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这门课程的教育地位也处在日益提升的趋势之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意识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让每一位初中生都了解历史的沉重感,所以在传统模式教学向多方位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高举“预设与生成并存”的教學大旗,促使学生参与到研究历史的全过程中去。历史作为一门文科,需要理解的内容数不胜数,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待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也有失偏颇,这就非常考验初中生的灵活力与思维辨析力。本文提倡教师采用“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手段来辅佐课堂,希望课堂上能够彰显师生互动共生的原则。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探究
本文提出的“预设与生成”是当下最热门的历史教学模式之一,所谓“预设”,即是教师于课前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预先设计;生成,就是将新的思想、结论和盘托出,显然,这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引出精彩的生成,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将历史的感染力与艺术魅力融汇到课堂中,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将预设课堂的教学目标由刚性转变为弹性
往小方面说,初中历史教学是提供给学生一种亲近历史的渠道;往大方面延伸,历史教育承载了思想熏陶的任务。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动荡、行为叛逆的时期,大多数学生的心思也无法完全集中在学习上,为了纠正这一局势,教师必须将沉重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转化为教学的力量,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责任所在,也施予他们无限的自豪感。在预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设置一些硬性问题来强迫学生去学习,而是需要通过一些有研究价值、文化气息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投入身心,才有可能生成有价值的结论,从而建设起完善的历史学习方法。
例如:在开讲《洋务运动》这一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目标:Ⅰ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详细地列举出洋务运动时期军事与民用工业两个领域的卓越进步;Ⅱ学完后能够脱离课本谈一谈当时的军事与民用工业的运作背景及运营情况,阐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大影响。经过分析,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个目标之间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Ⅰ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历史的影响延伸至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而Ⅱ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丰富材料总结出自己的深刻理解,并作出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的评价。前者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低要求,后者是想要拔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勇于表达自身的看法。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前没有采取预设的教法而直接切入正题,学生就缺乏了思考与讨论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这门课程也会产生陌生感。所以在预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建立弹性机制,切勿形成固定化的死板模式,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历史思想的全面形成。
二、巧用错误来纠正学生的思想,富有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让历史教学更加的灵活,教师通常都会强调动态生成而避免走静态生成的道路,显然后者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动态生成对起初的预设教学提出了更严谨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将教学的重心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不要一味地用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要细心地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性格差异。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部分大胆的学生也会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些问题之中必然也会产生一些象征性的错误,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切忌直接忽视,而要将这些视为宝贵的错误资源,以此警示学生以后不要再犯同类错误,这种生成模式往往来得更有成效,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得战斗欲,生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理念。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节课时,有一位学生表述了自己的想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一举是引起鸦片战争最根本的起源,所以近代社会惨遭的一系列厄运都是有因可循的。显然,这一说法太过于片面,他否决了林则徐的正面作用,这就是鲜活的错误资源,作为教师,为了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林则徐一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此说法进行辩论,而后发现其中的错误所在,久而久之,初中生的思维就会向全面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为学生的能动性发展预留了余地,也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动态生成的创新本质,让教学涌出了无限的灵活气息。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以生为本,发现他们思想要的错误,并以此为教学的素材来充实课堂,学生自然而然地也会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重视,他们也会逐步地正视历史学习。
三、预设开放型的问题,促进小组合作式研究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历史学科中的创造力并非十分明显,这是由于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按照了传统模式中的思想进行作答,缺乏了开放、自由、灵活的元素。预设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在列举问题的过程中要秉持“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的原则,用一些开放型的问题来为每位学生都提供思考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在听到教师的问题之后,才会萌生“一定要去解决”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内容时,既然提及到了“科技革命”一词,也就意味着教学进入了“近现代历史”的光明时期。当然,由于科技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教师便可以设置一下问题:①互联网现已遍布我国的各个角落,大家可否讨论一下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益处究竟有多少?②谈一谈你对最先进的克隆技术的看法。显然这些问题都具有时代的跟进性,这种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学生的畅所欲言,最终自然而然地会生成各种不同的想法。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课堂其实并非无迹可寻,只要教师能够做到首尾呼应,努力探究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世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牢记国耻,并激发学生“为国努力”的奋斗之心。因此,教师在展开弹性教学时,一定要在预设目标上狠下功夫,适时地提高、降低要求,同时还要再“生成环节”中随时调整教学的重心,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每一步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丽丽,突破预设樊笼,生成课堂精彩[J],山西教育(初中版),2016.
