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在理论上宣扬“艺术至上”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观点。虽然唯美主义一直以来受到很多的诟病,但其实它的产生是其对所处时代变迁的不自觉的反映。其中《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王尔德关于艺术和美的认识。他的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使他成为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借助对《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分析浅谈唯美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对文中三个男主人公所反映的不同人性面的分析以及小說中所涉及的艺术与道德、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冲突来阐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观。艺术与现实的冲突和融合也正是王尔德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唯美主义;道林格雷的画像;艺术与现实;冲突
一、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创作背景与故事简介
由于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对文化艺术环境的影响与改变使艺术家们感到一种压抑。尤其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被发展到了顶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联系的空前的紧密。王尔德对这样的艺术观感到深恶痛绝,他认为这样的艺术摧残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感受美的能力,已经背离了艺术的本质,所以他积极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美学观。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英国与法国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自幼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古希腊精神的影子。《道林格雷的画像》便是代表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观的主要作品之一。在那个充满束缚的维多利亚时代,《道林格雷的画像》就像一把匕首深深的扎进人们的内心,尽管不易被包容与接受,但它敢于挑战权威的这份勇气在当时的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认为艺术应该作为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工具,这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大相径庭,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 虽然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王尔德自身矛盾人格的真实写照。在1891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同声谴责,有报纸批评道:“这本书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而王尔德对于当时舆论的回应是:“《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一种可怕的道德,一种好淫的人所不能发现的道德,只有对于一切心灵健康的人,它才是明显的。”王尔德说过:“我的一生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我的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这句话显然是再正确不过了。前者让他形成了唯美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后者则让他改变了原有的人生观。而《道林格雷的画像》正是他前半生思想凝聚的精华与核心,表明了他一系列的唯美主义美学观点。身处十九世纪末期,一脚踏入机器轰鸣的现代工业社会,一脚仍停留在绅士淑女马车的维多利亚保守时代,王尔德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文人们承载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新旧交替时期都要激烈的思想碰撞,并不单纯的因为时代的交替,而是因为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碰撞。唯美主义者较其他人更敏锐地感受并捕捉到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有着新时代的迈进精神,急切的想摆脱旧时代古板生硬的价值观的束缚,他们也尚存旧时代贵族式的清高儒雅,对于新时代的主力军中产阶级的庸俗之气嗤之以鼻。然而,表现自我离不开大众的承认与欣赏,以精英文化的提倡而崛起的唯美主义显然是有冲突,有矛盾的。这一点在王尔德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
