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让语文课更有魅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8577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听到“以读代讲”,我困惑不已,教师可以不用讲,只让学生读,就能成一堂课?在江苏省通州区实验中学听了几节同题异构课之后,我不禁暗笑自己太“迂”,这几节课让我对“以读代讲”有了新的认识。“以读代讲”的提出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设定了新的高度。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以读代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以读促读,书声琅琅
  1.以教师的读促学生的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朗读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的语文课,多媒体的运用多了,教师的范读却少了,更多的是用网络录音来替代,但笔者认为教师的范读是不可省略的,它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有意识地去模仿教师的朗读。笔者曾经在某次课堂教学大赛中听到胡加俊老师执教的《杜甫诗两首》,胡老师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范读的作用。胡老师在朗读诗歌环节,示范朗读了第一句:“岱宗夫如何?”读得声情并茂,不用做过多的朗读要求,不用做过多的朗读指导,只是一个简单的范读就超出了我们所有听课者的想象。同学们接下去的朗读都带有胡老师的韵味、气场。学生读罢,全场听课教师都响起了掌声。在江苏省通州区实验中学听到的两堂课《猫》,也让我记忆犹新。其中,李鸣老师在处理“失猫之痛”环节时,就用了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读的方式。比如李老师读:“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因为 。”让学生想象读,在朗读中体会了作者的情感。笔者觉得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课堂也有了活力,不再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你会时不时听到教师与学生唯美的二重奏。书声琅琅便不再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2.以学生的读促学生的读
  如果说教师的读是一种引领,那么学生的读则可以说是一种促进。笔者在江苏省通州区实验中学还听了两堂《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赵晓丽老师在处理“读出这种恐惧”环节时,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男孩。“我不行!我会摔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怎样读出这个句子所体现出来的恐惧?在这里赵老师让学生读,第一个同学读完了,可能没有读出人物的恐惧,第二个同学就跃跃欲试了;在第二个同学的示范下,全班同学都尝试了这种“设身处地法”。而且让我们听课者都大为震惊的是,赵老师让第一位原本读得不是那么好的同学,在学生的示范读后,又做了第二次尝试,这次他放开了,情感把握很到位。掌声又一次在教室里响起。我想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课堂,课堂里有学生的互动、成长。书声琅琅也变得那么意义非凡。
  二、以读促赏,妙语生花
  1.以读带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欣赏文学作品必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力。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观摩课中也不乏“以读带赏”。在倪裕琴老师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体会心路历程”环节中,倪老师就是用读的方式来带动赏:她采用分角色朗读,“爸爸”要读出“平静地安慰”,“我”要读出“激动的绝望”;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人物的各种描写,最后都要归结到人的心理。通过读,很自然地将孩子们引领到人物心路历程上,由“紧张”到“绝望”再到“平静”这个心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就体会、理解得更深入了。课堂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更是水到渠成。
  2.读赏结合
  培育站王松祥老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把“读赏结合”做到了极致。王老师的“研读赏析”环节有这么一个问题:“在父亲来之前,面对悬崖,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结合文章加以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展示要求:读句子、说方法、讲感受。”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读的同学与赏的同学有交流有互换,让自己的小组读得出众、赏得出彩。所以读赏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赏析作品。
  三、以读促悟,耐人寻味
  1.读中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悟”不是只“在云端舞蹈”了,而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切实地贯彻。赵晓丽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用学生齐读课文中“这看起来我能做到”以及“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和最后一小节,然后假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小男孩,请你来谈谈下悬崖成功的经验。”同学们通过朗读以及情境的体验,悟出了“真正的悬崖在心里,自信地迈出每一步,成功就在你脚下” 的道理。初一的孩子能悟出这么深刻的道理,无疑要归功于朗读,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实在太少了,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对某些深刻的人生道理有所体悟。所以有人说,阅读可以拓展生命的高度,诚哉此论。
  2.悟中读
  阅读是感悟的前提,感悟则可促成阅读的提升。语文课堂如果能使读与悟融为一体,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培育站张倩老师的《诫子书》一课就把读与悟融合得天衣无缝。张老师以读来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整堂课由“读出文言之韵”“读出家书之情”“读懂训诫之理”三个环节构成,由浅入深、流畅自如、一气呵成,让学生读中悟出了做人、治学需要“静”。最后再次朗读《诫子书》,把学生的感悟再次转化到朗读,一节课就在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结束了。我们这些听课教师,感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漫上了心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认为“以读代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以读代讲”让语文课堂从此进入了“有声时代”;“以读代讲”不仅解放了老师,也调动了学生;“以读代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愿我们的师生都能徜徉在美好的朗读中!