[2]施伟东,初中历史课堂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
作者简介:徐秀琴,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探究
本文提出的“预设与生成”是当下最热门的历史教学模式之一,所谓“预设”,即是教师于课前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预先设计;生成,就是将新的思想、结论和盘托出,显然,这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引出精彩的生成,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将历史的感染力与艺术魅力融汇到课堂中,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将预设课堂的教学目标由刚性转变为弹性
往小方面说,初中历史教学是提供给学生一种亲近历史的渠道;往大方面延伸,历史教育承载了思想熏陶的任务。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动荡、行为叛逆的时期,大多数学生的心思也无法完全集中在学习上,为了纠正这一局势,教师必须将沉重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转化为教学的力量,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责任所在,也施予他们无限的自豪感。在预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设置一些硬性问题来强迫学生去学习,而是需要通过一些有研究价值、文化气息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投入身心,才有可能生成有价值的结论,从而建设起完善的历史学习方法。
例如:在开讲《洋务运动》这一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目标:Ⅰ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详细地列举出洋务运动时期军事与民用工业两个领域的卓越进步;Ⅱ学完后能够脱离课本谈一谈当时的军事与民用工业的运作背景及运营情况,阐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大影响。经过分析,学生不难发现这两个目标之间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Ⅰ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历史的影响延伸至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而Ⅱ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丰富材料总结出自己的深刻理解,并作出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的评价。前者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低要求,后者是想要拔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勇于表达自身的看法。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之前没有采取预设的教法而直接切入正题,学生就缺乏了思考与讨论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这门课程也会产生陌生感。所以在预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建立弹性机制,切勿形成固定化的死板模式,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历史思想的全面形成。
二、巧用错误来纠正学生的思想,富有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让历史教学更加的灵活,教师通常都会强调动态生成而避免走静态生成的道路,显然后者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所以动态生成对起初的预设教学提出了更严谨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将教学的重心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不要一味地用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要细心地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性格差异。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部分大胆的学生也会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些问题之中必然也会产生一些象征性的错误,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切忌直接忽视,而要将这些视为宝贵的错误资源,以此警示学生以后不要再犯同类错误,这种生成模式往往来得更有成效,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得战斗欲,生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理念。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节课时,有一位学生表述了自己的想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一举是引起鸦片战争最根本的起源,所以近代社会惨遭的一系列厄运都是有因可循的。显然,这一说法太过于片面,他否决了林则徐的正面作用,这就是鲜活的错误资源,作为教师,为了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林则徐一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此说法进行辩论,而后发现其中的错误所在,久而久之,初中生的思维就会向全面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为学生的能动性发展预留了余地,也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动态生成的创新本质,让教学涌出了无限的灵活气息。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以生为本,发现他们思想要的错误,并以此为教学的素材来充实课堂,学生自然而然地也会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重视,他们也会逐步地正视历史学习。
三、预设开放型的问题,促进小组合作式研究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历史学科中的创造力并非十分明显,这是由于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按照了传统模式中的思想进行作答,缺乏了开放、自由、灵活的元素。预设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在列举问题的过程中要秉持“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的原则,用一些开放型的问题来为每位学生都提供思考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在听到教师的问题之后,才会萌生“一定要去解决”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内容时,既然提及到了“科技革命”一词,也就意味着教学进入了“近现代历史”的光明时期。当然,由于科技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教师便可以设置一下问题:①互联网现已遍布我国的各个角落,大家可否讨论一下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益处究竟有多少?②谈一谈你对最先进的克隆技术的看法。显然这些问题都具有时代的跟进性,这种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学生的畅所欲言,最终自然而然地会生成各种不同的想法。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课堂其实并非无迹可寻,只要教师能够做到首尾呼应,努力探究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世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牢记国耻,并激发学生“为国努力”的奋斗之心。因此,教师在展开弹性教学时,一定要在预设目标上狠下功夫,适时地提高、降低要求,同时还要再“生成环节”中随时调整教学的重心,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每一步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丽丽,突破预设樊笼,生成课堂精彩[J],山西教育(初中版),2016.
[2]施伟东,初中历史课堂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
作者简介:徐秀琴,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