小说的叙述是围绕着一位名叫道林格雷的年轻人展开的,他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画家霍尔沃德欣赏道林的美貌并为他创作了一幅自画像,而道林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幻想自己可以永远保持青春与美貌,他从自画像中感悟到人生的美远不及艺术的美那样永恒,于是向画像许下心愿,希望自己可以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沧桑和罪恶都由画像来承担,为此他愿意以自己的灵魂去交换。道林的话神奇的实现了,他获取了永不衰老的容颜,而画像则控制着他的灵魂,在他放纵自己并且害死了女演员西比尔之后画像开始随着他品行的败坏一点儿一点儿变得丑陋不堪。终于有一天他不堪忍受画像丑陋带给他的折磨,他举刀向画像刺去,而随着一声尖叫画像变回了最初光彩照人的模样,而道林却变的衰老丑陋并且倒在了地上。小说最开始被理解为一个因道德败坏终将遭到报应的寓言性故事。但是王尔德曾经这样表白过:“巴兹尔.霍尔沃德是我的自画像,亨利勋爵是世人对我的印象,而道林格雷才是我希望成为的人,也许只是年龄不同。”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道林的形象是王尔德在当时那个年代无法实现的一个心中的理想,而不是他所鄙夷的形象。道林在小说中始终保持着核心的地位,他所有的言行都是在告诉世人,他一生都在追求永恒的美,而逃避道德带来的责任,然而当美与道德最终不可调和时,则使他无法完成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统一,最终走向毁灭。
二、分析书中人物解释唯美主义美学观点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三个主要人物道林、亨利勋爵、霍尔沃德对生活都持有着不同的态度。三个人之间的冲突与联系也揭示了王尔德的内心。
(一)霍尔沃德 —— 王尔德的自画像
画家霍尔沃德是美的创造者,是王尔德口中的真正的艺术家,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他说过:“道林格雷便是他全部的艺术。”对于他来说道林远不是一个模特那么简单,而是自从遇到道雷之后他所画的画都是最好的作品,最好的画。道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艺术动因,也许别人在道雷身上看不到什么,但只有他能看到。因为他在道林的画像中画进去了太多的自我。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愿意更多的人看见道林格雷的画像。但在小说的后面他又决定展出这幅画像,是因为他一是想摆脱画像的存在所产生的巨大的吸引力,二是意识到艺术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加抽象,艺术更多的是掩盖艺术家而不是暴露艺术家。虽然他前后的两种做法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但是这也体现了霍尔沃德想在创作的情感和理智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一点地体现与作者王尔德的特点完美重合,王尔德也具有相似的关于完美的艺术应该在对立和冲突矛盾中找到平衡的想法。 霍尔沃德是诠释美的概念的主导者,他被设定为一个不受亨利勋爵影响却能同时洞穿亨利勋爵的特殊的存在。主人公道林格雷在霍尔沃德的赞美声中惊艳亮相,霍尔沃德用艺术家独有的触觉去感受美的事物,追求纯粹的美感。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的出场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只是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人物而出现,最大的作用便是上面已经提到的王尔德借他之口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并且完美诠释了王尔德所说的艺术家才是美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王尔德曾经说过:“过去十年期间伦敦的气候发生的非凡变化,完全是由于一个特定的艺术流派,现在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雾,而是因为艺术家教会他们懂得这种神秘景色的可爱性。”也就是说,生活实际上是盲目的、粗糙的、没有目的的,而艺术家则以天才和想象的视角为大众指明并确立了一个审美的角度。小说中道林看到霍尔沃德为他画的画像之前只是亨利勋爵口中的单纯的傻小子一个,正是因为单纯又纯粹,他成为了激发霍尔沃德艺术灵感的好材料,然而在看到自己的画像之后,原本无精打采的道雷为之一振,两颊泛起红晕,眼眸里透露出喜悦之情,好像第一次真正的认识自己一样,他恍然大悟般的意识到了自己的美貌与价值,这种感觉是他从未有过的,所以这里霍尔沃德作为艺术家指引了美的存在,说明美无关现实,而是在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霍尔沃德对于道林的保护,不想让亨利勋爵给道林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时的道林在他眼里是美的化身,是他艺术的全部,是那样单纯与纯粹;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眼睁睁的看着道林在社会的现实与诱惑中一点点的沉沦,他无能为力,极力的劝说道林最终却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霍尔沃德无疑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中超我的化身,是道德的卫士,单纯善良,希望用道德的观念来影响和阻止道林。最后随着超我的毁灭,道林也完全丧失了平衡从而逐渐走向灭亡。这也就不难看出王尔德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决心。在小说中王尔德畅快淋漓的编造出一个唯美主义的梦,反映的不单单是唯美主义美学,还是一种扑朔迷离难以把握的唯美主义气质,而这种气质实际上也是唯美主义者和现实的矛盾在冲撞中的一种无处安放的情绪的体现。所以理解了王尔德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才是真正理解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关键。唯美主义难道是真正字面上所理解的“唯美”二字么?实则不然,它透漏出的是一种无奈,对现实的无奈,这一点在王尔德笔下所描写的霍尔沃德身上得到了体现,小说中霍尔沃德在面对道雷的沉沦他的无奈、无能为力最后甚至死在了道林的手中,这在现实中和王尔德选择企图逃避现实生活,最终只躲进艺术的象牙塔中是一样的。无奈与勇气的缺失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最大的弊端。
