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结合起来,使传统历史教学中许多抽象、不易突破的教学重点、难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历史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但多媒体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摆正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认知规律,无视历史学科特色,盲目追求“现代化”教学模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造成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画蛇添足的效果。下面就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进行分析。
  一、重手段先进轻思想进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就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只要有多媒体就是一节好课,只要使用多媒体学生的能力就会自动提高,只要教学手段先进了就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于是他们忽视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忽视对历史学科规律的把握,忽视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分析,而是抱着“不怕胡用,就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把多媒体教学当成了一种作秀:或不分时机场合唯多媒体为中心;或奉行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现成的课件;或由人灌到机灌,由照本宣科到照“屏”宣科。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下,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盛行。这样不仅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更无从谈及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重特效技术轻认知规律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形、声、色、像等多种形式展现立体的历史,在这方面确实比传统教学媒体有更大的优势。于是一些教师对多媒体“爱之甚深”,觉得一堂多媒体课没有几十张精美的图片,没有大量的动画音响,似乎就有愧于“多媒体”这三个字,课件就显得不够“档次”,于是忘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过分追求课件的技术含量,追求特技效果。有的老师喜欢把课件做得很“花俏”,每一页幻灯片都有不同的背景,作为背景的图片又过于复杂,色彩太浓烈,使得重点内容无法凸显;幻灯片之间的过渡过分强调特技效果,百叶窗式、盘式、盒状式、梳理式、插入式不一而足;将各种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同时使用各种声音,如爆炸声、抽气声、针打声、怪叫声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媒体都会有干扰因素,信息越多,干扰因素越多。过分追求声效特技,虽然烘托了课堂气氛,给学生较强的感观刺激,但违背认知规律,造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重视信息量轻思维空间
  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唯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连续播放视频十几分钟,而且对视频没有进行科学筛选,有些内容与教材无关甚至相违背;有时为了讲清一个问题,展示大量内容重复的图片,缺乏对素材的精选;有时设置阅读量较大的材料题,字数长达七八百,只能分布在不同的页面,造成学生阅读障碍;设置选择题时每页显示过多的内容,且屏幕切换频繁。常言道:贪多嚼不烂,如此繁多的资料、从头到尾地演绎,学生只是忙于观看或记笔记,完全没有理解、吸收、思维、探究的空间,特别是如此大的信息量,很难突出重点、浅化难点,学生也不可能从如此杂乱无章的演示中获得完整的知识,难以推动学生从线型思维向网络型和立体型思维发展。
  四、重程序操作轻师生交流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多媒体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工作,教师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师生之间被现代化教学工具隔开了距离。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点一下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整个教学过程程式化,每个环节都完全以教师的课件设计为核心,一旦学生的反应或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由于不符合课件操作程序,教师或蜻蜓点水或置之不理,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去,错过了开发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被教师生生浇灭。
  总之,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出使用方便、结构合理、效果显著的优质课件,坚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丁海霞.浅谈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内蒙古电化教育,2003,(3).
  [2]张玲.历史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教育信息化,2004,(8).
  [3]邹军萍.网络教学也是一柄双刃剑.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2).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要达到这一要求,不是件易事。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写出一手好字,必须勤练、苦练,但又不能盲目地练,应结合小学生特有的认知特点及教材实际,科学地组织写字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练字,确保学生整体的写字质量上一新台阶。  一、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周德藩同志曾指出:“对小学
摘 要: 本文以深入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结合语文教学的目标、性质、任务、特点实际,探求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深化和完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开放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新课标”教学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状况,提倡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可是,有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新理念的要求,在
摘 要: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这就要求教育者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要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强调在打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使他们形成良好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及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美术课堂 参与性 自主性 合作性    一、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对学生的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金钥匙”,而善于把握和利用教育契机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2011年我和班上一位学生的几番“交手”使我深深地认识了这一点。  一、出现“毛毛虫”  2009年8月31日,那是初三新生报到的日子。7点30分报到,我让学生9点钟到教室集中,上新学期第一节班会课,班会课上我布置了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求部分头发较长的男生下午去理发,明天早点到校,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但是
一、背景  近日,人们关心日本地震、海啸的相关消息。打开电视机,不时地就有巨大的海浪吞噬城镇、救援人员在一片废墟中紧张搜救、幸存者寻找亲人等画面,惨痛画面触目惊心。家长请不要忽视身旁孩子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二、主题  心理地震、恐惧。  三、事件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课堂上彤彤注意力总是不集中,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学习心不在焉,时常遗忘东西。下课也是一个人独处,不与同学玩耍。学校举行安全疏散
摘要: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能使青少年终生受益。新课标对名著阅读规定了量化标准,各地中考也将名著阅读列入了考查范围。可见,名著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农村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落后的家庭经济条件使农村中学生无法拥有足够的课外名著读物;传统的教学观念、单一的名著阅读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名著阅读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农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动的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亮点和得分点。然而从中学生的记叙文中难觅细节描写。之所以如此,一是学生没有描写细节的意识和习惯;二是学生不具备描写细节的能力。那么怎样使学生具备描写细节的能力,让记叙文增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知识渗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的富有特征
小品和相声这两种精当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形式,给大家带来了数不清的欢笑。小品《不差钱》中“人这一辈子最痛苦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人活着钱没了”这些语句诙谐中又富含哲理,让人津津乐道;相声《不能让他走》中“你长得也太随心所欲了”,“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传说”生动诙谐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语。还有很多作品,因为其生动的语言艺术,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让人难以忘怀。在新课改的理
每次培训,我都怀着前所未有的热情与谦卑,以高度认真与执著的态度观看视频、聆听指导。经过近十天的培训、讨论、交流、分享,收获很多很多:有对近似我校“271”课堂模式的惊讶,有对课堂驾驭与灵活处理的启示,有对学生活动趋向更自主的借鉴,有对日后教学工作改进与提高的思考,更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紧迫感。具体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感受。  一、应该让读书沉浸在血液中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
摘 要: 小班化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场革命,但要利用好小班化教学为现代教育带来的良好优势条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优化教学策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小班化 教学策略 优质教育    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小班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