专题”的主体。每一“学习专题”有2-4个“学习内容”。每一“学习内容”有3-5个子目,文中配插 “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等提示框和若干幅说明教材内容的历史图表。正文后附设"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包括“专题小结”、“问题研讨”及“收获与存疑”等栏目[3]。④历史教学需要拓展一些乡土史料。⑤主线式编写教材,因此归纳比较的对比性思维成为探究的主导性思维。上述的要求和特点为教材的多样化作了框架,对中学教学最大的要求是基础性内容和特色化教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就是特色化的一个表现。
整体教学设计是从"用教材观"出发的,把教材定位于《课程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的教具之一,考试的参考。教材相对于浩瀚的史料而言,仅仅是体现了编者思想的一种文本而已,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兴趣的出发点,要进一步研修历史需要更多的拓展,需要更多的自主探索。整体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依托,把教材展现的史料作为某一历史知识点展示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教材的学术观点,培养学生通过归纳比较逐步实现创新。如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整体教学设计是依托教材通过讨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这两个问题,依托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教材所提供的思考点,触发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发散,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去论证,把教师的"教"缩短到最低限,充分引导学生的学。
3.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已经除了人生经历的不同之外,高中学生的世界观、知识面、人格、心里等诸方面不一定比教师逊色,学校、课堂、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校把教材及其所蕴涵的知识作为教学目的的时代已经不复返了。那种以覆盖知识面的"教"与无限延长时间的"学"已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是要把学科教学作为公民必备素质的基础知识的教育,要从学生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角度考虑,知识教育是"被用来开启心智,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找到了通向美德的通道"[4]。高中的新课程在实践这样的理想时提出了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包括如何设计和提出相关学科领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规律的理解,有助形成终身学习者。
整体教学设计的安排不仅是"只服从学科逻辑,更是服从学生发展的逻辑"[5]。根据这一思想,在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案例积淀的过程",把线索和众多相关的材料简化,突出主干,更突出探究的深化。教学中通过选择性的案例选取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把历史的学习过程变为享受历史精神,提高人生境界的过程。如在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整体教学中,本专题就是提供两个案例供学生选择研究: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②美国总统共和制,这是资本主义典型的代议制,对它们的研究就是深入学习资本主义代议制的过程,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促进了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拓展。
二、整体教学设计的案例
整体教学设计是通过探究的方式把教学主题、案例分析、学生探究、发散与拓展、评价、收获与存疑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在知识的动态运行之中,以案例形式让学生去探究、去选择,突出学生知识学习的生成与运用。因此这一模式的结构应包括下列部分:探究主题、探究情境、案例分析、发散与拓展、归纳与比较、评价方式、收获与存疑等。下面展示的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如下:[6]
教学时间是四课时,教材在编写上重在线索的贯连,显示了知识的主干性。在整体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探究三个定律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合作学习选择情境 选择案例
第三课时 交流分享
第四课时 收获存疑
教学整体设计详细内容见下表:
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实施的核心是要抓住专题教学内容的核心,抓住专题的最突出的特点,明确了主轴,才能有拓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整体思考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实行多课型的整合,从而使专题整体教学具有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结构上的联系,在实践上才能有活力。这一模式的实行需要教师认真领会课标的要求,用新课程的理念去引领自己的教学;还需要评价上的保障,要附之以多种可行的科学评价方式,如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考试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21页。
[2]《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1-22页。
[3]《历史必修一前言》人民出版社
[4] 郅庭瑾,《为智慧而教》《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7月第12-16页。
[5]《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页
[6] 《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关键词 高中历史;专题教学
一、理论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认识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在课程结构上,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要求中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和交流合作[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组对新课程的内容选取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强调历史新课程体系必须具备下列七个方面:①课程内容必须少而精;②课程内容应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③课程内容应有利于课程和教材的多样化;④课程应加大文化史、科技史、法律史、社会生活史的比重;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应体现不同的层面;⑥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征;⑦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2]。基于上述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设计的理念,把上述目标、内容、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抛开割裂它们关系的分裂的“纯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机地采取整体设计和整体教学。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应是一个完整的专题。如在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学时,笔者就紧紧围绕国家主权的两条主线:①列强侵华史(或称中华民族屈辱史),②中国军民维护主权抗击侵略的历史(或称中华民族抗争史)。探究两个问题即对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的认识和中国军民是如何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丰碑的感悟,不以章节子目为单元讲授,而是把探究的问题以“时空隧道”式组合起来,构成本专题学习的两个部分,这样的整体设计的探究使百年危机、百年抗争史的线索清晰,更有利于学生对百年历史的理性思考,也体现了课标要求多样性的结合。