(二)亨利勋爵 —— 世人眼中的王尔德
小说中的亨利勋爵是信奉享乐至上的人,他不相信任何道德价值,但是他却热爱美,是天生的审美者,更像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中本我的象征。而世人眼中的王尔德可以用波德莱尔的一个论断来定义,“这些人被称作雅士、花花公子、不相信派或者浪荡子,他们同出一源,都具有一种故意作对和造反的特点,都代表着人类骄傲中所包含的最优秀成分,代表着今日之人所罕有的那种反对和清除平庸的需要。”王尔德自己本身也对他所身体力行的新享乐主义下了定义,是借助于理性的地方但绝不接受可能包括牺牲强烈感情的任何理论或者体系。
亨利勋爵所代表的当时英国社会丑恶灵魂的集合体,是邪恶的象征,在小说中以人的欲望和诱惑不断的对道雷进行洗脑,让本性善良的道林在善与恶之间变的越发迷茫,亨利勋爵与霍尔沃德的对立使得道雷成为一个矛盾体,激烈的思想斗争与罪恶感不断笼罩着道雷,最后导致了他的崩溃。从故事一开始亨利就不断的用新享乐主义来教育还处于青春懵懂期的美少年道林,他对青春的解释是,因为美不需要解释,美属于世界上伟大的现象,格雷先生,你得天独厚享有神所赐予的美貌,但是神所赐予的神不久便会收回。你只有在有限的岁月里可以真正享受这一切,一定要及时享受你的青春。所以有了后面道林的沉沦。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序言中说到:“对艺术家而言,善与恶都是艺术的材料。”王尔德打得正是善恶兼具这张牌,令王尔德更感兴趣的则是如何借《道林格雷的画像》来实践和张扬从美中发掘丑,从丑中发掘美的美学思想。小说中道林之所以听信亨利勋爵的话是为了表明这种观点,即道林之所以会疯狂的犯罪是因为他坚信犯罪是实现和抵达美的一种方式。亨利勋爵唤醒了他作为生命个体对审美的追求和对感官享乐的渴望,可以说他开始了人生艺术化的实践。但是象征着他的灵魂变的越来越丑陋,时刻提醒着他,堕落会使他终日歉疚與惶恐。其实这象征着道林灵魂的画像正是传统道德的化身,是画家霍尔沃德真正在乎的东西。如果以这种道德伦理规范作为镜子面对自己,使道林充满了罪恶但是对于亨利勋爵口中的美与快感的强烈渴望,使他欲罢不能,所以他在不断的冲突矛盾中斗争和挣扎。对于道林来说,霍尔沃德的画擦亮了他的眼睛,而亨利勋爵的话却参透了道林的心。如果没有亨利的存在,没有那一通关于青春的鼓吹,道林恐怕不会有与自己的画像交换身份的念头。亨利勋爵集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新享乐主义于一身,现实生活在他口中是轻飘飘的随性之言,他从不肯定也不否定任何事,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本质洞若观火,应对的方法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然而有时他的言论虽然惊人但是对于上流社会沉闷无趣的饭桌却颇受欢迎,更多了一点新奇的刺激。他勤于思考懒于行动,因此也无所谓理想。他热衷于玩文字游戏,思考的动力也是出于对人性的好奇。所以亨利只能说是生活艺术化的理论派。这与道林是完全不同的。
王尔德所塑造的这一切让谬论散发出了像真理一样的光彩,而这种谬论虽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赞同,但却不禁让人赞叹,就好像这一切都曾经在人的脑海里真实的存在过。就像亨利伯爵说着那些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但是道林却把这一切真实的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当中,他有着别人都没有的勇气,就像在上一节提到的大多数人像画家霍尔沃德一样无奈和缺少勇气,最终只能像现实妥协,而道林则不同,他把亨利口中华丽而荒诞的言语真实的代入了自己的人生中。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尔德曾经说道林格雷才是他希望成为的人。同时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精髓。 (三)道林.格雷 —— 王尔德希望成为的人
作为主人公道林是王尔德精心塑造的人物,画家霍尔沃德与亨利勋爵之间的内在斗争也都是因他而起。在亨利的新享乐主义引诱下道林放纵享乐,他坚信人的幸福与美貌并不是以道德原则为转移。道林真正的作用实际是为艺术而生活的实践者,是最具有勇气的那个人。如亨利所说,影响一个人就等于把灵魂给了对方,他自己保留理论的种种可能性,却诱使道林去代替他行动。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道林身上满是王尔德心中的唯美理想。亨利对道林所传授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模仿艺术,道林是真正的实践者,是王尔德心目中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理想。
其中小说里的几次死亡使王尔德思想的矛盾达到了高潮。第一次是道林的初恋情人西比尔的死。其实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最能体现王尔德唯美主义观点的就是西比尔,她是一个有着美丽模样、优美的声音,道林口中的可爱的人,她还有着出色的演技,这也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西比尔是王尔德眼中艺术的化身,小说中道林崇拜并爱上西比尔就是因为其身上所散发的艺术美,实则而非西比尔本人。所以当西比尔面对生活时,她的艺术魅力变的苍白无力,最终导致道林对她大失所望,痛斥西比尔毁掉了他心中的美,不顾西比尔的感受与死活,残忍的抛弃了她。这场斗争也映射了王尔德心中艺术与生活的对抗,并最终以西比尔的死亡来宣告着生活的失败而结束。这也充分说明当艺术与生活发生冲突时,生活要让位于艺术。道林所追求的生活有一个基本的核心,这也是他区别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对于美的执着。
