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開山东省地图,你会发现,山东半岛东北端有一块向东突出的狭长尖呷,它就是我国近海著名呷角—成山头。
成山头又叫成山角,也称山东高角,是一个“半岛中的半岛”,因成山而得名。成山,《汉志》称作盛山,成山头本作成山斗。清陈梦雷等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中的《山川典·卷二八》记载:“成山,在今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南(当成东)一百六十里。其山斗入海(古汉语中,‘斗’同‘陡’),因始皇鞭石造桥,后人呼为神山。”
成山头三面环水,一面接陆,前伸于滔滔黄海之中,是中国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临空俯瞰,成山头形态酷似翘首望天的出海蛟龙,龙角弯向西北,龙须伸向西南。这里的地名亦都以“龙”为名:龙须岛、卧龙村、龙眼港……与成山头隔海遥相对望的旅顺附近,却有老虎尾、虎牙石、老虎澳等地名。因此,在民间有龙盘胶东、虎踞辽南,一龙一虎镇守黄海、渤海的传说。
成山头风景区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地理位置独特。一则成山头是中国大陆向东方伸向海洋的极点,号称“中国的好望角”;二则成山头风姿绰约,气象万千,名列“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三,是凭海临风、抒发胸臆、寻找人生感觉的理想地点;三则成山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皇汉武钟情之所,十分符合临浩瀚之沧海、发思古之幽情的需要;四则与“天尽头”相关的兴亡存废的历史传说,也为成山头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
看海上日出,历来是摄影爱好者、文人墨客和广大游人想往的事。说成山头是我国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成山头在古代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史记》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曾在此拜日神迎日出,修日主祠。春秋时期,成山头被称为朝舞,意即太阳起舞之地。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至少两次东巡成山半岛,第一次就是为了“礼祠名山”,祭拜日主。
人们根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墓竹简《日书》及有关文献记载分析后认为,秦代普遍盛行多神崇拜。据《史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指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和四时主,秦始皇周游天下时曾建庙祭祀。日主祠就在成山。信奉天命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天拜地后,又巡游东极,来到成山拜日神。
这种虔诚的宗教信仰流传、发展到今天,已在当地人生活中演变成了一种有着美好寓意的祈福文化。如今,每逢新年伊始,人们都会循着古人的足迹来到成山头,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参加拜日祭海活动。“观日出、迎新年、祈平安”,已成为威海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旅游线路。
事实上,成山头并不是我国可以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别说我国东部的海岛,就是从内陆的经度上说,成山头也不在我国版图的最东边,东北大部分地区的经度都在成山头的经度以东,甚至鸭绿江入海口也要比成山头靠东。但是因为成山头的东面是大海,没有遮挡,东北地区东面是陆地或者高山,所以日出的最早时间就被成山头抢到了。
成山头景区最值得看及留影拍照的地方就是“天无尽头”,也就是曾经的“天尽头”。
《太平寰守记》引《齐记》谓:“始皇欲渡海,立石标之为记。”石标即是封疆定界的“国界碑”。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到成山头,见丛丛礁石伸向东方,出没海中,左右环顾,碧海弯窿,沧海汹涌,十分壮观。他惊叹这里是“天境”,是“东极”之地,是通向天境之门,所以起名“东天门”。当时的人们相信“天圆地方”之说,以为这环海之地就是地之一角了,故秦始皇又称呼这里是“天尽头”。于是命人面向大海立一石碑,以为纪念。碑文由丞相李斯所书,正面写“天尽头”,背面写“秦东门”。这几个字不仅反映出成山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透视出了秦始皇作为一国之君的大一统思想和强烈的主权意识。
斗转星移,当年的秦代立石已断成两截,上半截有字部分落入大海,仅余底座。据专家考证:此碑石质为水成岩,与成山石质不同,确是秦代立石。这里还有庄严的“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标识,它们共同昭示着国之主权不容侵犯,成山头景区也由此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秦始皇在祈祷天神护佑其帝王基业的同时,还滋生出另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长生不老,由此引发他求长生不老仙药的狂热行为。成山头现存的“秦桥遗迹”“射鲛台”等景点,都与此有关。
在秦始皇第二次“临幸”成山头时,派方士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他宣称,要在成山头建造一座巨大的跨海工程—秦桥。现在,成山头西南海中,有天然巨石4块,磋峨怪异,忽断忽续,随海潮涨落时隐时现,相传便是“秦桥”的遗迹。其实这处古迹并非人文景观,而是天然存在的景观,但因为它很早就与历史名人秦始皇附会,从而演变出了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盛传不衰。