2.基于教材结构的变化
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的基本脉络,重在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②以专题形式排序,具有跳跃性思维的特点。③结构变化大,材料芜杂。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每个模块共有多个“学习专题”组成。每一“学习专题”由“专题导学”、 “学习内容”和“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三部分构成。“专题导学”包括“导语”和“学习建议”两个栏目,主要介绍本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学习内容”是“学习专题”的主体。每一“学习专题”有2-4个“学习内容”。每一“学习内容”有3-5个子目,文中配插 “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等提示框和若干幅说明教材内容的历史图表。正文后附设"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包括“专题小结”、“问题研讨”及“收获与存疑”等栏目[3]。④历史教学需要拓展一些乡土史料。⑤主线式编写教材,因此归纳比较的对比性思维成为探究的主导性思维。上述的要求和特点为教材的多样化作了框架,对中学教学最大的要求是基础性内容和特色化教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就是特色化的一个表现。
整体教学设计是从"用教材观"出发的,把教材定位于《课程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的教具之一,考试的参考。教材相对于浩瀚的史料而言,仅仅是体现了编者思想的一种文本而已,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兴趣的出发点,要进一步研修历史需要更多的拓展,需要更多的自主探索。整体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依托,把教材展现的史料作为某一历史知识点展示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教材的学术观点,培养学生通过归纳比较逐步实现创新。如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整体教学设计是依托教材通过讨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这两个问题,依托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教材所提供的思考点,触发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发散,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去论证,把教师的"教"缩短到最低限,充分引导学生的学。
3.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已经除了人生经历的不同之外,高中学生的世界观、知识面、人格、心里等诸方面不一定比教师逊色,学校、课堂、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校把教材及其所蕴涵的知识作为教学目的的时代已经不复返了。那种以覆盖知识面的"教"与无限延长时间的"学"已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是要把学科教学作为公民必备素质的基础知识的教育,要从学生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角度考虑,知识教育是"被用来开启心智,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找到了通向美德的通道"[4]。高中的新课程在实践这样的理想时提出了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包括如何设计和提出相关学科领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规律的理解,有助形成终身学习者。
整体教学设计的安排不仅是"只服从学科逻辑,更是服从学生发展的逻辑"[5]。根据这一思想,在整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案例积淀的过程",把线索和众多相关的材料简化,突出主干,更突出探究的深化。教学中通过选择性的案例选取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把历史的学习过程变为享受历史精神,提高人生境界的过程。如在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整体教学中,本专题就是提供两个案例供学生选择研究: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②美国总统共和制,这是资本主义典型的代议制,对它们的研究就是深入学习资本主义代议制的过程,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促进了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拓展。
二、整体教学设计的案例
整体教学设计是通过探究的方式把教学主题、案例分析、学生探究、发散与拓展、评价、收获与存疑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在知识的动态运行之中,以案例形式让学生去探究、去选择,突出学生知识学习的生成与运用。因此这一模式的结构应包括下列部分:探究主题、探究情境、案例分析、发散与拓展、归纳与比较、评价方式、收获与存疑等。下面展示的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如下:[6]
教学时间是四课时,教材在编写上重在线索的贯连,显示了知识的主干性。在整体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探究三个定律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合作学习选择情境 选择案例
第三课时 交流分享
第四课时 收获存疑
教学整体设计详细内容见下表:
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实施的核心是要抓住专题教学内容的核心,抓住专题的最突出的特点,明确了主轴,才能有拓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整体思考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实行多课型的整合,从而使专题整体教学具有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结构上的联系,在实践上才能有活力。这一模式的实行需要教师认真领会课标的要求,用新课程的理念去引领自己的教学;还需要评价上的保障,要附之以多种可行的科学评价方式,如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考试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21页。
[2]《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1-22页。
[3]《历史必修一前言》人民出版社
[4] 郅庭瑾,《为智慧而教》《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7月第12-16页。
[5]《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页
[6] 《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