第二次是画家霍尔沃德的死。这是道林最引人注目的实践,道林作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中自我的象征,一直都是作为本我的亨利和作为超我的霍尔沃德争夺的目标。而道林在两者之间痛苦的选择着,最后没能禁住本我的诱惑投向了亨利的怀抱。道林的矛盾与复杂集中体现了王尔德关于内容与形式,善与恶,灵魂与肉体的思考。道林人生的实践并不是简单的由纯洁善良走向堕落的过程,而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具象体现。在他身上体现了唯美主义思想与社会封闭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
的确,在王尔德的作品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比比皆是。就像尽管他认为艺术并不反映现实生活,断言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文艺创作也并没有完全脱离生活与现实,在字里行间以及人物的刻画上他从不忘对现实的冷嘲热讽。作为唯美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一直主张在艺术中追求超功利、超道德的美认为艺术不该受道德标准的制约,道德只能抹杀艺术家的创造力。所以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善良与道德的最大代表霍尔沃德最终死在了实践者道林的手中。但是与此同时王尔德又在许多地方流露出明显的道德关怀,所以王尔德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从不否认自己的矛盾性,相反的,他常常有意识的让自己陷入自相矛盾。这正像他的格言所说:“有教养的人同他人矛盾,而智者同自己矛盾。这一点恰恰成为了他文艺思想的独特标志与亮点。
三、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精髓
毋庸置疑《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主人公道林格雷拥有着永恒的美貌,无尽的青春与财富,这个浮士德似的人物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切但他同时也是具有悲剧色彩的。这一切似乎是王尔德有意安排的,因为这符合他矛盾的特点以及对美学的看法。
首先王尔德曾说“对美的崇拜,没有丝毫合理性可言”,这表明他以感性为美,并不以理论为依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王尔德的文艺作品经常运用生动、富于形象性的语言进行叙述。从兴趣出发,随性而为。想象是最重要的。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序言中王尔德提到“书无所谓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和“艺术的道德则在于完美的运用不完美的手段”。这说明他重视形式,而非内容。否定美与客观现实的内在联系,并指出艺术以追求美为目标,而美是超越一切现实而存在的。
其次,王尔德说“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他认为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这一点早在前面所提到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中得以体现了。简单来说就是生活模仿艺术,但最终不敌艺术之美。其实对于王尔德而言,生命的真谛并不是挥霍与享乐,那只是世人对他的印象。其实生命的真谛对他来说是受苦、悲哀与无奈。因为他心目中的唯美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显而易见是不得支持的,他心中的艺术、心中的美也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所以他选择了逃避,其实王尔德更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单纯的、纯粹的并且有些任性。虽然他的艺术与人生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天生是金子的他总能闪闪发光,在艺术史上留下不可忽视的一笔。
最后王尔德还认为“艺术除了表現自己,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是有独立的生命的,和思想有独立的生命是一样的,而且完全按照艺术自己的种种路线向前发展”。这种看法把艺术凌驾于一切之上,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中最极端的表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尔德只是试图建立一种自我存在的新基础。许多人有着同样的思考,追求着各种方式的自我实现,而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产生正好为当时的艺术提供了一个自我重塑的载体。把艺术视作摆脱平庸生活,重建纯洁自我的观点正是当时社会情况所需要的。同样,在王尔德看来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就是对自我的重建,通过艺术实现自我。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它存在的价值。周小仪博士在他的著作《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中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唯美主义这种注定一出世就预示着灭亡的深受时代影响的矛盾性。处在认证危机中的王尔德注定成为当时的先锋,一方面把唯美主义所膜拜的艺术当作自我认证的载体,另一方面在倡导对生活美学沉思的同时也主张把整个生活艺术化、美学化。
参考文献:
[1]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李家銮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
[2]同上.
