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少教”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真正落实“少教多学”,下面结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然而,目前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現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
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分成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情境渲染,切题导入。第二板块:感受樟树的外在美。第三板块:感悟樟树的内在美。第四板块:感受宋庆龄高贵的品质。
在感受樟树的外在美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他们抓住了“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甚至自发进行了补充,春天万物复苏,樟树绿意盎然。夏天烈日炎炎,樟树遮天蔽日,秋天落叶飘零,樟树郁郁葱葱。冬天天寒地冻,樟树依旧挺拔。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无数残酷的磨难。在研读中,学生自然领悟到了不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樟树总凭借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勇敢地与大自然斗争,体会到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二、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在感悟樟树的内在美这个板块时,学生先交流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永久保持的香气,可以拒虫、避虫等。学生还根据“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饶有兴趣地发现家里也能发现樟树的踪迹,比如樟木箱、樟脑等,再联想到樟木箱里放贵重的丝织品、羊毛衫等,是利用樟木的香气来拒虫。学习的时空一下子拓宽,不再局限于书本,联系生活,学生还想到在医生做手术的缝线里,在编织渔网的丝线里,在各种胶卷胶片中,都有樟树的身影、味道。至此,学生感悟到了樟树凭着自身永久保持的香气,勇于斗争,成功地战胜各种害虫,这更是它难能可贵的内在美,对樟树的敬意油然而升。
三、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需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在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时,从比较词语“参观”和“瞻仰”开始,让学生体会人们怀着崇敬、敬仰的心情去参观宋庆龄故居。我话锋一转:宋庆龄是怎样的人,让人们如此敬仰呢?甚至连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于是学生打开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网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馆藏精粹,教育资源等。很多学生萌生了前往故居亲自参观的想法,更了解到了宋庆龄是个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热爱人民、关爱儿童的人。她的一生像樟树一样充满正气,顽强不屈。她的美德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这真是树如其人,人如其树。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真正落实“少教多学”,下面结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然而,目前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現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
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分成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情境渲染,切题导入。第二板块:感受樟树的外在美。第三板块:感悟樟树的内在美。第四板块:感受宋庆龄高贵的品质。
在感受樟树的外在美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他们抓住了“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甚至自发进行了补充,春天万物复苏,樟树绿意盎然。夏天烈日炎炎,樟树遮天蔽日,秋天落叶飘零,樟树郁郁葱葱。冬天天寒地冻,樟树依旧挺拔。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无数残酷的磨难。在研读中,学生自然领悟到了不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樟树总凭借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勇敢地与大自然斗争,体会到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二、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在感悟樟树的内在美这个板块时,学生先交流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永久保持的香气,可以拒虫、避虫等。学生还根据“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饶有兴趣地发现家里也能发现樟树的踪迹,比如樟木箱、樟脑等,再联想到樟木箱里放贵重的丝织品、羊毛衫等,是利用樟木的香气来拒虫。学习的时空一下子拓宽,不再局限于书本,联系生活,学生还想到在医生做手术的缝线里,在编织渔网的丝线里,在各种胶卷胶片中,都有樟树的身影、味道。至此,学生感悟到了樟树凭着自身永久保持的香气,勇于斗争,成功地战胜各种害虫,这更是它难能可贵的内在美,对樟树的敬意油然而升。
三、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需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在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时,从比较词语“参观”和“瞻仰”开始,让学生体会人们怀着崇敬、敬仰的心情去参观宋庆龄故居。我话锋一转:宋庆龄是怎样的人,让人们如此敬仰呢?甚至连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于是学生打开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网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馆藏精粹,教育资源等。很多学生萌生了前往故居亲自参观的想法,更了解到了宋庆龄是个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热爱人民、关爱儿童的人。她的一生像樟树一样充满正气,顽强不屈。她的美德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这真是树如其人,人如其树。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