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寻求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和谐、幸福的教学相长,一直是很多一线教师的追求。同时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已成为了现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在整个过程中,教育情感的投入与付出,既符合的新课程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学实效的提升。本文通过提出实施情感教育的注意要点,尝试着把情感与教育教学有机统一,使学生在亲近、信任、信服老师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升华。
【关键词】情感;教学;实效
经常在教育生活里里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虽然并无多少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所带班级的成绩却常常高于很多教学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的成绩;同一个班级中,尽管任课老师之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但通常班主任所教的学科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却往往总是要相对好些。究其原因,纷繁复杂,但个中重要原由之一就是“情感”在起作用。是因为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投入了“情感”,透露了“真情”,充分发挥了“情感” 教育不可忽视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教育工作的最大特性就在于它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所以,成功、和谐、幸福的教育必须以倾注人的感情为前提。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对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只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所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外,还必须具有师生间感情上的融洽。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低身”互动—以“童心”得学生的亲近
马卡连柯说过:“团结了集体,教育了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教育是师生的双边互动,只有学生接受了老师的双边互动才是真正的双边互动。如何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投入感情,保持童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老以成年人的身份出现,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与学生交流。要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是一种父母的爱与朋友爱的缩影。例如:在教学中尽量使用温和、鼓励的语气将自身置于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感到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态势,这样学生才会轻松地与老师交流,从而愉快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可利用课前后时间观察学生情绪,通过叙家常,聊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有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想法,教师才好对症下药,从而更顺利地引导他们更好进入学习中。
当然要想更好的让学生自己向教师靠近、甚至亲近,还需要在更深程度上靠近学生。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等各种形式体贴关怀,联络感情,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理解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查了解的效果。在接近学生的过程中,应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共同点,从而获得共同语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爱好兴趣沟通学生,与学生交流。通过相似的经历引起师生间的共同回忆,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双方走在一起,通过双方都熟悉的人和事搭建师生结交的桥梁。
二、“用心”交流—以“诚心”得学生的信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那颗心与我们的话语相互呼应,就得使我们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子。”而要和上这根弦,首先要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体现对学生的诚意。在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定期针对班级体的某一现象,确定主题,给定范围,请全班同学进行定向性的不记名书面交流,并把结果上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具体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给予答复。可能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等的局限,对问题的认识可能停留在感性上的、表面的、甚至片面的方面。作为教师必须不厌其烦地,详细的、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对上交的书面材料,作出全部的答复。在确定主题时对学生关心的、实现的、敏感的问题切不可回避。否则,就会给学生一种老师在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的感觉,这不利于双方的融洽。同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的问题随时随刻都有。对此,教师还可采取灵活的,不定向的书面交流方式,尽可能回答学生的问题,切不可敷衍了事。通过书面交流,定期反馈的方式来体现教师的诚意,表达认可学生的情绪,融洽师生情感。
三、“艺术”相处—以“方法”得学生的信服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同样也存在与情感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融气氛的创设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像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在工作中,在与学生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过失。如:上课时的口误、笔误,甚至是知识性的错误;批评学生时,过于情绪化,导致在语言上偏重甚至行为上的偏激等等。对于这些过失,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敢于向学生认错,并加以改正,虽然看上去暂时失去了教师威严,但却能赢得绝大部分学生的谅解,获得更好的信任。如果置之不理、强词夺理或者将错就错或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只能会使教师失去面子、威信,师生之间更谈不上什么感情融洽、信任了。
同时在管理班级、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时要合理、注意分寸。教师表扬学生,要出自内心对学生某些良好品行感到真诚的喜悦,这样才能更激励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特别是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帮助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为表扬创造条件。从而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要尽量寻找他们的优点,很自然得把表扬流露于无意识的语言,表情之中,使其及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对于那些长期未受到过表扬而出于压抑状态的学生,教师可采取间接暗示的方法,通过其他同学传递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加以肯定赞扬的信息,从而缩小他们与教师在心理上的距离。同时面对学生的错误,批评要在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关怀,爱护的口气,推心置腹、诚心诚意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批评应该讲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服口服。批评学生要注意师生心理的协调,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注意随着学生心理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情”和“理”。
总之,在当今对待学生还是要弯下腰,在情感上亲近学生,与他们的眼光平视,做到平等对待。在教育教学、课前课后的交流中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在爱他们,从而能够对老师能够产生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才会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老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帮助学生正确成长,在关爱和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产生信服,老师从而成为学生的朋友、助手、知己,在亲近、信任、信服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实绩,真正实现和谐、幸福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情感;教学;实效