[3]张德兴,陆扬: 《十九世纪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5]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黄源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6]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唯美主义;道林格雷的画像;艺术与现实;冲突
一、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创作背景与故事简介
由于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对文化艺术环境的影响与改变使艺术家们感到一种压抑。尤其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被发展到了顶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联系的空前的紧密。王尔德对这样的艺术观感到深恶痛绝,他认为这样的艺术摧残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感受美的能力,已经背离了艺术的本质,所以他积极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美学观。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英国与法国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自幼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有着古希腊精神的影子。《道林格雷的画像》便是代表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观的主要作品之一。在那个充满束缚的维多利亚时代,《道林格雷的画像》就像一把匕首深深的扎进人们的内心,尽管不易被包容与接受,但它敢于挑战权威的这份勇气在当时的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认为艺术应该作为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工具,这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大相径庭,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 虽然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王尔德自身矛盾人格的真实写照。在1891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同声谴责,有报纸批评道:“这本书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而王尔德对于当时舆论的回应是:“《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一种可怕的道德,一种好淫的人所不能发现的道德,只有对于一切心灵健康的人,它才是明显的。”王尔德说过:“我的一生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我的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这句话显然是再正确不过了。前者让他形成了唯美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后者则让他改变了原有的人生观。而《道林格雷的画像》正是他前半生思想凝聚的精华与核心,表明了他一系列的唯美主义美学观点。身处十九世纪末期,一脚踏入机器轰鸣的现代工业社会,一脚仍停留在绅士淑女马车的维多利亚保守时代,王尔德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文人们承载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新旧交替时期都要激烈的思想碰撞,并不单纯的因为时代的交替,而是因为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碰撞。唯美主义者较其他人更敏锐地感受并捕捉到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有着新时代的迈进精神,急切的想摆脱旧时代古板生硬的价值观的束缚,他们也尚存旧时代贵族式的清高儒雅,对于新时代的主力军中产阶级的庸俗之气嗤之以鼻。然而,表现自我离不开大众的承认与欣赏,以精英文化的提倡而崛起的唯美主义显然是有冲突,有矛盾的。这一点在王尔德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
小说的叙述是围绕着一位名叫道林格雷的年轻人展开的,他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画家霍尔沃德欣赏道林的美貌并为他创作了一幅自画像,而道林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幻想自己可以永远保持青春与美貌,他从自画像中感悟到人生的美远不及艺术的美那样永恒,于是向画像许下心愿,希望自己可以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沧桑和罪恶都由画像来承担,为此他愿意以自己的灵魂去交换。道林的话神奇的实现了,他获取了永不衰老的容颜,而画像则控制着他的灵魂,在他放纵自己并且害死了女演员西比尔之后画像开始随着他品行的败坏一点儿一点儿变得丑陋不堪。终于有一天他不堪忍受画像丑陋带给他的折磨,他举刀向画像刺去,而随着一声尖叫画像变回了最初光彩照人的模样,而道林却变的衰老丑陋并且倒在了地上。小说最开始被理解为一个因道德败坏终将遭到报应的寓言性故事。但是王尔德曾经这样表白过:“巴兹尔.霍尔沃德是我的自画像,亨利勋爵是世人对我的印象,而道林格雷才是我希望成为的人,也许只是年龄不同。”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道林的形象是王尔德在当时那个年代无法实现的一个心中的理想,而不是他所鄙夷的形象。道林在小说中始终保持着核心的地位,他所有的言行都是在告诉世人,他一生都在追求永恒的美,而逃避道德带来的责任,然而当美与道德最终不可调和时,则使他无法完成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统一,最终走向毁灭。