其他文献
一次教研活动时,笔者遇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还会记得学生时代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吗?”“有多少语文课让你难忘?”于是笔者开始努力地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语文课,结果诧异地发现真的没有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在头脑中存放。但值得庆幸的是,时隔久远,依稀能记起一些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的片段,而那些片段,饱含智慧,充满艺术,至今仍历历在目。  语文课,何需难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
一、问题聚焦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阅读是初中课外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与目标”中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内容包括“各种类型的读物”,事实上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标者并不多,其中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类的阅读量更少。可以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类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初中课外阅读的一个盲点。这会导致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下降,也不利于学生阅
新课改浪潮滚滚袭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乃大势所趋。犹忆2009年盛夏,十堰市全体新高一的语文教师齐聚郧阳中学,参加了全省首批新课改培训,当时老师们都倍感振奋。特别是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让老师们耳目一新。  对于研究性学习,我自感还是敏锐的,开展了一些尝试。我深信:适应新课改要求,绝不可消极懈怠;应将登陆平台展示“网上成果”这一看似被动的任务,转化为培养贯穿高中始终的主动探索精神。  一、我
一、大陆文明的地理环境与“大一统”思想的确立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大一统”思想当然也不例外。  1.从地理条件到“大一统”思想的孕育  起源于黄河之滨的华夏先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西方文明的摇篮——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不同。先民們枕河据土,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发展农耕自然而然地成为唯一的选项;同时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等生存危机,采用集体而不是个体
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内容是阅读与写作。阅读教学中的绝大部分文本都是文学类文本,“文学就是人学”的命题决定了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人”,没有“人”的阅读教学是不合格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表达自我观点,正是从“人”的层面对学生进行的既有写作技巧更有“人”的本质体现的写作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更需形成自己的思想,在思想内涵中强调把学生当作“人”而非简单的知识接收器来对待。另外,语
作为教师的我们总在要求学生课外多阅读,但往往收效甚微。说起来,似乎每个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除了教师要求学生多阅读外,家长也给孩子买了很多的名著,可现实是孩子不爱看啊。  之前我在班上很随意地了解了下,请看过《海底两万里》的同学举手,班里三分之二的孩子举起了手。这让我心里略感欣慰,因为还没有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学生已走到前面。紧接着就有一次语文测试,里面有一道题,要求写出《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及主人公
教育是一门“心”的艺术,教师要想转化孩子。我实施了以下几点真爱的教育:  一、教育从“动心”一刻开始  开学还不到两周,学生对小林的投诉声就不断。“老师,小林没参加值日”“老师,小林乱扔垃圾”“老师,小林用铅笔刀划破了我的书包”……有一次下课后我在办公室准备休息,刚坐下不到一分钟,班长提着一袋垃圾递给我看,撅起的小嘴巴告诉我她有些愤怒,“怎么啦?这垃圾怎么惹你啦?”我低声问道。“小林上课的时候丢在
一、一个奇怪现象的背后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曾经呼吁:“高中同学们,请多多写记叙文,多多写自己吧!”“单从高考‘拿分’来看,写记叙文也分明优胜于议论文。”“面广量大的所谓‘议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均是公理、常理、大道理,甚至‘不讲理’。这种作文委实把阅卷人读倦了、读厌了。请想一想:这些作文能获得好的成绩吗?”  毋庸置疑,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写作文最大的追求以及成就感的来源便是取得理想的分数
[摘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还要让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进行论述,根据实际英语教学情况,合理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文化魅力,拓宽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沉溺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氛围中难以自拔,渐渐弱化了对中国传统
一年一度的百花奖教学竞赛是我们青年教师竞争、学习、成长的舞台。在教学竞赛的过程中,我们探究文本,分析学情,揣摩语言,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课堂实践中学会尊重学生、尊重自主、尊重规律。  《紫藤萝瀑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执教的两位老师对文本的开掘都从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入手,逐渐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获知文本背后传达的正能量: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投入全新的生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