经常在教育生活里里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虽然并无多少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所带班级的成绩却常常高于很多教学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的成绩;同一个班级中,尽管任课老师之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但通常班主任所教的学科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却往往总是要相对好些。究其原因,纷繁复杂,但个中重要原由之一就是“情感”在起作用。是因为这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投入了“情感”,透露了“真情”,充分发挥了“情感” 教育不可忽视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教育工作的最大特性就在于它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所以,成功、和谐、幸福的教育必须以倾注人的感情为前提。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对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只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所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外,还必须具有师生间感情上的融洽。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低身”互动—以“童心”得学生的亲近
马卡连柯说过:“团结了集体,教育了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教育是师生的双边互动,只有学生接受了老师的双边互动才是真正的双边互动。如何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投入感情,保持童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老以成年人的身份出现,使自己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与学生交流。要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是一种父母的爱与朋友爱的缩影。例如:在教学中尽量使用温和、鼓励的语气将自身置于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感到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态势,这样学生才会轻松地与老师交流,从而愉快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可利用课前后时间观察学生情绪,通过叙家常,聊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有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想法,教师才好对症下药,从而更顺利地引导他们更好进入学习中。
当然要想更好的让学生自己向教师靠近、甚至亲近,还需要在更深程度上靠近学生。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等各种形式体贴关怀,联络感情,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理解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查了解的效果。在接近学生的过程中,应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共同点,从而获得共同语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爱好兴趣沟通学生,与学生交流。通过相似的经历引起师生间的共同回忆,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双方走在一起,通过双方都熟悉的人和事搭建师生结交的桥梁。
二、“用心”交流—以“诚心”得学生的信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那颗心与我们的话语相互呼应,就得使我们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子。”而要和上这根弦,首先要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体现对学生的诚意。在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定期针对班级体的某一现象,确定主题,给定范围,请全班同学进行定向性的不记名书面交流,并把结果上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具体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给予答复。可能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等的局限,对问题的认识可能停留在感性上的、表面的、甚至片面的方面。作为教师必须不厌其烦地,详细的、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对上交的书面材料,作出全部的答复。在确定主题时对学生关心的、实现的、敏感的问题切不可回避。否则,就会给学生一种老师在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的感觉,这不利于双方的融洽。同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的问题随时随刻都有。对此,教师还可采取灵活的,不定向的书面交流方式,尽可能回答学生的问题,切不可敷衍了事。通过书面交流,定期反馈的方式来体现教师的诚意,表达认可学生的情绪,融洽师生情感。
三、“艺术”相处—以“方法”得学生的信服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同样也存在与情感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融气氛的创设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像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在工作中,在与学生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过失。如:上课时的口误、笔误,甚至是知识性的错误;批评学生时,过于情绪化,导致在语言上偏重甚至行为上的偏激等等。对于这些过失,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敢于向学生认错,并加以改正,虽然看上去暂时失去了教师威严,但却能赢得绝大部分学生的谅解,获得更好的信任。如果置之不理、强词夺理或者将错就错或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只能会使教师失去面子、威信,师生之间更谈不上什么感情融洽、信任了。
同时在管理班级、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时要合理、注意分寸。教师表扬学生,要出自内心对学生某些良好品行感到真诚的喜悦,这样才能更激励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特别是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帮助他们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为表扬创造条件。从而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要尽量寻找他们的优点,很自然得把表扬流露于无意识的语言,表情之中,使其及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对于那些长期未受到过表扬而出于压抑状态的学生,教师可采取间接暗示的方法,通过其他同学传递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加以肯定赞扬的信息,从而缩小他们与教师在心理上的距离。同时面对学生的错误,批评要在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关怀,爱护的口气,推心置腹、诚心诚意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批评应该讲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服口服。批评学生要注意师生心理的协调,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注意随着学生心理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情”和“理”。
总之,在当今对待学生还是要弯下腰,在情感上亲近学生,与他们的眼光平视,做到平等对待。在教育教学、课前课后的交流中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在爱他们,从而能够对老师能够产生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才会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老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帮助学生正确成长,在关爱和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产生信服,老师从而成为学生的朋友、助手、知己,在亲近、信任、信服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实绩,真正实现和谐、幸福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