二、分析书中人物解释唯美主义美学观点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三个主要人物道林、亨利勋爵、霍尔沃德对生活都持有着不同的态度。三个人之间的冲突与联系也揭示了王尔德的内心。
(一)霍尔沃德 —— 王尔德的自画像
画家霍尔沃德是美的创造者,是王尔德口中的真正的艺术家,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他说过:“道林格雷便是他全部的艺术。”对于他来说道林远不是一个模特那么简单,而是自从遇到道雷之后他所画的画都是最好的作品,最好的画。道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艺术动因,也许别人在道雷身上看不到什么,但只有他能看到。因为他在道林的画像中画进去了太多的自我。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愿意更多的人看见道林格雷的画像。但在小说的后面他又决定展出这幅画像,是因为他一是想摆脱画像的存在所产生的巨大的吸引力,二是意识到艺术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加抽象,艺术更多的是掩盖艺术家而不是暴露艺术家。虽然他前后的两种做法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但是这也体现了霍尔沃德想在创作的情感和理智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一点地体现与作者王尔德的特点完美重合,王尔德也具有相似的关于完美的艺术应该在对立和冲突矛盾中找到平衡的想法。 霍尔沃德是诠释美的概念的主导者,他被设定为一个不受亨利勋爵影响却能同时洞穿亨利勋爵的特殊的存在。主人公道林格雷在霍尔沃德的赞美声中惊艳亮相,霍尔沃德用艺术家独有的触觉去感受美的事物,追求纯粹的美感。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的出场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只是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人物而出现,最大的作用便是上面已经提到的王尔德借他之口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并且完美诠释了王尔德所说的艺术家才是美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王尔德曾经说过:“过去十年期间伦敦的气候发生的非凡变化,完全是由于一个特定的艺术流派,现在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雾,而是因为艺术家教会他们懂得这种神秘景色的可爱性。”也就是说,生活实际上是盲目的、粗糙的、没有目的的,而艺术家则以天才和想象的视角为大众指明并确立了一个审美的角度。小说中道林看到霍尔沃德为他画的画像之前只是亨利勋爵口中的单纯的傻小子一个,正是因为单纯又纯粹,他成为了激发霍尔沃德艺术灵感的好材料,然而在看到自己的画像之后,原本无精打采的道雷为之一振,两颊泛起红晕,眼眸里透露出喜悦之情,好像第一次真正的认识自己一样,他恍然大悟般的意识到了自己的美貌与价值,这种感觉是他从未有过的,所以这里霍尔沃德作为艺术家指引了美的存在,说明美无关现实,而是在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霍尔沃德对于道林的保护,不想让亨利勋爵给道林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时的道林在他眼里是美的化身,是他艺术的全部,是那样单纯与纯粹;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眼睁睁的看着道林在社会的现实与诱惑中一点点的沉沦,他无能为力,极力的劝说道林最终却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霍尔沃德无疑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中超我的化身,是道德的卫士,单纯善良,希望用道德的观念来影响和阻止道林。最后随着超我的毁灭,道林也完全丧失了平衡从而逐渐走向灭亡。这也就不难看出王尔德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决心。在小说中王尔德畅快淋漓的编造出一个唯美主义的梦,反映的不单单是唯美主义美学,还是一种扑朔迷离难以把握的唯美主义气质,而这种气质实际上也是唯美主义者和现实的矛盾在冲撞中的一种无处安放的情绪的体现。所以理解了王尔德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才是真正理解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关键。唯美主义难道是真正字面上所理解的“唯美”二字么?实则不然,它透漏出的是一种无奈,对现实的无奈,这一点在王尔德笔下所描写的霍尔沃德身上得到了体现,小说中霍尔沃德在面对道雷的沉沦他的无奈、无能为力最后甚至死在了道林的手中,这在现实中和王尔德选择企图逃避现实生活,最终只躲进艺术的象牙塔中是一样的。无奈与勇气的缺失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最大的弊端。
(二)亨利勋爵 —— 世人眼中的王尔德
小说中的亨利勋爵是信奉享乐至上的人,他不相信任何道德价值,但是他却热爱美,是天生的审美者,更像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中本我的象征。而世人眼中的王尔德可以用波德莱尔的一个论断来定义,“这些人被称作雅士、花花公子、不相信派或者浪荡子,他们同出一源,都具有一种故意作对和造反的特点,都代表着人类骄傲中所包含的最优秀成分,代表着今日之人所罕有的那种反对和清除平庸的需要。”王尔德自己本身也对他所身体力行的新享乐主义下了定义,是借助于理性的地方但绝不接受可能包括牺牲强烈感情的任何理论或者体系。
