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会使人终生受益。本文着力于学龄前阶段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浅析。提出建议并加以探讨。
【关键词】行为习惯;学龄前儿童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引路人,决定着命运的航向。学前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人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该阶段习得养成的。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好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贻害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自小养成,从点滴做起,应依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然而生活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缺少人情味的现代社会中,想要教授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看来是一项艰巨而难以攻克的任务。所以,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首先,东西方现代教育家均提倡循序善诱地引导孩子学习适当的礼仪文化;遵循合适的人际交往方式;这能够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在学业及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如履平地。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行为对错,但儿童也应拥有与之年龄相一致的行为举止。实例证实的是三到四岁的学龄前儿童就已经能够初步了解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了。所以儿童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养成期,是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重点关注的。此处我们以东方国家—日本为例。日本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严格遵循礼仪制度的国家之一。所以在此我们探讨一下日本对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在日本,我们被告之,行为举止隶属于公共道德教学的范畴,教师是拥有教导的责任的。学生行为的差池,教师责无旁贷。因此在日本,拥有专业知识能够规范他人行为举止的老师,是高需求型的人才。
日本的孩子接受着规范的行为课程的教授。从初入幼稚园就学着站姿,坐姿该如何;怎么鞠躬;悬挂帽子标准的动作;如何为他的父母,兄妹以及国家着想。随后培养性课程中会习得经典的小故事;再现历史真实事件;了解伟大人物事迹等等。方方面面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在做出指导性意见之前,孩子们早已经被引导着接触过所有这些与美德,优良行为习惯相关的典范事例,经历了长期的耳濡目染。学龄前儿童从实践中获得体会,得出结论,得到正确行为的引导。比如说,一个人应从小就树立爱国之心;拥有整洁的观念(特别是女孩子);走路时以恰当的方式前进,后退;给予和接过他人物品时应拥有的正确姿态;怎样睡觉,吃饭;进行参观,祝贺,吊唁,服丧时,哪些礼节恰当;召开公众会议时应怎样表现等等。一切行为规范的养成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的细致周全。从幼儿教育期持续到学校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育课程要持续开设四年,然后是更高一级的德育课程再开设四年。一切教育引导着男孩,女孩们遵从学习于善行;肩负对祖先的责任;保护他人的财产;尊重他人的荣耀及自由权利。最终还将学习自我的约束力;谦逊,自尊感;以及生活中如何得体的穿着打扮;怎样对待劳动;善待小动物;解决男女之间关系的问题,尊重人人都是造物主的杰作,所谓生来平等的准则。在这漫长的训练课程中,行为习惯远重于知识,要得到长期的坚持与塑造。
在此实际范例中,可以看到日本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一个人从小行为习惯的重视,始从于幼儿阶段的培养。从根源入手,让行为规范渗透于血液中,这确实需要我们借鉴。
那么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现状,针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训练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握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尽早的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好在孩子刚一开口说话时就开始教授及熏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如礼貌的用语,快乐的应答等等。对孩子的行为举止训练的越早,他也能越早的把规则纳入到他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同时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2.榜样作用。
如果想在孩子身上看到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你的孩子经常看到你对你的伴侣,朋友,同事和父母用亲切和蔼的语调说话交流,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更乐于说“请,谢谢”这类礼貌用语。提出警惕的是,不要让你的不当行为误导了孩子。例如,你对外人和蔼可亲,礼数有加,但对待家人却粗鲁无礼。这样孩子很快就获得了这种行为差异的错误信息,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3.勿要贪多的原则。
一次只教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条规则。避免让学龄前儿童觉得规则过于繁复,难以应付。如果你想集中精神先规范孩子的餐桌礼仪,那么可以这样来做。例如,先着手教授孩子握叉子的方式,然后再给予其他任务。只有当孩子掌握了第一则你教授的技能,其他技能的授予他才愿意接受。比如,接下来你再教授他用餐时手肘不应放在桌面上;并且保持安静;餐巾应该平铺在膝盖上等等。这看起来是一个缓慢而繁复的教授过程,然而一次只教授孩子一种技能,让其真实掌握才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拥有能力并充满信心的。而不是失败,无法应付复杂局面所带来的挫败感。只有注重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对行为习惯的培养给予正确的指导,取得相应的进步。
4.多表扬,少批评原则。
常听到“好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当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举动时,不要吝惜你的表扬。同样当儿童行为出现偏差时,一味地批评与惩罚也是不得当的。加强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学习好的行为举止是美好的事情。应明确的是,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处于学龄前期阶段的孩子能够做到行为举止始终正确无误。所以要正确理性的面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偏颇,同时及时的给与孩子规律性的,积极的反馈表扬,这就会促使孩子愿意尝试更为复杂的规则,行为。例如,当孩子能主动感谢祖母送的礼物时,就该给与孩子肯定,赞扬他有礼貌的行为是让人愉悦的。因此牢记不要对着孩子做错的事情持续不断的批评责备,应多给与积极正面的赞扬。
当然,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辛劳的过程,往往教育的出发点与结果并不能达成完全的统一。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相互配合,运用智慧与爱心,循序渐进的加以引导与帮助,注重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多观察引导,参与其中,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儿童亲身体验,从而得出结论,定能取得进步与成果。
参考文献:
[1]HowtoTeachGoodMannerstoPreschoolers By AshleyGaray, eHowContributor.http://www.ehow.com/how7992409teach-good-manners-preschoolers.html.
[2]ThegirlwantedbyNixonwaterman.
[3]Bymargarets.mchaught ThejournalofEducation,Vol.84,No.21(2107)(December71916),pp.572-573 Publishedby:trusteesofBostonUniversity StableURL:http://www.jstor.org/stable/42806944.
