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教学理论与实践内容脱节在高校较普遍。本文结合多年来自身对该课程的教学实际,分析了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基于教育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初步思路。
【關键词】食品质量检验技术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3061)。
【中图分类号】TS207.3-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9-02
《食品质量检验技术》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然而,由于该课程涉及实验动手操作内容比重极高,而多数院校相应的配套实验教学相对缺乏,学生实践实习条件不充分,最终造成了应用实践课程反而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颠倒,教学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这显然与教育部(教育部教发[2015]7号)提出的“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的文件精神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基于此,本文结合我校《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实际,剖析了课程现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及根源,基于教育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初步思路和措施。
1.《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佳
《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授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添加剂、有毒有害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分析,从而整体评估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性。因此,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空洞,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诸多枯燥的检测分析方法和步骤令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实践体会不深,考完即忘,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大量实验原理、试剂配制、实验操作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这使得教师对理论部分的教学往往习惯性的采取类似“实验课”教学的“流水宣讲式”,学生来不及认真地思考和笔记,一味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上课形式较传统的多环节教学方式而言明显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教学效果枯燥不好。
1.3实践实习条件不够,应用实践能力训练不足
动手操作是食品质量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很多高校能让学生将《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训练非常有限。虽然现有的科研设备都非常精良,但它属于不同的研究室,共享开放程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学习和实验的机会。造成实验教学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缺乏现代技术,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另外,该课程目前仅能局限于实验课教学,而真正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起重要作用的实习场地不多,这必然导致培养的学生出现理论巨人、应用矮人现象,与教育部要求培养新时期应用能力人才的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
2.《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措施
2.1更新《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设计理念
既然《食品质量检验技术》是一门尤其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就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吸收国内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和经验,更新现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设计理念,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要明确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要突出食品质量检验课程特色。
2.2改革《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准绳。大纲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思想,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调整增加食品质量检测应用能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高精密仪器和生化检测平台,将其与食品中营养物质、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相结合,使学生对当前最新检测手段和仪器有实质性的学习和应用,让课堂空洞乏味的检测技术知识变成可以实际操作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一方面,通过阶段性教学法引领教师从课前准备、情景激发、演示示范、动手实践、总结评价多阶段对《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全面实施。把食品质量检验项目要求完成的任务具体化,分阶段、分步操作,使学生的目的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学习的重点更突出,学习效果更明显;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具体的食品质量检测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项目带动的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D].2015.10.23
【關键词】食品质量检验技术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3061)。
【中图分类号】TS207.3-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29-02
《食品质量检验技术》是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然而,由于该课程涉及实验动手操作内容比重极高,而多数院校相应的配套实验教学相对缺乏,学生实践实习条件不充分,最终造成了应用实践课程反而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颠倒,教学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这显然与教育部(教育部教发[2015]7号)提出的“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的文件精神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基于此,本文结合我校《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实际,剖析了课程现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及根源,基于教育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初步思路和措施。
1.《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佳
《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授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添加剂、有毒有害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分析,从而整体评估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性。因此,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空洞,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诸多枯燥的检测分析方法和步骤令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实践体会不深,考完即忘,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主要包括大量实验原理、试剂配制、实验操作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这使得教师对理论部分的教学往往习惯性的采取类似“实验课”教学的“流水宣讲式”,学生来不及认真地思考和笔记,一味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上课形式较传统的多环节教学方式而言明显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教学效果枯燥不好。
1.3实践实习条件不够,应用实践能力训练不足
动手操作是食品质量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很多高校能让学生将《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训练非常有限。虽然现有的科研设备都非常精良,但它属于不同的研究室,共享开放程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学习和实验的机会。造成实验教学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缺乏现代技术,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另外,该课程目前仅能局限于实验课教学,而真正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起重要作用的实习场地不多,这必然导致培养的学生出现理论巨人、应用矮人现象,与教育部要求培养新时期应用能力人才的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
2.《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措施
2.1更新《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设计理念
既然《食品质量检验技术》是一门尤其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就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吸收国内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模式和经验,更新现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设计理念,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要明确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要突出食品质量检验课程特色。
2.2改革《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准绳。大纲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思想,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目标,调整增加食品质量检测应用能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高精密仪器和生化检测平台,将其与食品中营养物质、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相结合,使学生对当前最新检测手段和仪器有实质性的学习和应用,让课堂空洞乏味的检测技术知识变成可以实际操作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一方面,通过阶段性教学法引领教师从课前准备、情景激发、演示示范、动手实践、总结评价多阶段对《食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全面实施。把食品质量检验项目要求完成的任务具体化,分阶段、分步操作,使学生的目的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学习的重点更突出,学习效果更明显;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具体的食品质量检测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项目带动的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D].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