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国学经典,强化学生识记能力,提升学生解析、表述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诵读国学经典,感悟传统文化,为培养更多具有较高道德水准、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诵读国学经典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二者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诵读国学经典不可停留于肤浅的表层,应深入探析,体悟深藏的国学内涵[1]。因此,有必要明晰诵读国学经典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提升途径。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语文素养;二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诵读国学经典,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诵读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累积厚重的文化内涵。学生是否将国学经典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观察其平日细节行为。评价诵读成效,并非单纯去查验诵读的数目、诵读的熟练度,更应考查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运用,而这种理解、运用体现在生活和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教者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细分诵读阶段,创设多样的情境,增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趣味,培养学生自觉诵读、终生诵读经典的精神。
一、解析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罗列了10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这10条要求,就是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这些要求无不与国学经典有密切的关联。诚然,国学经典于现代学生而言,有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难度。但诵读之初,可筛选较为简易的经典,然后逐渐深入,循序渐进。详细而言,诵读国学经典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者有着如下的关联:
(一)确立本源的价值理念
学生时代,尤其初高中,多样认知都处于初始阶段,一旦形成将会迅速拓展、渗透。越早诵读国学经典,越可塑造出本源的价值认知,确立正确的理念。低学段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一开始可能很难理解、把握国学经典特有的文化内涵。但是经过长期的诵读,通过反复对眼、耳、口等器官的刺激,这种文化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日渐明晰。日后渐渐演化,就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如周小研所说:经过日常诵读,正确的认知将会生根,根植于头脑内[2]。国学经典被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鉴赏,它所包含的厚重智慧、做人道理,将会为学生指引未来的道路。
(二)构建语文的思维框架
国学经典具有凝练性、抽象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某些经典内涵明晰,读来通俗易懂;某些经典潜藏哲理,且读且品。通过反复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构建语文的思维框架,形成清晰的语文思路。“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是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对自身写作能力习得的经验之谈。以《论语》为例,《论语》微言大义,不仅文采斐然、语言精粹,而且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深邃的内涵。当学生高声诵读这些不乏音韵之美的词语、文段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语言组织能力得到训练,行文思路得到引发。
(三)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近十年,国学热来势汹涌,随着媒体、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小学校也逐渐重视国学经典的价值。借助诵读,让学生逐步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借助诵读,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借助诵读,让学生阅读能力日益增加。在诵读中,学生观文辨字,体悟文段趣味;关注人物命运,思索社会问题;赏析文章表达方式,评判作品好坏优劣;将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二、探索培育途径
(一)纠正偏差认知,真正认识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从现状看,国学经典诵读流于形式,荒于热闹。有些学校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没能形成常态。在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时,采用的仍是单一路径的评价,没能全面考量。部分师生甚至觉得,诵读国学经典耗费了平日内正常的授课时间,与教学相冲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这种偏差认知应被纠正,而接纳正确的认知,就应真正认识到诵读经典的独特价值,师生共同重视,培养诵读经典的好习惯,让诵读形成常态。
(二)设置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确保师资,落实考核
诵读国学经典,应被划为平日正常的教学管理。应当明确的是,诵读国学经典填补了常规教学路径的空白,属于完善补充。应让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可借助于晨读、课前5分钟以及午间时段,构建常态教学流程。每日规定的诵读时段应能超出半小时。定时设定诵读,拟定诵读内容,把它涵盖在设定出来的授课查验之中[3]。学期之内的诵读教学流程要涵盖在管理内,纳入期末测评。
(三)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开展特色活动
诵读国学经典,重在创设最优的诵读氛围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唯有如此,才可调动起潜藏的诵读热情,激发师生参与。创设氛围,开展活动,可从儒雅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始,让每一面墙与学生对话,让校园广播的喇叭响起来,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学生的徜徉之地……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接纳这一认知:诵读经典是为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而非走形式。例如:《三字经》这一经典从表层来看,是枯燥及单调的。但若详细品味,即可体悟出深藏的意
蕴[4]。要让学生热爱《三字经》,教师可指导学生绘制图文并茂的经典小故事张贴于室内墙壁,可组织学生开展经典小故事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国学配乐表演,可借助晨读及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反复诵读,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内心感受。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唯有喜爱,才会收获成效。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忽视国学经典的诵读。让学生们在诵读中对话圣贤,培养高尚的情操,汲取文化思想精髓,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海艳.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35).
[2]周小研.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诗意成长[J].中国德育,2015(9).
