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信息化特征的日益显著,上海市政府“校校通”工程和闵行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校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种种机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校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农村学校,既有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同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和学校发展策略调整。
深刻认识信息化应用实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确立学校持续发展愿景
以信息化兴校、强校、名校是我校建设优质农村学校,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早在1992年,我们艰苦创业,多方筹集资金,实现了每班二机一幕(投影机、录音机、屏幕)的教室配备,建立了全区农村小学第一个286电脑的微机房,从此走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实践与探索之路。1994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电化教学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成为较早触摸信息时代脉搏的学校之一。从2005年起,学校以打造数字化实验学校为目标,以“二期课改”推进为契机,不断完善信息化设施和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开展了全面数字化学校建设。2006年成为863软件重大专项课题Linux应用示范点,2007年成为“闵行区数字化实验学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块牌子、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成为对农村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培训机制和策略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全校几经讨论逐渐勾勒出学校持续发展共同愿景——创建信息化校园,实现农村地区优质教育现代化学校。
建设适应信息化应用环境,重构学校持续发展策略
1.特定需求策略
校园信息化应用文化资源环境主要是为学校信息化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从而加深全体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知晓和参与。因此,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模块的设计以及技术的架构,既融合了资源平台的优势,又加载了管理平台的基本要求,还渗透了学习平台的教学互动设计理念。如果面向管理层,资源模块就需要强化立体交互、即时调控;如果面向教师,资源模块就需要强化互动交流、多项反馈;如果面向学生,资源模块就需要强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静相交、方便捷速。
2.多向互动策略
校园信息化应用资源应用平台是一个为师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应用平台。因此,我校的所有的资源都是开放的,并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多向、立体、互动的资源和帮助。如:我们通过“信息发布”栏目为学生提供便捷、完善的教育服务;通过“师生对话”栏目,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和帮助;通过“博客论坛”栏目进行问题探讨,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置于各种虚拟的或者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3.资源共享策略
我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以Moodle作为课程设计平台,由上海市教育资源库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资源支撑,通过与广域网的连接实现区域内外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既是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运用的系统大集成,又是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大集合。目前,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时时开放,能为使用者提供动态、交互、共享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承载了8门学科、5个专题网站和25个班级网站的校本资源库。
4.安全易操作策略
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是一个学校众多重要信息资源的数据中心,辅佐着学校日常信息化管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基于类似Windows操作的学校内部工作平台,操作方法简单,适合各层面师生操作使用。可以实现网上浏览、检索访问、资源发布、资源入库、资源交流。为此,学校通过加强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意识和能力;通过加强家校资源管理系统中学生、家长账号使用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以及资源审核确认,保证录入资源的可靠和安全,确保学校网络正常、安全、有序、高效地运行。
教育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
在推进信息化应用的进程中,我们通过在学科学习、主题教育活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课程改革,促使小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和谐发展。
1.师生课堂互动学习,促使学习方式转变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校的教师逐渐摸索出了一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即课前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预设,课中注重师生的合作探究与互动交流,课后注重拓展的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先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专题探究体验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专题探究体验学习应用模式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群体的合作、体验问题的探究。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发展思维,形成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应用流程为:创设情境→体验联想→探究感悟→合作交流→反馈评价。
教育信息技术构建协作研究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
1.以视频点播系统为支撑平台的教师网络培训
视频点播系统依托上海市教师职务培训网和本区进修学院教师职务培训网,进行教学专题培训活动,开设了教学录像、名师讲座和名优教师录像课、教育理论四个栏目,开展了六步教学主题周培训活动和六步衔接式教师研训活动。主题培训应用流程为:确定培训主题→学习相关理论→网上教学论坛→教师课堂实践→专家评析解惑→活动小结反思;教师研训应用流程为:课堂展示→互动点评→专家引领→完善创新→集体互动与反思→精品展示。
2.以电子备课系统为支撑平台的教师集体备课
我校通过几次技术改造,建立了电子备课中心,在校园范围使用统一的备课模板进行电子备课,并按计划上传到FTP服务器内,使备课资源、教师智慧得到共享。
3.以教师博客网站为支撑平台的教师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开展教研,我校采用了以教师博客网站为支撑平台的网络教研形式,并在教师互动交流平台设置了讨论区、教研区、叙事区、创作区、新闻区等栏目。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它不是一种机械的行为训练,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有效运用,更是一种师生情理交融、春风化雨的艺术。这些触摸信息时代脉搏的“科学”与“艺术”,将忠实印记着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足迹,使我们这所百年老校处处焕发新时代的风采,彰显学校办学的品牌效应,使学校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划时代的持续发展与跨越。
