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介绍了三雏目标的内涵,阐述了笔者对三雏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三维目标 内涵 理解 落实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体系,由以知识为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
1.1 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和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 由“三维目标”取代传统的“双基目标”已成为课改实践的首要课题。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忽视基础知识,而是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整合。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突出发展为本,并不是忽视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怎样编排知识和如何学习知识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水平,这恰恰是为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三维课程目标需要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2.3 三维目标的确立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对教学过程正确引导,有利于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教育教学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落实三维目标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有机统一。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索过程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教育的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定无疑的心理,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知识教学的过程同时变成结论形成的过程。
为此,我们应该提倡“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以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个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
动手做后,还要抓住五个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抓住学生在表述中所暴露出“思维漏洞”的机会:及时进行有效矫正的机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3.2 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识与情景统一。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展也不能维持。我们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和情意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我们要善于以能激发思维高潮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
让学生从批判与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有了想象,我们就可以飞起来,离开熟悉的陆地,离开司空见惯的事物,进入一个美丽神奇、广阔丰富的境界。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猜测包括推测和猜想两层含义。通过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研究活动出现质的飞跃。猜测包含着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它是学生有效探索的良好开端。通过猜想和推测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途的“去学”。在学生眼中,知识应该是绿色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养成”。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但要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使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就获得了今后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三维目标 内涵 理解 落实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体系,由以知识为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
1.1 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和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对“三维目标”的认识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 由“三维目标”取代传统的“双基目标”已成为课改实践的首要课题。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忽视基础知识,而是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整合。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突出发展为本,并不是忽视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怎样编排知识和如何学习知识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水平,这恰恰是为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三维课程目标需要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2.3 三维目标的确立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对教学过程正确引导,有利于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教育教学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落实三维目标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有机统一。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索过程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教育的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定无疑的心理,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和压抑。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知识教学的过程同时变成结论形成的过程。
为此,我们应该提倡“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以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个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
动手做后,还要抓住五个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抓住学生在表述中所暴露出“思维漏洞”的机会:及时进行有效矫正的机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3.2 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识与情景统一。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展也不能维持。我们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和情意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我们要善于以能激发思维高潮的问题来组织教学,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
让学生从批判与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有了想象,我们就可以飞起来,离开熟悉的陆地,离开司空见惯的事物,进入一个美丽神奇、广阔丰富的境界。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猜测包括推测和猜想两层含义。通过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研究活动出现质的飞跃。猜测包含着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它是学生有效探索的良好开端。通过猜想和推测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途的“去学”。在学生眼中,知识应该是绿色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养成”。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但要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使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就获得了今后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