【关键词】行为习惯;学龄前儿童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引路人,决定着命运的航向。学前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人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该阶段习得养成的。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好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贻害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自小养成,从点滴做起,应依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然而生活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缺少人情味的现代社会中,想要教授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看来是一项艰巨而难以攻克的任务。所以,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首先,东西方现代教育家均提倡循序善诱地引导孩子学习适当的礼仪文化;遵循合适的人际交往方式;这能够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在学业及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如履平地。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行为对错,但儿童也应拥有与之年龄相一致的行为举止。实例证实的是三到四岁的学龄前儿童就已经能够初步了解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了。所以儿童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养成期,是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重点关注的。此处我们以东方国家—日本为例。日本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严格遵循礼仪制度的国家之一。所以在此我们探讨一下日本对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在日本,我们被告之,行为举止隶属于公共道德教学的范畴,教师是拥有教导的责任的。学生行为的差池,教师责无旁贷。因此在日本,拥有专业知识能够规范他人行为举止的老师,是高需求型的人才。
日本的孩子接受着规范的行为课程的教授。从初入幼稚园就学着站姿,坐姿该如何;怎么鞠躬;悬挂帽子标准的动作;如何为他的父母,兄妹以及国家着想。随后培养性课程中会习得经典的小故事;再现历史真实事件;了解伟大人物事迹等等。方方面面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在做出指导性意见之前,孩子们早已经被引导着接触过所有这些与美德,优良行为习惯相关的典范事例,经历了长期的耳濡目染。学龄前儿童从实践中获得体会,得出结论,得到正确行为的引导。比如说,一个人应从小就树立爱国之心;拥有整洁的观念(特别是女孩子);走路时以恰当的方式前进,后退;给予和接过他人物品时应拥有的正确姿态;怎样睡觉,吃饭;进行参观,祝贺,吊唁,服丧时,哪些礼节恰当;召开公众会议时应怎样表现等等。一切行为规范的养成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的细致周全。从幼儿教育期持续到学校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育课程要持续开设四年,然后是更高一级的德育课程再开设四年。一切教育引导着男孩,女孩们遵从学习于善行;肩负对祖先的责任;保护他人的财产;尊重他人的荣耀及自由权利。最终还将学习自我的约束力;谦逊,自尊感;以及生活中如何得体的穿着打扮;怎样对待劳动;善待小动物;解决男女之间关系的问题,尊重人人都是造物主的杰作,所谓生来平等的准则。在这漫长的训练课程中,行为习惯远重于知识,要得到长期的坚持与塑造。
在此实际范例中,可以看到日本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一个人从小行为习惯的重视,始从于幼儿阶段的培养。从根源入手,让行为规范渗透于血液中,这确实需要我们借鉴。
那么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现状,针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训练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握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尽早的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好在孩子刚一开口说话时就开始教授及熏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如礼貌的用语,快乐的应答等等。对孩子的行为举止训练的越早,他也能越早的把规则纳入到他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同时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2.榜样作用。
如果想在孩子身上看到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你的孩子经常看到你对你的伴侣,朋友,同事和父母用亲切和蔼的语调说话交流,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更乐于说“请,谢谢”这类礼貌用语。提出警惕的是,不要让你的不当行为误导了孩子。例如,你对外人和蔼可亲,礼数有加,但对待家人却粗鲁无礼。这样孩子很快就获得了这种行为差异的错误信息,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3.勿要贪多的原则。
一次只教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条规则。避免让学龄前儿童觉得规则过于繁复,难以应付。如果你想集中精神先规范孩子的餐桌礼仪,那么可以这样来做。例如,先着手教授孩子握叉子的方式,然后再给予其他任务。只有当孩子掌握了第一则你教授的技能,其他技能的授予他才愿意接受。比如,接下来你再教授他用餐时手肘不应放在桌面上;并且保持安静;餐巾应该平铺在膝盖上等等。这看起来是一个缓慢而繁复的教授过程,然而一次只教授孩子一种技能,让其真实掌握才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拥有能力并充满信心的。而不是失败,无法应付复杂局面所带来的挫败感。只有注重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对行为习惯的培养给予正确的指导,取得相应的进步。
4.多表扬,少批评原则。
常听到“好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当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举动时,不要吝惜你的表扬。同样当儿童行为出现偏差时,一味地批评与惩罚也是不得当的。加强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学习好的行为举止是美好的事情。应明确的是,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处于学龄前期阶段的孩子能够做到行为举止始终正确无误。所以要正确理性的面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偏颇,同时及时的给与孩子规律性的,积极的反馈表扬,这就会促使孩子愿意尝试更为复杂的规则,行为。例如,当孩子能主动感谢祖母送的礼物时,就该给与孩子肯定,赞扬他有礼貌的行为是让人愉悦的。因此牢记不要对着孩子做错的事情持续不断的批评责备,应多给与积极正面的赞扬。
当然,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辛劳的过程,往往教育的出发点与结果并不能达成完全的统一。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相互配合,运用智慧与爱心,循序渐进的加以引导与帮助,注重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多观察引导,参与其中,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儿童亲身体验,从而得出结论,定能取得进步与成果。
参考文献:
[1]HowtoTeachGoodMannerstoPreschoolers By AshleyGaray, eHowContributor.http://www.ehow.com/how7992409teach-good-manners-preschoolers.html.
[2]ThegirlwantedbyNixonwaterman.
[3]Bymargarets.mchaught ThejournalofEducation,Vol.84,No.21(2107)(December71916),pp.572-573 Publishedby:trusteesofBostonUniversity StableURL:http://www.jstor.org/stable/42806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