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以学为本 问题导学 实效性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理念提出语文教育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冯恩洪提出“卓越课堂”的标准是: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小组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近年来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课堂上要真正辞别纯粹的“知识讲授”状态,形成学生“以学为本”的氛围,教师总是要凭借问题来调动、点拨、指导、启迪学生,同样,学生要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也要通过问题发现、质疑、思考、探讨来达标。因此,课堂的“以学为本”通常都是在反复多次的学生思维、体验与训练中体现的。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问题导学深入挖掘出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要关注学生对学习问题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化,才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感悟后,都被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所感动、折服,但也有个别的学生说“鲁迅先生的伟大当然值得我们当代人,特别是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学习,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的同时,也该为自己多想想,这样,他不是可以多出几本好书,多写几篇好文章吗?这不也是为社会,为世人多做贡献吗?”笔者利用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临场启发引导:“你的这个想法很独特,同学们也和这位同学一起再想想,如果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多,什么事情都先为自己考虑,那他还会想到别人吗?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事事都为自己考虑、斤斤计较,怎么想到去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呢?”。在此,我不以统一的答案来压制学生的个性和灵气,只是稍作启发引导后,让学生把这个问题延伸到班会和课外当中去讨论。没想到,这就引发了非常激烈的后续争论与讨论,大家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接二连三地抛出了五彩缤纷的见解,热闹非凡,简直是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篇课文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因而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我们教师理应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得到尊重,得到赏识,因而在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挖掘的同时,也就获得了积极、健康的发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学生参与多维度训练,问题导学贯穿始终练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理应紧扣文本,设计训练问题,创设训练平台,让学生在训练中培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都有明确要求。仅就读写来说,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这是一个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学生进行多维度而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训练的过程。
如某教师教《瀑布》一课时,围绕着所设计的学习问题,组织如下的师生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也可以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老师!我最喜欢这一段“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因为绿色的山,白色的水很美,可我不明白“衬着”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一边欣赏,一边小组讨论。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衬着”就是“穿着”的意思,也就是给青山穿上了白色的衣服。
生:老师,我们小组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你们看(课件)青山上垂下了一道白银,而不是一片,并且我们小组刚才查过字典,“衬着”应该是“衬托”的意思。
师:你们说得真好,观察得很认真,而且还查了字典,你们说得不错,“衬着”在这里是“衬托”的意思,也就是青山衬托着白色的瀑布,使瀑布更雄伟,更壮观了。
这样,教师通过导引学生在课文阅读训练中进行细致的比较揣摩,既解决了释词的难题,又提升了阅读的技能。
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后,我让学生领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反复诵读,主动思考,主动地想象、说话,主动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自主处理课文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联系生活积淀去主动探究。在学生感其真切,悟其方法的时候,又注意把各种知识、信息加以整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们急切要参与表达的意识中来,让他们想象着说,最后动笔写下来。这就加强了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联系,使之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有机渗透。创造了学生积极参与,多方训练的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构建师生互动共同体,问题导学思维碰撞生火花
课堂上的“以学为本”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富有个性化的语文自主学习同时也需要群体合作,像“卓越课堂”要求的那样,从传统的独学走向与群学的结合。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时,设计、组织了一次难得的合作学习的机会——辩论。“同学们,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 孙老师把央视“实话实说”的栏目搬进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并实话实说,进行讨论和争辩。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现代社会需要人才,一天到晚都炫耀自己,行吗?”“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 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未来是竞争的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其美吗?”师:“哇,这是多么精彩的发言!”构建如此和谐、平等、高效的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那课堂教学的实效不是水到渠成了吗?
又如《白杨》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优秀散文,主要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能扎根边疆的心愿。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爸爸的三句话的含义及爸爸的心愿,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让全班学生自由搭配组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碰撞中生成火花,获得共同提高。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理念提出语文教育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冯恩洪提出“卓越课堂”的标准是: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小组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近年来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课堂上要真正辞别纯粹的“知识讲授”状态,形成学生“以学为本”的氛围,教师总是要凭借问题来调动、点拨、指导、启迪学生,同样,学生要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也要通过问题发现、质疑、思考、探讨来达标。因此,课堂的“以学为本”通常都是在反复多次的学生思维、体验与训练中体现的。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问题导学深入挖掘出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要关注学生对学习问题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化,才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感悟后,都被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所感动、折服,但也有个别的学生说“鲁迅先生的伟大当然值得我们当代人,特别是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学习,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的同时,也该为自己多想想,这样,他不是可以多出几本好书,多写几篇好文章吗?这不也是为社会,为世人多做贡献吗?”笔者利用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临场启发引导:“你的这个想法很独特,同学们也和这位同学一起再想想,如果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多,什么事情都先为自己考虑,那他还会想到别人吗?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事事都为自己考虑、斤斤计较,怎么想到去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呢?”。在此,我不以统一的答案来压制学生的个性和灵气,只是稍作启发引导后,让学生把这个问题延伸到班会和课外当中去讨论。没想到,这就引发了非常激烈的后续争论与讨论,大家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接二连三地抛出了五彩缤纷的见解,热闹非凡,简直是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篇课文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因而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我们教师理应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得到尊重,得到赏识,因而在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挖掘的同时,也就获得了积极、健康的发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学生参与多维度训练,问题导学贯穿始终练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理应紧扣文本,设计训练问题,创设训练平台,让学生在训练中培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都有明确要求。仅就读写来说,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这是一个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是让学生进行多维度而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训练的过程。
如某教师教《瀑布》一课时,围绕着所设计的学习问题,组织如下的师生讨论:
师:谁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也可以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老师!我最喜欢这一段“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因为绿色的山,白色的水很美,可我不明白“衬着”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一边欣赏,一边小组讨论。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衬着”就是“穿着”的意思,也就是给青山穿上了白色的衣服。
生:老师,我们小组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你们看(课件)青山上垂下了一道白银,而不是一片,并且我们小组刚才查过字典,“衬着”应该是“衬托”的意思。
师:你们说得真好,观察得很认真,而且还查了字典,你们说得不错,“衬着”在这里是“衬托”的意思,也就是青山衬托着白色的瀑布,使瀑布更雄伟,更壮观了。
这样,教师通过导引学生在课文阅读训练中进行细致的比较揣摩,既解决了释词的难题,又提升了阅读的技能。
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后,我让学生领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反复诵读,主动思考,主动地想象、说话,主动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自主处理课文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联系生活积淀去主动探究。在学生感其真切,悟其方法的时候,又注意把各种知识、信息加以整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他们急切要参与表达的意识中来,让他们想象着说,最后动笔写下来。这就加强了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联系,使之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有机渗透。创造了学生积极参与,多方训练的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构建师生互动共同体,问题导学思维碰撞生火花
课堂上的“以学为本”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富有个性化的语文自主学习同时也需要群体合作,像“卓越课堂”要求的那样,从传统的独学走向与群学的结合。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时,设计、组织了一次难得的合作学习的机会——辩论。“同学们,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 孙老师把央视“实话实说”的栏目搬进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并实话实说,进行讨论和争辩。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现代社会需要人才,一天到晚都炫耀自己,行吗?”“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 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未来是竞争的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其美吗?”师:“哇,这是多么精彩的发言!”构建如此和谐、平等、高效的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那课堂教学的实效不是水到渠成了吗?
又如《白杨》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优秀散文,主要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能扎根边疆的心愿。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爸爸的三句话的含义及爸爸的心愿,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让全班学生自由搭配组成若干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碰撞中生成火花,获得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