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及多媒体和数字网络的发展,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的进程加剧。为了能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民族在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能保持本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特色,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作者以西双版纳为例,谈谈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议
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物资源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唯一的傣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约19125平方千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彝、瑶、苗、回、佤、壮、景颇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文化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是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曼春滿佛寺和茶马古道勐腊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分别是中缅会谈纪念碑、曼阁佛寺、李定国祠、塔庄莫、景哈洞穴遗址、曼崩铜塔;州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为周恩来总理泼水遗址、勐龙烈士陵园、景真中心塔、勐遮佛寺壁画、易武白云洞摩崖;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个。“三普”新发现尚未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有2家国有博物馆,全州馆藏文物233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05件。
2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虽然地处边疆,但也享受到了祖国发展带来的红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生活模式,曾普遍使用于各民族民间的榨油机、榨糖机、水碓、水碾、纺织机、分水器、木犁、木耙等民族传统文物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些民族文物将逐渐消失。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和网络村村通、户户通的覆盖率扩大,为少数民族群众搭建起了解外部社会的桥梁,少数民族群众获取外部资讯越来越便捷,这就对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九零后和零零后带来了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民族服饰方面。西双版纳主要有12个世居的少数民族,现在传统民族服饰只有老年人还穿,在年轻人中,青年妇女则大多穿新式的采用现代工艺和化纤原料缝制的民族服饰,年轻男性平时几乎不穿民族服饰。传统民族服饰只在主要的民族节日和庆典上穿,或在有关民族文化活动的展示中出现。由于对传统服饰需求的减少,加上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从而导致少数民族纺织艺人逐年减少,纺织技艺面临失传现象。
边疆少数民族人口规模较少,民族民俗文化如果不加强保护的话很容易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导致被同化或异化。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过去傣族男孩到七八岁时都要到寺庙里出家,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出家时间长短没有具体限制,可以是半年、一年、几年或者终身),接受寺庙教育,学习傣文,学习傣族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现城市周边傣族寨子中的傣族孩子一般都接受义务教育,很少出家当和尚了,只有边远地区的一些傣族寨子里还有一些傣族男孩到寺庙出家,但比例已经很低了,为了保证寺庙的香火不断,好多寨子里的寺住持与和尚是从缅甸或老挝请来的。由于现在的傣族男孩已不再出家当和尚,好多傣族人已经不会读写傣族文字,特别是居住在城里的傣族,他们的孩子甚至连傣话都不会讲,这不利于傣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西双版纳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是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交通的便利,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需求。西双版纳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西双版纳旅游参观。世界各地游客的涌入,自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西双版纳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遭到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些景区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大兴民俗表演,这些表演好多都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核,而少数民族一些传统的歌舞却逐步消失。
西双版纳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民族文物缺乏有效的保护。一是州、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在文物本体安全和消防安全上投入不足,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许多民族文物散落民间,由于缺乏文物征集经费,再加上现在一些鉴宝节目的渲染,导致文物价格虚高,给文物征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许多民间文物不能收归博物馆保护、管理、研究和展陈。由于民间缺乏保护的条件和技术,这也加剧了文物的损毁和消亡。三是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条件有限,西双版纳现有2个国有博物馆,但是都没有文物库房。文物藏品安全是文物保护的首要工作,库房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载体,文物库房承载着文物藏品的储藏、保护、修复及防盗、防火、防虫和确保文物藏品恒温恒湿等功能。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从2010年成立以来,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把博物馆的文物库房改建成办公楼交给西双版纳州民研所作为办公地点使用。博物馆只好利用展厅改建了一个临时库房,现在的临时库房安防、消防、环境控制设施简陋,表现在文物库房安全技防设施不完备,达不到《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等级的规定》的国家标准,满足不了现代文物收藏科学规范的要求,基本上没有恒温恒湿设备,防虫防霉药品短缺,文物柜、架、囊、匣数量不足,质量不好,基本上没有按文物性质进行分类放置的条件,很难做好常年养护、保管,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极为不利。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西双版纳州有两县一市三区,除了州上设有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外,两县一市三区都没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構,文物保护工作由当地的文化馆承担。由于没有独立的文物保护机构,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许多问题,不利于当地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3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大宣传和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我们一定要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结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七五”普法工作,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文物保护意识,让西双版纳州各族人民都加入文物保护中来。
加大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级政府应该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和抢救性保护维修。对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文物,要组织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展文物征集。同时创立一些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团体和组织向博物馆捐献文物。
加强旅游部门和各景区的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景区景点相得益彰、深度开放的发展新模式,使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注意保护民族文物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拓展民族文物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文化的兴起,好多少数民族村寨都在进行旅游文化开发,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介入,制定相关的乡村旅游文化标准,引导旅游文化村寨建立村史馆,村史馆的展览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村史村情、村规民约、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二是反映本村的生产生活、发展成就、苦难史、奋斗史、好人好事、典型事迹等内容的老物件,以及先进典型代表、历史素材等纳入村史馆中,收集村集体及村民所获荣誉,陈列在村史馆内,让全体村民充分感受到荣誉感、自豪感。三是挖掘整理在党的不同时期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村寨的发展变化。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两县一市三区都没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这不利于文物的保护、管理、传承和研究,建议成立县(市)级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议