亨利勋爵所代表的当时英国社会丑恶灵魂的集合体,是邪恶的象征,在小说中以人的欲望和诱惑不断的对道雷进行洗脑,让本性善良的道林在善与恶之间变的越发迷茫,亨利勋爵与霍尔沃德的对立使得道雷成为一个矛盾体,激烈的思想斗争与罪恶感不断笼罩着道雷,最后导致了他的崩溃。从故事一开始亨利就不断的用新享乐主义来教育还处于青春懵懂期的美少年道林,他对青春的解释是,因为美不需要解释,美属于世界上伟大的现象,格雷先生,你得天独厚享有神所赐予的美貌,但是神所赐予的神不久便会收回。你只有在有限的岁月里可以真正享受这一切,一定要及时享受你的青春。所以有了后面道林的沉沦。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序言中说到:“对艺术家而言,善与恶都是艺术的材料。”王尔德打得正是善恶兼具这张牌,令王尔德更感兴趣的则是如何借《道林格雷的画像》来实践和张扬从美中发掘丑,从丑中发掘美的美学思想。小说中道林之所以听信亨利勋爵的话是为了表明这种观点,即道林之所以会疯狂的犯罪是因为他坚信犯罪是实现和抵达美的一种方式。亨利勋爵唤醒了他作为生命个体对审美的追求和对感官享乐的渴望,可以说他开始了人生艺术化的实践。但是象征着他的灵魂变的越来越丑陋,时刻提醒着他,堕落会使他终日歉疚與惶恐。其实这象征着道林灵魂的画像正是传统道德的化身,是画家霍尔沃德真正在乎的东西。如果以这种道德伦理规范作为镜子面对自己,使道林充满了罪恶但是对于亨利勋爵口中的美与快感的强烈渴望,使他欲罢不能,所以他在不断的冲突矛盾中斗争和挣扎。对于道林来说,霍尔沃德的画擦亮了他的眼睛,而亨利勋爵的话却参透了道林的心。如果没有亨利的存在,没有那一通关于青春的鼓吹,道林恐怕不会有与自己的画像交换身份的念头。亨利勋爵集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新享乐主义于一身,现实生活在他口中是轻飘飘的随性之言,他从不肯定也不否定任何事,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本质洞若观火,应对的方法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然而有时他的言论虽然惊人但是对于上流社会沉闷无趣的饭桌却颇受欢迎,更多了一点新奇的刺激。他勤于思考懒于行动,因此也无所谓理想。他热衷于玩文字游戏,思考的动力也是出于对人性的好奇。所以亨利只能说是生活艺术化的理论派。这与道林是完全不同的。
王尔德所塑造的这一切让谬论散发出了像真理一样的光彩,而这种谬论虽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赞同,但却不禁让人赞叹,就好像这一切都曾经在人的脑海里真实的存在过。就像亨利伯爵说着那些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但是道林却把这一切真实的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当中,他有着别人都没有的勇气,就像在上一节提到的大多数人像画家霍尔沃德一样无奈和缺少勇气,最终只能像现实妥协,而道林则不同,他把亨利口中华丽而荒诞的言语真实的代入了自己的人生中。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尔德曾经说道林格雷才是他希望成为的人。同时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精髓。 (三)道林.格雷 —— 王尔德希望成为的人
作为主人公道林是王尔德精心塑造的人物,画家霍尔沃德与亨利勋爵之间的内在斗争也都是因他而起。在亨利的新享乐主义引诱下道林放纵享乐,他坚信人的幸福与美貌并不是以道德原则为转移。道林真正的作用实际是为艺术而生活的实践者,是最具有勇气的那个人。如亨利所说,影响一个人就等于把灵魂给了对方,他自己保留理论的种种可能性,却诱使道林去代替他行动。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道林身上满是王尔德心中的唯美理想。亨利对道林所传授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模仿艺术,道林是真正的实践者,是王尔德心目中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理想。
其中小说里的几次死亡使王尔德思想的矛盾达到了高潮。第一次是道林的初恋情人西比尔的死。其实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最能体现王尔德唯美主义观点的就是西比尔,她是一个有着美丽模样、优美的声音,道林口中的可爱的人,她还有着出色的演技,这也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魅力。可以说西比尔是王尔德眼中艺术的化身,小说中道林崇拜并爱上西比尔就是因为其身上所散发的艺术美,实则而非西比尔本人。所以当西比尔面对生活时,她的艺术魅力变的苍白无力,最终导致道林对她大失所望,痛斥西比尔毁掉了他心中的美,不顾西比尔的感受与死活,残忍的抛弃了她。这场斗争也映射了王尔德心中艺术与生活的对抗,并最终以西比尔的死亡来宣告着生活的失败而结束。这也充分说明当艺术与生活发生冲突时,生活要让位于艺术。道林所追求的生活有一个基本的核心,这也是他区别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对于美的执着。
第二次是画家霍尔沃德的死。这是道林最引人注目的实践,道林作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结构中自我的象征,一直都是作为本我的亨利和作为超我的霍尔沃德争夺的目标。而道林在两者之间痛苦的选择着,最后没能禁住本我的诱惑投向了亨利的怀抱。道林的矛盾与复杂集中体现了王尔德关于内容与形式,善与恶,灵魂与肉体的思考。道林人生的实践并不是简单的由纯洁善良走向堕落的过程,而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具象体现。在他身上体现了唯美主义思想与社会封闭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