[3]王国荣.国学经典沐春雨 高屋建瓴育奇葩——践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做法[J]. 现代教育科学,2014(2).
[4]肖晓香.将国学经典诵读化为气质修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语文素养;二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诵读国学经典,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诵读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累积厚重的文化内涵。学生是否将国学经典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观察其平日细节行为。评价诵读成效,并非单纯去查验诵读的数目、诵读的熟练度,更应考查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运用,而这种理解、运用体现在生活和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教者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细分诵读阶段,创设多样的情境,增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趣味,培养学生自觉诵读、终生诵读经典的精神。
一、解析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罗列了10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这10条要求,就是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这些要求无不与国学经典有密切的关联。诚然,国学经典于现代学生而言,有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难度。但诵读之初,可筛选较为简易的经典,然后逐渐深入,循序渐进。详细而言,诵读国学经典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者有着如下的关联:
(一)确立本源的价值理念
学生时代,尤其初高中,多样认知都处于初始阶段,一旦形成将会迅速拓展、渗透。越早诵读国学经典,越可塑造出本源的价值认知,确立正确的理念。低学段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一开始可能很难理解、把握国学经典特有的文化内涵。但是经过长期的诵读,通过反复对眼、耳、口等器官的刺激,这种文化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日渐明晰。日后渐渐演化,就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如周小研所说:经过日常诵读,正确的认知将会生根,根植于头脑内[2]。国学经典被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鉴赏,它所包含的厚重智慧、做人道理,将会为学生指引未来的道路。
(二)构建语文的思维框架
国学经典具有凝练性、抽象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某些经典内涵明晰,读来通俗易懂;某些经典潜藏哲理,且读且品。通过反复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构建语文的思维框架,形成清晰的语文思路。“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是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对自身写作能力习得的经验之谈。以《论语》为例,《论语》微言大义,不仅文采斐然、语言精粹,而且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深邃的内涵。当学生高声诵读这些不乏音韵之美的词语、文段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语言组织能力得到训练,行文思路得到引发。
(三)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近十年,国学热来势汹涌,随着媒体、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小学校也逐渐重视国学经典的价值。借助诵读,让学生逐步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借助诵读,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借助诵读,让学生阅读能力日益增加。在诵读中,学生观文辨字,体悟文段趣味;关注人物命运,思索社会问题;赏析文章表达方式,评判作品好坏优劣;将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二、探索培育途径
(一)纠正偏差认知,真正认识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从现状看,国学经典诵读流于形式,荒于热闹。有些学校开展国学经典的诵读,没能形成常态。在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时,采用的仍是单一路径的评价,没能全面考量。部分师生甚至觉得,诵读国学经典耗费了平日内正常的授课时间,与教学相冲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这种偏差认知应被纠正,而接纳正确的认知,就应真正认识到诵读经典的独特价值,师生共同重视,培养诵读经典的好习惯,让诵读形成常态。
(二)设置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确保师资,落实考核
诵读国学经典,应被划为平日正常的教学管理。应当明确的是,诵读国学经典填补了常规教学路径的空白,属于完善补充。应让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可借助于晨读、课前5分钟以及午间时段,构建常态教学流程。每日规定的诵读时段应能超出半小时。定时设定诵读,拟定诵读内容,把它涵盖在设定出来的授课查验之中[3]。学期之内的诵读教学流程要涵盖在管理内,纳入期末测评。
(三)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开展特色活动
诵读国学经典,重在创设最优的诵读氛围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唯有如此,才可调动起潜藏的诵读热情,激发师生参与。创设氛围,开展活动,可从儒雅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始,让每一面墙与学生对话,让校园广播的喇叭响起来,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学生的徜徉之地……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接纳这一认知:诵读经典是为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而非走形式。例如:《三字经》这一经典从表层来看,是枯燥及单调的。但若详细品味,即可体悟出深藏的意
蕴[4]。要让学生热爱《三字经》,教师可指导学生绘制图文并茂的经典小故事张贴于室内墙壁,可组织学生开展经典小故事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国学配乐表演,可借助晨读及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反复诵读,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内心感受。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唯有喜爱,才会收获成效。
三、结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忽视国学经典的诵读。让学生们在诵读中对话圣贤,培养高尚的情操,汲取文化思想精髓,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海艳.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35).
[2]周小研.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诗意成长[J].中国德育,2015(9).
[3]王国荣.国学经典沐春雨 高屋建瓴育奇葩——践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做法[J]. 现代教育科学,2014(2).
[4]肖晓香.将国学经典诵读化为气质修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