站在“天尽头”处举目南眺,还有一座“射鲛台”。据说秦始皇来此求取长生不老药之时,为大鲛鱼所阻,忿而命射手站在海边的一块大礁石上箭射鲛鱼。礁石遂得名射鲛台。
成山头又叫成山角,也称山东高角,是一个“半岛中的半岛”,因成山而得名。成山,《汉志》称作盛山,成山头本作成山斗。清陈梦雷等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中的《山川典·卷二八》记载:“成山,在今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南(当成东)一百六十里。其山斗入海(古汉语中,‘斗’同‘陡’),因始皇鞭石造桥,后人呼为神山。”
成山头三面环水,一面接陆,前伸于滔滔黄海之中,是中国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临空俯瞰,成山头形态酷似翘首望天的出海蛟龙,龙角弯向西北,龙须伸向西南。这里的地名亦都以“龙”为名:龙须岛、卧龙村、龙眼港……与成山头隔海遥相对望的旅顺附近,却有老虎尾、虎牙石、老虎澳等地名。因此,在民间有龙盘胶东、虎踞辽南,一龙一虎镇守黄海、渤海的传说。
日出成山
成山头风景区历史悠久,景色秀丽,地理位置独特。一则成山头是中国大陆向东方伸向海洋的极点,号称“中国的好望角”;二则成山头风姿绰约,气象万千,名列“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三,是凭海临风、抒发胸臆、寻找人生感觉的理想地点;三则成山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皇汉武钟情之所,十分符合临浩瀚之沧海、发思古之幽情的需要;四则与“天尽头”相关的兴亡存废的历史传说,也为成山头增加了更多的神秘感。
看海上日出,历来是摄影爱好者、文人墨客和广大游人想往的事。说成山头是我国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也是有历史依据的。成山头在古代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史记》记载,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曾在此拜日神迎日出,修日主祠。春秋时期,成山头被称为朝舞,意即太阳起舞之地。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至少两次东巡成山半岛,第一次就是为了“礼祠名山”,祭拜日主。
人们根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墓竹简《日书》及有关文献记载分析后认为,秦代普遍盛行多神崇拜。据《史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指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和四时主,秦始皇周游天下时曾建庙祭祀。日主祠就在成山。信奉天命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天拜地后,又巡游东极,来到成山拜日神。
这种虔诚的宗教信仰流传、发展到今天,已在当地人生活中演变成了一种有着美好寓意的祈福文化。如今,每逢新年伊始,人们都会循着古人的足迹来到成山头,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参加拜日祭海活动。“观日出、迎新年、祈平安”,已成为威海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旅游线路。
事实上,成山头并不是我国可以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别说我国东部的海岛,就是从内陆的经度上说,成山头也不在我国版图的最东边,东北大部分地区的经度都在成山头的经度以东,甚至鸭绿江入海口也要比成山头靠东。但是因为成山头的东面是大海,没有遮挡,东北地区东面是陆地或者高山,所以日出的最早时间就被成山头抢到了。
天尽头秦东门
成山头景区最值得看及留影拍照的地方就是“天无尽头”,也就是曾经的“天尽头”。
《太平寰守记》引《齐记》谓:“始皇欲渡海,立石标之为记。”石标即是封疆定界的“国界碑”。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到成山头,见丛丛礁石伸向东方,出没海中,左右环顾,碧海弯窿,沧海汹涌,十分壮观。他惊叹这里是“天境”,是“东极”之地,是通向天境之门,所以起名“东天门”。当时的人们相信“天圆地方”之说,以为这环海之地就是地之一角了,故秦始皇又称呼这里是“天尽头”。于是命人面向大海立一石碑,以为纪念。碑文由丞相李斯所书,正面写“天尽头”,背面写“秦东门”。这几个字不仅反映出成山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透视出了秦始皇作为一国之君的大一统思想和强烈的主权意识。
斗转星移,当年的秦代立石已断成两截,上半截有字部分落入大海,仅余底座。据专家考证:此碑石质为水成岩,与成山石质不同,确是秦代立石。这里还有庄严的“中国领海基点方位点”标识,它们共同昭示着国之主权不容侵犯,成山头景区也由此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秦始皇在祈祷天神护佑其帝王基业的同时,还滋生出另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长生不老,由此引发他求长生不老仙药的狂热行为。成山头现存的“秦桥遗迹”“射鲛台”等景点,都与此有关。
在秦始皇第二次“临幸”成山头时,派方士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他宣称,要在成山头建造一座巨大的跨海工程—秦桥。现在,成山头西南海中,有天然巨石4块,磋峨怪异,忽断忽续,随海潮涨落时隐时现,相传便是“秦桥”的遗迹。其实这处古迹并非人文景观,而是天然存在的景观,但因为它很早就与历史名人秦始皇附会,从而演变出了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盛传不衰。
站在“天尽头”处举目南眺,还有一座“射鲛台”。据说秦始皇来此求取长生不老药之时,为大鲛鱼所阻,忿而命射手站在海边的一块大礁石上箭射鲛鱼。礁石遂得名射鲛台。