的确,在王尔德的作品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比比皆是。就像尽管他认为艺术并不反映现实生活,断言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文艺创作也并没有完全脱离生活与现实,在字里行间以及人物的刻画上他从不忘对现实的冷嘲热讽。作为唯美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一直主张在艺术中追求超功利、超道德的美认为艺术不该受道德标准的制约,道德只能抹杀艺术家的创造力。所以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善良与道德的最大代表霍尔沃德最终死在了实践者道林的手中。但是与此同时王尔德又在许多地方流露出明显的道德关怀,所以王尔德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从不否认自己的矛盾性,相反的,他常常有意识的让自己陷入自相矛盾。这正像他的格言所说:“有教养的人同他人矛盾,而智者同自己矛盾。这一点恰恰成为了他文艺思想的独特标志与亮点。
三、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精髓
毋庸置疑《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主人公道林格雷拥有着永恒的美貌,无尽的青春与财富,这个浮士德似的人物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切但他同时也是具有悲剧色彩的。这一切似乎是王尔德有意安排的,因为这符合他矛盾的特点以及对美学的看法。
首先王尔德曾说“对美的崇拜,没有丝毫合理性可言”,这表明他以感性为美,并不以理论为依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王尔德的文艺作品经常运用生动、富于形象性的语言进行叙述。从兴趣出发,随性而为。想象是最重要的。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序言中王尔德提到“书无所谓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和“艺术的道德则在于完美的运用不完美的手段”。这说明他重视形式,而非内容。否定美与客观现实的内在联系,并指出艺术以追求美为目标,而美是超越一切现实而存在的。
其次,王尔德说“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他认为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这一点早在前面所提到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中得以体现了。简单来说就是生活模仿艺术,但最终不敌艺术之美。其实对于王尔德而言,生命的真谛并不是挥霍与享乐,那只是世人对他的印象。其实生命的真谛对他来说是受苦、悲哀与无奈。因为他心目中的唯美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显而易见是不得支持的,他心中的艺术、心中的美也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所以他选择了逃避,其实王尔德更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单纯的、纯粹的并且有些任性。虽然他的艺术与人生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天生是金子的他总能闪闪发光,在艺术史上留下不可忽视的一笔。
最后王尔德还认为“艺术除了表現自己,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是有独立的生命的,和思想有独立的生命是一样的,而且完全按照艺术自己的种种路线向前发展”。这种看法把艺术凌驾于一切之上,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中最极端的表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尔德只是试图建立一种自我存在的新基础。许多人有着同样的思考,追求着各种方式的自我实现,而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产生正好为当时的艺术提供了一个自我重塑的载体。把艺术视作摆脱平庸生活,重建纯洁自我的观点正是当时社会情况所需要的。同样,在王尔德看来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就是对自我的重建,通过艺术实现自我。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它存在的价值。周小仪博士在他的著作《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中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唯美主义这种注定一出世就预示着灭亡的深受时代影响的矛盾性。处在认证危机中的王尔德注定成为当时的先锋,一方面把唯美主义所膜拜的艺术当作自我认证的载体,另一方面在倡导对生活美学沉思的同时也主张把整个生活艺术化、美学化。
参考文献:
[1]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李家銮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
[2]同上.
[3]张德兴,陆扬: 《十九世纪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5]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黄源深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6]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