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物资源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唯一的傣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约19125平方千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彝、瑶、苗、回、佤、壮、景颇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文化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是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曼春滿佛寺和茶马古道勐腊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分别是中缅会谈纪念碑、曼阁佛寺、李定国祠、塔庄莫、景哈洞穴遗址、曼崩铜塔;州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为周恩来总理泼水遗址、勐龙烈士陵园、景真中心塔、勐遮佛寺壁画、易武白云洞摩崖;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个。“三普”新发现尚未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有2家国有博物馆,全州馆藏文物233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05件。
2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虽然地处边疆,但也享受到了祖国发展带来的红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生活模式,曾普遍使用于各民族民间的榨油机、榨糖机、水碓、水碾、纺织机、分水器、木犁、木耙等民族传统文物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些民族文物将逐渐消失。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和网络村村通、户户通的覆盖率扩大,为少数民族群众搭建起了解外部社会的桥梁,少数民族群众获取外部资讯越来越便捷,这就对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九零后和零零后带来了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民族服饰方面。西双版纳主要有12个世居的少数民族,现在传统民族服饰只有老年人还穿,在年轻人中,青年妇女则大多穿新式的采用现代工艺和化纤原料缝制的民族服饰,年轻男性平时几乎不穿民族服饰。传统民族服饰只在主要的民族节日和庆典上穿,或在有关民族文化活动的展示中出现。由于对传统服饰需求的减少,加上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从而导致少数民族纺织艺人逐年减少,纺织技艺面临失传现象。
边疆少数民族人口规模较少,民族民俗文化如果不加强保护的话很容易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导致被同化或异化。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过去傣族男孩到七八岁时都要到寺庙里出家,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出家时间长短没有具体限制,可以是半年、一年、几年或者终身),接受寺庙教育,学习傣文,学习傣族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现城市周边傣族寨子中的傣族孩子一般都接受义务教育,很少出家当和尚了,只有边远地区的一些傣族寨子里还有一些傣族男孩到寺庙出家,但比例已经很低了,为了保证寺庙的香火不断,好多寨子里的寺住持与和尚是从缅甸或老挝请来的。由于现在的傣族男孩已不再出家当和尚,好多傣族人已经不会读写傣族文字,特别是居住在城里的傣族,他们的孩子甚至连傣话都不会讲,这不利于傣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西双版纳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是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交通的便利,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需求。西双版纳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西双版纳旅游参观。世界各地游客的涌入,自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西双版纳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遭到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些景区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大兴民俗表演,这些表演好多都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核,而少数民族一些传统的歌舞却逐步消失。
西双版纳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民族文物缺乏有效的保护。一是州、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在文物本体安全和消防安全上投入不足,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许多民族文物散落民间,由于缺乏文物征集经费,再加上现在一些鉴宝节目的渲染,导致文物价格虚高,给文物征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许多民间文物不能收归博物馆保护、管理、研究和展陈。由于民间缺乏保护的条件和技术,这也加剧了文物的损毁和消亡。三是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条件有限,西双版纳现有2个国有博物馆,但是都没有文物库房。文物藏品安全是文物保护的首要工作,库房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载体,文物库房承载着文物藏品的储藏、保护、修复及防盗、防火、防虫和确保文物藏品恒温恒湿等功能。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从2010年成立以来,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把博物馆的文物库房改建成办公楼交给西双版纳州民研所作为办公地点使用。博物馆只好利用展厅改建了一个临时库房,现在的临时库房安防、消防、环境控制设施简陋,表现在文物库房安全技防设施不完备,达不到《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等级的规定》的国家标准,满足不了现代文物收藏科学规范的要求,基本上没有恒温恒湿设备,防虫防霉药品短缺,文物柜、架、囊、匣数量不足,质量不好,基本上没有按文物性质进行分类放置的条件,很难做好常年养护、保管,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极为不利。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西双版纳州有两县一市三区,除了州上设有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外,两县一市三区都没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構,文物保护工作由当地的文化馆承担。由于没有独立的文物保护机构,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许多问题,不利于当地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3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大宣传和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我们一定要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结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七五”普法工作,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文物保护意识,让西双版纳州各族人民都加入文物保护中来。
加大政府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级政府应该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和抢救性保护维修。对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文物,要组织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展文物征集。同时创立一些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团体和组织向博物馆捐献文物。
加强旅游部门和各景区的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景区景点相得益彰、深度开放的发展新模式,使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注意保护民族文物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拓展民族文物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文化的兴起,好多少数民族村寨都在进行旅游文化开发,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介入,制定相关的乡村旅游文化标准,引导旅游文化村寨建立村史馆,村史馆的展览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村史村情、村规民约、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二是反映本村的生产生活、发展成就、苦难史、奋斗史、好人好事、典型事迹等内容的老物件,以及先进典型代表、历史素材等纳入村史馆中,收集村集体及村民所获荣誉,陈列在村史馆内,让全体村民充分感受到荣誉感、自豪感。三是挖掘整理在党的不同时期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村寨的发展变化。
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两县一市三区都没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这不利于文物的保护、管理、传承和研究,建议成立县(市)级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