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以学生为主体”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lovec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
  主体  案例  物理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从事着课堂教学实践,但如果没有研究的意识,就会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材“视而不见”,上课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复工作。俗话说“小处大文章,细节定成败”,只要我们能够细心收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不时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就能发现以往难以发现的优点和不足,就能将课堂中鲜活的“案例资源”加以挖掘放大,从而捕捉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两个实际案例来谈些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上完“安全用电”后,有一位学生对测电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穿着绝缘靴与地面绝缘后能否使用测电笔来辨别火线?
  笔者当时也没有细想,只是说了一句话,你不妨去做做实验。恰巧这个学生的家长是大学工科老师,于是她回家就问父亲,她的父亲也不大清楚,就带她来到了实验室,穿上绝缘靴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穿上绝缘靴用测电笔接触火线氖管是发光的。第二天学生将结果告诉了我。她和他的父亲交流过以后,觉得可能与交流电有关,但是却没有继续探究下去。笔者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研究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于是将这个现象拍成录像放给全班学生看,让他们一起利用课后时间来探究。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对家庭电路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回去请教家电维修人员的,有向电器厂商发电子邮件询问的,有在网上发帖子的,也有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他们有不懂的就来问我,刚开始我还能回答一些学生的问题,但随着问题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能力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的问题有很多我根本不懂,甚至是一无所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端架子,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我不知道,然后和学生一起查资料,上网问。由于我的加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设计了很多实验,查询了大量的书籍,终于把测电笔的工作原理搞清楚,同时对于初中本不需要掌握的交流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无形之中为后面发电机的讲解做好了铺垫工作。
  这个课例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而且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这样,才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犹如行车,需要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才能一路顺畅。因为课堂是一个缤纷多彩的“小社会”,它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要随时反思、及时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次赛课比赛的活动,笔者的课题是《安全用电》。为了使学生对安全用电有更好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分组试验——让学生自己组装三线插座和插头。原本以为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活动,可实际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组装试验,有的学生居然将导线直接卡在弹簧触点上而不知道要将其固定在接线螺母上,甚至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居然连插座都没有拆下来。这样的结果是让我很震惊的。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弱我是知道的,但没想到居然会弱到这种程度。
  回到自己班级后,我又做了一个测试,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家里的电表装在哪里,是机械的还是电子的”,结果班上有49位(全班57人)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一现实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物理是有用的”这是序言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可我们的孩子在将近两年的物理学习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我想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一课题,我设计了很多生活中的物理实验以假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如“修自行车”“更换一次保险丝”“探讨一次煮饭过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等。
  假期结束后为了检测活动效果,我安排了一节力学复习课,课题就是“自行车中的摩擦力”,并且要求学生将自行车拆开还要组装回去。绝大多数学生兴致很高,将自行车拆下按类放好,并基本上能组装回去。(实验共分10组,5~6人一组,除一组丢失一些弹子,其他组都能把自行车完整装好,最后由老师对装好的自行车进行调校)为了进行对比,我又在一个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班级上同样一节课,结果10个组仅有2组完成组装,其他组均失败。
  由此我意识到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好材料,如果能鼓励学生把书本知识与通过实验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深化认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进行动手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应努力把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组织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游戏、小实验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动手的契机。对于物理学科来讲,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动手机会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和学是一种矛盾关系。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学习营造最佳氛围。
  (作者为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选在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呼兰河传》是篇有“趣味”的课文,这种“趣味”体现在有颜色、有温度、有意境的文字之中。  初中生对这种嵌在文字中的“趣味”,虽有一些感知,但往往无法深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在感受文字“趣味”中领略生活之美。岳亚军老师在执教《呼兰河传》这篇课文时,便努力呈现出这样的引导。  其一,确定感受“趣味”的视角。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启
期刊
摘 要  课堂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与课前预设不符的学情。本文以《柳叶儿》公开课中学生的“笑”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本堂课的教学缺憾,提出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因势利导,激发和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深层思考,让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  《柳叶儿》 学情 文本阅读  最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柳叶儿》。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总结出文章“苦
期刊
第一环节:猜想文本内容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上什么课吗?不知道?哦,那老师告诉你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了解或者去过苏州园林吗?举手示意一下。  (部分同学举手)  师:那我们来猜想一下,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中会写些苏州园林的什么呢?又会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呢?我们先来猜第一个问题。  生1:假山。  生2:树木、花草。  生3:围墙、廊子。  生4:池子、动物。  生5:屋子。  
期刊
摘 要  8·12天津危险品爆炸事故遇难人数达150人,震惊国人。现代生活中化学危险品离我们也越来越近,普通市民都能买到浓硫酸、浓硝酸等化学危险品。作为多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我深感不安,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危险品 安全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截至2015年8月3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遇难人数升至150人,尚有23人失
期刊
一、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信息技术  1.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能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过程教学。突出过程即是体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形成和优化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课堂的教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能够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课程教与学的强有力的工具,能创新高
期刊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着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是“统一讲”,学生是“集体听”,一节课下来也就只能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结束,再分析几个应用实例,很多学生看似懂了,但你让他回答问题,他只能归到“运动的相对性”,至于怎样理解,对问题的实质是不清楚的,或者说是知道得不透彻。而在“翻转课
期刊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前请大家自读了课文,首先请你们邻近的4个同学交流一下自读的感悟,时间3分钟,然后选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的感悟。  屏显自读感悟要求:1.你的感悟一定是直觉的、真实的和独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2.在各自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推荐一位学生负责汇总小组意见,小组的意见是合成的并体现小组成员的阅读智慧。3.请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交流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期刊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赞美着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痛心着世俗社会磨灭纯真,交汇着丰子恺的快乐和悲哀,努力与无奈。十五六岁的少年们如何深得其中复杂况味,我以“顶针”的修辞方式设计了四个连续的片段,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每个孩子自己的心灵深处。  一、烦恼引发渴望  少年在长大,烦恼其实并不少,只是年轻的心总会对未知的将来充满向往和希望,所以烦恼不会长久
期刊
摘 要  代说是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变形现象。本文分析了课堂代说的表征和机理,提出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法就是变代说为导问,其实施策略包括:要让问成为真正的问;要让问导出真正的说;要让问与说成为实现课堂变革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代说 导问 课堂教学  一、代说  代说,就是课堂上教师代学生说。代说有别于纯粹意义上的灌输,是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
期刊
主持人语  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习近平主席2015年5月22日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这样写道:“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微课热正是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