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写作文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无米下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强调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关键词】重视感受;深入生活;捕捉信息;独立思考;掌握方法
解决中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要引导他们理解、思考和感受生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部分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这里的“所感”指的就是感受,《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关于写作能力训练的第3页就是:“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因此,切实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40分钟的作文,可学生前20分钟啃笔头,后20分钟瞎拼凑。问之,答曰:无话可说。是什么堵住了学生思维的泉眼?孩子们为什么对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
我想答案在于学生不重视观察生活,没有认识到感受生活的重要。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情感是成长佳作的底料,写作最终是植根在生活的土壤中的果实。
纵观古今文坛,成名作品皆是作者感受生活的结果。“花间蝴蝶成双对”尽是梁祝的忠贞之情;“城春草木深”则是杜甫的国破之悲。鲁迅为什么会刻画出祥林嫂、阿Q这样的悲剧形象?夏衍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就是因为他们能亲身感受体味生活。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
正如契诃夫所说:“您得把您的善意的眼神转移到朴素而健康的生活上来,在我们周围的这种生活真是太多了。你一睁开眼睛,这种生活的气息马上就会扑到您脸上来了。”
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脱离生活,就没有文章可言。“留心多样的事情,多看看”,随时开动脑筋,从而不断充实自己大脑的“材料仓库”(鲁迅语)。只有积极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
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试题。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去熟悉身边的人物,洞察周围的事物。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正是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受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可以使学生更热情地投入生活、更主动地观察生活、更自觉地在生活中接受熏陶、磨练和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获得生活的真谛。雷祯孝说过:“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而漫不经心的人,真理常从他们眼底下溜过。”感受需要一颗仔细、好奇的心,充满感情地观察、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要抓住生活中所有瞬间在你心中擦出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告诫学生,不只是做生活的“记者”更要做生活的“有情人”,平时要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睹物生情的习惯,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多情人能感受深刻,没有情的感受是苍白的。
四、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必须使学生真正感受生活,就要有一个思索认识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尤其甚者见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一个普通的数学“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针对这一现象,我引导学生分析,让他们动脑思考,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梦想“发”当脚踏实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看京剧,往往从人物一登场就可以对其善恶作出大致的判断:凡是脸上挂须的大都是正面人物,勾红脸的是忠义之士……但是不能把这个办法套用到生活中去,实际生活远比传统戏曲舞台纷繁复杂得多。人们面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物而上当的实例还少吗?因此,透过现象,由表及里,把感受和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五、重视具体方法的指导。
学生开始捕捉生活现象,总带有很大的盲目、随意和猎奇性,对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写作材料一般不易发现,不能及时捕捉到那些蕴含于生活表象之中的写作信息,这都依赖于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教给他们“开山取宝”的本领。
第一,运用联想。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想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彼地思考感受,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由沧海变桑田想到人生……经常这样联想,思维更加灵敏,心胸会更加开阔,也就增强了对生活的感受。
第二,展开想象。想象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纵向的深入,是联想的高级阶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它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实为虚,学生在写作文时,缺乏现象,就无法从事写作,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了翅膀,使之飞向广阔的天宇。
第三,确定一点,多维感受。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如写“太阳”可以让学生先后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街市,体会不同之处,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人云亦云。
练习作文,经常这样练习,学生就会放开思维,写作的思路也就会开阔些了。
生活是写作的沃土,观察是撒向这沃土的种子,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正是写作的雨露。离开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实感受,生活终将沦为荒原。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有米下锅”则就不在话下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这如春雨一样的感受慢慢滋润学生写作的心田,使学生在人生的天地、习作的乐园茁壮成长。
【关键词】重视感受;深入生活;捕捉信息;独立思考;掌握方法
解决中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要引导他们理解、思考和感受生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部分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这里的“所感”指的就是感受,《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关于写作能力训练的第3页就是:“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因此,切实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40分钟的作文,可学生前20分钟啃笔头,后20分钟瞎拼凑。问之,答曰:无话可说。是什么堵住了学生思维的泉眼?孩子们为什么对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
我想答案在于学生不重视观察生活,没有认识到感受生活的重要。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情感是成长佳作的底料,写作最终是植根在生活的土壤中的果实。
纵观古今文坛,成名作品皆是作者感受生活的结果。“花间蝴蝶成双对”尽是梁祝的忠贞之情;“城春草木深”则是杜甫的国破之悲。鲁迅为什么会刻画出祥林嫂、阿Q这样的悲剧形象?夏衍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就是因为他们能亲身感受体味生活。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
正如契诃夫所说:“您得把您的善意的眼神转移到朴素而健康的生活上来,在我们周围的这种生活真是太多了。你一睁开眼睛,这种生活的气息马上就会扑到您脸上来了。”
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脱离生活,就没有文章可言。“留心多样的事情,多看看”,随时开动脑筋,从而不断充实自己大脑的“材料仓库”(鲁迅语)。只有积极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
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试题。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生活、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去熟悉身边的人物,洞察周围的事物。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正是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受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可以使学生更热情地投入生活、更主动地观察生活、更自觉地在生活中接受熏陶、磨练和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获得生活的真谛。雷祯孝说过:“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而漫不经心的人,真理常从他们眼底下溜过。”感受需要一颗仔细、好奇的心,充满感情地观察、感受我们周围的世界,要抓住生活中所有瞬间在你心中擦出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告诫学生,不只是做生活的“记者”更要做生活的“有情人”,平时要有意识地养成触景生情、睹物生情的习惯,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多情人能感受深刻,没有情的感受是苍白的。
四、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必须使学生真正感受生活,就要有一个思索认识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尤其甚者见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一个普通的数学“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针对这一现象,我引导学生分析,让他们动脑思考,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梦想“发”当脚踏实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看京剧,往往从人物一登场就可以对其善恶作出大致的判断:凡是脸上挂须的大都是正面人物,勾红脸的是忠义之士……但是不能把这个办法套用到生活中去,实际生活远比传统戏曲舞台纷繁复杂得多。人们面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物而上当的实例还少吗?因此,透过现象,由表及里,把感受和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五、重视具体方法的指导。
学生开始捕捉生活现象,总带有很大的盲目、随意和猎奇性,对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写作材料一般不易发现,不能及时捕捉到那些蕴含于生活表象之中的写作信息,这都依赖于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教给他们“开山取宝”的本领。
第一,运用联想。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想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彼地思考感受,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由沧海变桑田想到人生……经常这样联想,思维更加灵敏,心胸会更加开阔,也就增强了对生活的感受。
第二,展开想象。想象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纵向的深入,是联想的高级阶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它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实为虚,学生在写作文时,缺乏现象,就无法从事写作,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了翅膀,使之飞向广阔的天宇。
第三,确定一点,多维感受。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如写“太阳”可以让学生先后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街市,体会不同之处,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人云亦云。
练习作文,经常这样练习,学生就会放开思维,写作的思路也就会开阔些了。
生活是写作的沃土,观察是撒向这沃土的种子,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正是写作的雨露。离开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实感受,生活终将沦为荒原。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他们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有米下锅”则就不在话下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这如春雨一样的感受慢慢滋润学生写作的心田,使学生在人生的天地、习作的乐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