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涯规划,做起来!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查”“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
学其所爱,考其所长。未来高考将实施“3+3”模式,除了语数外之外,考生可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入总成绩中。新高考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高中生选其所爱,考其所长。改变“一考定终身”,引入多元录取机制《实施意见》倡导的“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把单一评价方式扩展为综合评价方式。这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社会及职业选择联系起来,更多地认识和探索自身、关注并了解社会,不断思考和明晰自身发展的道路,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方向。同时,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有更清晰的目标,从而逐步发展为一个既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又能胜任未来生涯发展的完整个体。
生涯规划最忌什么?
“不少学生来咨询,往往不是自己没有目标的困惑,而是自己的目标与家长或社会的价值取向不一,该不该坚持的问题。”温州中学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乐颖表示,生涯规划最忌的就是功利化。
采访中,温八高一位姓叶的家长表示,现在家长在一起,谈的就是孩子的分数,很少有人说自己的孩子最适合干什么。
那么,面对提早到来的生涯规划,家长能做些什么?温十四高校长侯元东说:“作为家长、老师,我们不能替孩子去选择。家长应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的量表让孩子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有潜能,有什么样的资源,引导他了解未来的专业和职业,家长要看到孩子的人格成长比他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乐颖表示,生涯规划更重视人的长线发展。生涯规划不是为了规划而规划,而是关注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体验到个体奔向生涯愿景的存在感与幸福感,保持缤纷的关注,保持适度的执念,坚持有规矩、有规格的行动。
——《温州日报》
【专家意见】
如果说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有一个词大家都必然会想到,那么这个词就是“成功”。什么是成功?这是一个在人生设计和职业选择时都会遇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生涯规划中让人最困惑而又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看法直接决定了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
成功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有别人看得见的和自己感觉到的这两种标准和尺度。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给予个人相应的回报,如金钱、地位、住房、名望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深深体会到了充实感和幸福感的滋味。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成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取得了成功,而忽略了心灵的成长、丰富与幸福。
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固然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它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拥有自己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而只追求外在的成功,沒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其实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而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带来的喜悦才是纯粹的成功的喜悦。
——北京师范大学肖淑珍《中国教育报》
【教师观点】
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不妨多咨询一些老师、同学、亲戚、朋友们的意见,以供参考。
其次,了解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自己的职业倾向。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各类职业及从业要求。美国学者霍兰德进行了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选择联系研究。他认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每个人都归属于职业兴趣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并具有与之对应的典型的职业倾向。这六种类型是: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从业优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的综合分析判断,形成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性意见。
再次,确定合适的目标。巴黎一家现代杂志曾刊登这样一个征答题目:如果有一天卢浮宫突然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众多艺术珍品中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位年轻画家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有三种以上的目标可供选择,那么,最佳的选择往往不是最绚丽、最动人的那一个,而是离你最近、最容易实现的那一个。因此在设定目标时,目标的难度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北京第十一中学校长果淑兰《北京青年报》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查”“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
学其所爱,考其所长。未来高考将实施“3+3”模式,除了语数外之外,考生可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入总成绩中。新高考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高中生选其所爱,考其所长。改变“一考定终身”,引入多元录取机制《实施意见》倡导的“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把单一评价方式扩展为综合评价方式。这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社会及职业选择联系起来,更多地认识和探索自身、关注并了解社会,不断思考和明晰自身发展的道路,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方向。同时,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有更清晰的目标,从而逐步发展为一个既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又能胜任未来生涯发展的完整个体。
生涯规划最忌什么?
“不少学生来咨询,往往不是自己没有目标的困惑,而是自己的目标与家长或社会的价值取向不一,该不该坚持的问题。”温州中学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乐颖表示,生涯规划最忌的就是功利化。
采访中,温八高一位姓叶的家长表示,现在家长在一起,谈的就是孩子的分数,很少有人说自己的孩子最适合干什么。
那么,面对提早到来的生涯规划,家长能做些什么?温十四高校长侯元东说:“作为家长、老师,我们不能替孩子去选择。家长应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的量表让孩子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有潜能,有什么样的资源,引导他了解未来的专业和职业,家长要看到孩子的人格成长比他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乐颖表示,生涯规划更重视人的长线发展。生涯规划不是为了规划而规划,而是关注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体验到个体奔向生涯愿景的存在感与幸福感,保持缤纷的关注,保持适度的执念,坚持有规矩、有规格的行动。
——《温州日报》
【专家意见】
如果说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有一个词大家都必然会想到,那么这个词就是“成功”。什么是成功?这是一个在人生设计和职业选择时都会遇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生涯规划中让人最困惑而又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看法直接决定了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
成功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有别人看得见的和自己感觉到的这两种标准和尺度。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给予个人相应的回报,如金钱、地位、住房、名望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深深体会到了充实感和幸福感的滋味。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成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取得了成功,而忽略了心灵的成长、丰富与幸福。
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固然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它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拥有自己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而只追求外在的成功,沒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其实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而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带来的喜悦才是纯粹的成功的喜悦。
——北京师范大学肖淑珍《中国教育报》
【教师观点】
首先,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不妨多咨询一些老师、同学、亲戚、朋友们的意见,以供参考。
其次,了解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自己的职业倾向。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各类职业及从业要求。美国学者霍兰德进行了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选择联系研究。他认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每个人都归属于职业兴趣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并具有与之对应的典型的职业倾向。这六种类型是: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从业优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的综合分析判断,形成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性意见。
再次,确定合适的目标。巴黎一家现代杂志曾刊登这样一个征答题目:如果有一天卢浮宫突然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众多艺术珍品中救出一件,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件?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位年轻画家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有三种以上的目标可供选择,那么,最佳的选择往往不是最绚丽、最动人的那一个,而是离你最近、最容易实现的那一个。因此在设定目标时,目标的难度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北京第十一中学校长果淑兰《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