深刻认识信息化应用实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确立学校持续发展愿景
以信息化兴校、强校、名校是我校建设优质农村学校,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早在1992年,我们艰苦创业,多方筹集资金,实现了每班二机一幕(投影机、录音机、屏幕)的教室配备,建立了全区农村小学第一个286电脑的微机房,从此走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实践与探索之路。1994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电化教学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成为较早触摸信息时代脉搏的学校之一。从2005年起,学校以打造数字化实验学校为目标,以“二期课改”推进为契机,不断完善信息化设施和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开展了全面数字化学校建设。2006年成为863软件重大专项课题Linux应用示范点,2007年成为“闵行区数字化实验学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块牌子、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成为对农村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培训机制和策略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全校几经讨论逐渐勾勒出学校持续发展共同愿景——创建信息化校园,实现农村地区优质教育现代化学校。
建设适应信息化应用环境,重构学校持续发展策略
1.特定需求策略
校园信息化应用文化资源环境主要是为学校信息化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从而加深全体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知晓和参与。因此,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模块的设计以及技术的架构,既融合了资源平台的优势,又加载了管理平台的基本要求,还渗透了学习平台的教学互动设计理念。如果面向管理层,资源模块就需要强化立体交互、即时调控;如果面向教师,资源模块就需要强化互动交流、多项反馈;如果面向学生,资源模块就需要强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静相交、方便捷速。
2.多向互动策略
校园信息化应用资源应用平台是一个为师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应用平台。因此,我校的所有的资源都是开放的,并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多向、立体、互动的资源和帮助。如:我们通过“信息发布”栏目为学生提供便捷、完善的教育服务;通过“师生对话”栏目,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和帮助;通过“博客论坛”栏目进行问题探讨,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置于各种虚拟的或者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3.资源共享策略
我校建设的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以Moodle作为课程设计平台,由上海市教育资源库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资源支撑,通过与广域网的连接实现区域内外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既是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运用的系统大集成,又是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大集合。目前,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时时开放,能为使用者提供动态、交互、共享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承载了8门学科、5个专题网站和25个班级网站的校本资源库。
4.安全易操作策略
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是一个学校众多重要信息资源的数据中心,辅佐着学校日常信息化管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基于类似Windows操作的学校内部工作平台,操作方法简单,适合各层面师生操作使用。可以实现网上浏览、检索访问、资源发布、资源入库、资源交流。为此,学校通过加强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意识和能力;通过加强家校资源管理系统中学生、家长账号使用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以及资源审核确认,保证录入资源的可靠和安全,确保学校网络正常、安全、有序、高效地运行。
教育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
在推进信息化应用的进程中,我们通过在学科学习、主题教育活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课程改革,促使小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和谐发展。
1.师生课堂互动学习,促使学习方式转变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校的教师逐渐摸索出了一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即课前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预设,课中注重师生的合作探究与互动交流,课后注重拓展的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先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专题探究体验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专题探究体验学习应用模式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群体的合作、体验问题的探究。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发展思维,形成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应用流程为:创设情境→体验联想→探究感悟→合作交流→反馈评价。
教育信息技术构建协作研究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
1.以视频点播系统为支撑平台的教师网络培训
视频点播系统依托上海市教师职务培训网和本区进修学院教师职务培训网,进行教学专题培训活动,开设了教学录像、名师讲座和名优教师录像课、教育理论四个栏目,开展了六步教学主题周培训活动和六步衔接式教师研训活动。主题培训应用流程为:确定培训主题→学习相关理论→网上教学论坛→教师课堂实践→专家评析解惑→活动小结反思;教师研训应用流程为:课堂展示→互动点评→专家引领→完善创新→集体互动与反思→精品展示。
2.以电子备课系统为支撑平台的教师集体备课
我校通过几次技术改造,建立了电子备课中心,在校园范围使用统一的备课模板进行电子备课,并按计划上传到FTP服务器内,使备课资源、教师智慧得到共享。
3.以教师博客网站为支撑平台的教师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开展教研,我校采用了以教师博客网站为支撑平台的网络教研形式,并在教师互动交流平台设置了讨论区、教研区、叙事区、创作区、新闻区等栏目。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它不是一种机械的行为训练,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有效运用,更是一种师生情理交融、春风化雨的艺术。这些触摸信息时代脉搏的“科学”与“艺术”,将忠实印记着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足迹,使我们这所百年老校处处焕发新时代的风采,彰显学校办学的品牌效应,使学校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划时代的持续发展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